2015马上就要与我们告别,回眸这一年我国教育走过的历程,哪些新闻和热词最能触动你的心弦?又有哪些身影和面容让你记忆最为深刻?站在年末,让我们再次与它们相逢,历数年度记忆中难忘的片段……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春团拜会上对家庭教育作出重要论述,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由教育部牵头成立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2015年应该是校园足球工作“过渡和成型的一年”,而校园足球的发展将成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要用校园足球的发展,带动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

  自2014年夏天“校园足球”成为中国教育和体育体制改革的“先行军”,多部委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研组,半年来,数项重要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十年规划(2015-2025年)》亦将于今年正式推出。

  “2015年,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小学和初中只要符合每周四节体育课中有一节足球课的标准,就可以据此认定,今年预计支持建设约6000所特色校。”王登峰说,“‘因地制宜’和‘逐步改善’是我们提出来的两个要求,我们正在组织专家编写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训练大纲和师资培训教材,今年全国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也将完全建立。”

  随之,北京、南京、广东、湖北等全国各省市发布建设校园足球的相关办法。多地将足球纳入体育中考,足球体育教师成抢手资源。

  2015年7月,教育部官网公示了2015年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的遴选名单,拟认定北京市崇文小学等8651所中小学校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育部此前表示,到2017年,计划遴选出2万所左右足球特色学校及30个左右试点县(区)。在校园足球的师资培养方面,教育部2015年将分期、分批、分层集中培训5400名足球骨干教师,2000名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校长。

  8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表示,“要健全学生参与足球激励机制。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根据《意见》规划,2025年我国将支持建设5万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点建设200支左右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完成5万名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兼职教师的一轮培训。

  6月,毕节一家4名留守儿童一起喝农药自杀;8月,贵州毕节市某村发生了两名留守儿童死亡的命案。留守,或成悲剧的重要根源。报告显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亲情缺失,让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承受着来自家庭、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忍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孤单、无助乃至痛苦,度过难以言表的留守时光。

  四大心理问题突出

  由于精神上缺少关心,留守儿童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孤独、内向、敏感、逆反等状态。

  ——长期留守带来内心孤独。

  记者在广西西部大石山区采访发现,一些留守儿童比较内向,见到记者后远远地站在墙边盯着看,不愿意交流。“他们有的也不怎么和老师说话,即使老师主动关心询问,他们也不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在广西田阳县乡村小学任教的谭老师说,有的孩子会有“爸妈不要自己”或“爸妈不喜欢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虽然会和父母电话联络,但是聊天时也不愿向父母袒露自己遭遇的不开心事。

  ——家庭压力带来心理负担。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对全国7200名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82.7%的留守儿童经常或有时做家务,50.8%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做饭,30%留守儿童在家需要照顾弟妹,13.1%照顾长辈。农村留守儿童干家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既有迫于生活的无奈,也有过早体会到大人的艰辛而主动分担家庭责任。“其中,女孩一般比同龄男孩成熟,更懂得家人的艰辛,内心也更为敏感和脆弱。”

   ——意外伤害、校园暴力、性侵等带来心理创伤。

  来自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有近5万名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留守儿童是其中主要受害群体。此外,校园暴力以及性侵等问题也会给留守孩子带来巨大心理创伤。“前段时间就发生一起孩子担心被打而不愿返校的情况。”都安瑶族自治县一所乡镇中学的一名老师说。

   ——缺乏亲情沟通和有效引导出现逆反心理。

  专家认为,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家庭教育缺失、亲情沟通较少的成长环境中,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有的会出现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攻击、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受手机、网络游戏等不健康内容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新版《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新版《守则》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诚实守信、珍爱生命等。此外,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还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8月,国广播公司(BBC)的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在英国热播, 记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支教”一个月,用传统的中式教学给50位英国中学生上课。在前两集中,中国老师面对英国学生,遭遇各种“水土不服”,男孩在课堂上拿茶壶烧水抗议上课时间太长;中国老师传授儒家思想遭学生质疑;校方介入支援中国老师管理课堂纪律;考期临近中国老师召集学生父母开起“家长会”。

  纪录片中展现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桥段,例如:做早操、做眼保健操、选班干、上晚自习等,更是戳中了众多中国观众的集体回忆。这部纪录片的吸粉利器,除了中英教育的冲突,还有一个悬念——50名英国博航特中学的学生接受一个月中式教学后,将与学校其他班的同学,同时参加数学、科学、英语、中文的测试,究竟谁能胜出?

  8月21日,悬念揭晓,英国博航特中学校长在摄像机镜头前公布结果:数学,中国班平均分67.74,其他班平均分54.84;汉语,中国班平均分46.88,其他班平均分36.46;科学,中国班平均分58.33,其他班平均分50。中国班完胜!在前两期节目中,坚信自己学生能战胜中国班的英国数学老师,难过地捂住了脸,校长表情也有点尴尬。

  在英国,近年来,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方面的优异成绩,引起英国教育部门的关注。英国教育部最近还邀请了上海数学老师赴英交流,也引发了媒体热议。针对是否要向“中式教育”学习,英国社会也存在支持和抵制两种声音。

  对于中英教育差异巨大的问题,参与纪录片的老师杨军早有体会。她说,英国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按照英国的教学标准,学生需要通过讨论、调查、加入团队的方式参 与教学。中国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引导的方面过重。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发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相对较弱,学生也缺乏挑战心理。因此中国小孩很“乖”, 容易“死读书,读死书”。

  但杨军认为,英国教育对分数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中国。“每次考试后,我们都被要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凡是成绩下降的学生必须给予补习,并且要在工作日志上详细列出解决方案。”

  杨军并不讳言中国教育仍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但英国也有很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这也是英国教育大臣要我加入改革小组的原因,我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有信心,我是中国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中国教育没有让我失败。所以,我赞中国教育!”

  聚众殴打、怒扇耳光、拳砸脚踹、强迫拍摄裸照……近来发生的这些暴力相向的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更令人揪心的是,施暴者与被害者往往都是在校学生。社会该如何对校园暴力说不?仅2015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40余起。校园暴力案件中,因排队、碰撞、口角、玩笑,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引起的约占58.1%。

  校园戾气为何如此之重?

  “造成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冲动,加上家长的宠爱等原因,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等毛病;同时,视听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变化,也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发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侯伟说,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有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家庭当中充满暴力、冷漠,孩子们很容易具有攻击性,更有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生计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各种青春叛逆题材电影,电视或网络游戏中兄弟姐妹们结成同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举动,既可能成就共同进步、缔结深厚友谊,也可以埋下拉帮结派、血腥暴力的伏笔。

  女生为何频成施暴者

  为什么昨天还需要呵护的小花今天却长成了“霸王花”?为什么现在“霸王花”频现媒体?面对“霸王花”,成年人该做些什么?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由于性的发育,她们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她们的内心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我漂亮吗?”“别人喜欢我吗?”“为什么有的女孩子减肥容易疯狂,这与她们这一阶段对自己极为不自信有关。” 女孩在这个阶段会认为,跟男孩比,自己没有多少能力,对生活也没有多少期望,对自己不满意的女孩高达70%以上。

  在那起轰动了美国,同时也震惊了中国的“中国留学生酷刑绑架案”中,起因也跟感情有关。离开父母家人、离开熟悉的文化,巨大的孤独感挥之不去,这些孩子更加彼此依赖。青春期就像一双翻云覆雨的手,本来内心极端渴望感情的温暖,但一个挫折就把自己变成了无情与狠毒的人。

  教育孩子切忌使用暴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也无法替代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形成期间,缺乏判断力,观点不稳定,他们唯一可信赖的人就是父母。因此,家长平时就应该用自身的行动去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完善他们的性格,做好榜样,教育孩子切忌使用暴力。“预防校园暴力事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岳阳市五里中学多年从事研究学生教育的李承瑞老师表示,学校与家庭应高度重视孩子之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孩子采取合理合法的途径,避免矛盾激化导致过激行为。还要特别关心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防止因此引发暴力事件。

  “毒跑道”问题成为今年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9月,不断有家长反映,刚装修完工的苏州相城元和小学有多名学生出现了流鼻血、头晕和呕吐症状。家长怀疑,这可能与学校新装修的教室以及塑胶跑道的刺激性气味有关。随后,在苏州、无锡、深圳等多地,不少学生集中出现了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起因是学校新建的塑料跑道含有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据了解,教育部对塑胶跑到建设有明确要求,2005年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研制了中小学场地的标准(GB19851),对运动场地铺设的面层技术都有要求,这个标准一些地方没有完全执行,随着情况的变化,教育部正在修订完善这个国标。

  针对各地出现的“毒”跑道伤害学生健康的事件,11月底,教育部回应称,发生这类事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目前,对有质疑的体育场地立即停用,并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对正在和即将建设的体育场地,及时提请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设,主动配合有关监管部门。

  未来,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体育场地建设中因徇私舞弊等行为造成不合格的情况,教育部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责任人要严肃处理,绝不手软,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大监管,确保学生的健康安全。

  12月,又有媒体报道北京清华附中丰台学校小学部一新建跑道被指有异味,孩子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校方称跑道各项检测均未超标。为此,北京市教委要求涉事跑道暂停使用,并部署对全市新投入使用的塑胶运动场进行逐一检测。

  女教师被杀,三少年具重大作案嫌疑,藏尸床底清理血迹后逃离

  一份落款为“邵东县公安局刑侦大队”《“10·18”抢劫杀人案基本情况》的通报,披露了案件详情。事发当晚7时许,邵东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警称:新廉小学在校教师李某云在廉桥镇新廉小学宿舍楼遇害。侦查中发现,当天中午12时许,有三名少年男子顺着围墙边的树爬入校内。随后,三人身份很快被确认:三人均为廉桥镇人,分别出生于2002年、2003年、2004年。案发后,三人并未回家,并于19日14时许,在县城一网吧内被抓获。

  警方披露,事发当日上午7时许,三人一同坐车到廉桥镇一网吧上网。中午12时许,年纪较大的刘某、赵某两人提出到新廉小学玩耍。因为周末,学校大门锁着,三人便从学校东侧围墙爬入。三人发现学校只有一名女老师李某云守校,便商量抢学校老师钱,并将老师打死。三人使用木棒袭击女老师头部、用毛巾捂住女老师抠鼻并逼问钱财存放位置,通报称,刘某要求赵某、孙某二人将老师捂死,自己便去搜寻财物。几分钟后,刘某在卧室找到钱财后,发现女老师李某云已没有呼吸。三人将尸体藏在卧室的床底,再将现场的血迹清理后逃离现场。警方称,三人抢劫女教师后,拿走两千元。

  3名少年中的两名是留守孩子,另一名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家庭纷争不断。

  “不知道儿子怎么突然就变坏了。”涉案学生刘某的母亲,不断地叨念这句话。坐在刘某房间的角落里,擦着眼泪的母亲不时瞟着墙上的几张奖状,似乎奖状里的那个孩子才是自己所认识的儿子,而那个被警察带走的是陌生人。墙上的奖状有些泛黄,但似乎是灰暗房间内唯一的亮色。日期最近的一张是2012年7月,当时读5年级的刘某获评“优秀少先队员”。另外还有“三好学生”奖状等,总共11张,贴得整整齐齐。

  如果那天中午有妈妈做的丰盛午餐在等他们,如果那天中午有一场篮球赛让他们消耗精力,湖南邵东3名少年的花样年华或许不会改变,邵东县廉桥镇新廉小学李老师的生命也不会戛然而止。究竟是怎样的环境让他们变得冷漠?惨案背后,谁该为3名少年的冷漠埋单?

  第二起案件——少年因看小说受阻杀死老师并称终获自由

  12月4日,在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学校高中部6楼的教师办公室,他毫无防备地挨了刀,旋即倒在血泊中,很快就没了呼吸,终年49岁。事后家人从法医那里知道,他身上总共有3处刀伤,致命的一击,是从前胸扎来,刺穿骨骼,扎进心脏。

  凶手是他班上的一名高中生,他教了3年。

  在父母眼里“内向乖巧”的他,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

  在不到两个月内,老滕是这个县城第二个被学生杀害的老师……

  2015年最后的几个月,我国多地持续遭遇重雾霾,学校停课时有发生。

  11月11日,哈尔滨发生重度霾,哈尔滨市教育局紧急通知,要求学校根据区域内天气自行决定是否停课,若学生已到校,要停止一切户外教育教学活动。

  12月8日,根据《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市教委启动预案,要求各区教委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及本区分预案,严格执行红色预警应急响应措施,12月8日至10日12时,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停课。

  12月22日,北京再遇重度雾霾,中小学再次启动“停课不停学”应急措施。

  有媒体曾在网络上发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成家长不赞成雾霾天气孩子停课在家,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家没人带”。调查中也有家长表示,“停止户外活动就够了”。

  “停课了孩子谁来照顾?”“临时请假,领导根本不批”“复课以后教学任务更重了”……

  一边是家长对“停课不停工”种种抱怨,一边是教师因为“停课不停学”负担加重——在重度雾霾频频袭来的北京,停课引发的各种“纠结”正在成为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新难题。

  十月二十九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指出:“全面开放二胎”,一个家庭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是继2013年“单独二胎”政策开放之后的又一次人 口调整。毋庸置疑,全面二胎消息一公布遍引起了全民的热烈反响。尤其是70后与80后,作为全面二胎的首批“受益人”,更是无以言状的兴奋与喜悦。据了解,我国育龄夫妇中适宜二胎的人群中有60%以上都是70后与80后。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修改后的计生法明确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新法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

  然而,与满心喜悦的爸妈不同,许多家庭的“大宝”出现了极端的反抗情绪。

  “当你知道妈妈又怀了宝宝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呢?”面对老师的提问,杨浦小学一年级某班选择“高兴”与“失望”的学生几乎一样多。孩子反对父母生二胎并做出极端反应的事件屡有发生。有媒体报道,一个16岁的男孩,企图用毛巾和枕头捂死刚出生不久的弟弟;有一个9岁女孩以死威胁父母,抗拒父母生二胎。南京一名9岁女童听说父母要生二胎后骑车离家出走;杭州一名17岁女生因父母要生二胎焦虑到不想上学,拨打了心理咨询热线……对于是否要二胎,许多年轻父母十分为难,除了觉得经济压力大、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里的老大极力反对。

  上海杨浦小学教育集团甚至尝试推出“情绪管理”课程,辅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一问题。

  老大之忧:

  有了新宝宝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在一居民小区里,记者随机提问了十位小朋友:“如果妈妈再给你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好不好?”其中三位小朋友立即给出了回答:“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了。”记者询问后方知,他们将叔叔、阿姨家的孩子当作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其余七位小朋友则均明确表示了否定的态度,被问及原因,一位七岁的男孩说道:“没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同意。”说完后生气地转身离开。而另一位六岁的女孩则说:“有了新宝宝,妈妈就不喜欢我了。”记者发现,这七个孩子不想要弟弟妹妹的理由归结起来不外乎“不想再有弟弟妹妹来‘分爱’”。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担心有了弟弟或妹妹后,爸妈对他就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准备生二胎的宝妈宝爸,你们准备好了吗?

参与调查

专题策划/张久阳 制作/张久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