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存之惑:双栖
我一向觉得一旦有委屈、士气不振,就往国内跑,是件很没勇气的事。
过去几年,我频频回国,特别是有大事发生需要休整的时候回国。今年,我一直忍着,希望自己能在原地寻找积蓄的力量。
既然人在海外,为什么不能在海外获得力量呢?同样是旅游,异国旅游是不是也可以有回国同样的效果呢?
我一朋友说,你需要回国充充电。回到父母亲朋的身边,感受下爱与温暖。还有朋友说,回去吧,回去吧,看看脏乱差的环境,看到为生存打拼的同龄人,你瞬间会想念英国。
10月底,我在北京。在我到达前的两天,听说雾霾严重,飞机迫降河北。我没有心情去理会天气,虽然天空还是灰蒙蒙的。
我住在大学招待所里,闲时在校园散步,银杏树叶金黄,已是晚秋。
早晨起来在排挡吃早点、稀饭、茶叶蛋、煎饼,无不香甜。
老院子、灰尘、杂物、单车,往来走动的市井人们。我以一个看客和回归故土的身份,来散漫的观察,甚至欣赏。我在这里感觉无比舒适,大概只因为这里是我熟悉的故土、故乡、国家,一切都不陌生不突兀。
回来的感觉很好。
我还去五道口挤了地铁。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一次是晚上5点坐的,比较清闲,还有座位。我转了两次线路,到王府井下车。一次是晚上6点坐的,队伍排到了站台以外,蜿蜒估计10来米,开始觉得挺糟糕的,不过队伍很快就进站了。进去后车内还不算太糟糕的拥挤。
我朋友在通州买了房。据说因为怕挤地铁,干脆早起坐公交车到市中心,或者还从国贸走路到王府井上班,既健身,又免去了挤地铁之苦。
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一切外部环境的糟糕,也许都会逐渐消解——当你必须要生活居住在一个城市的时候。
透过五道口站台内玻璃窗,看到夜幕下的北京城烟尘弥布,光线是色彩诡异的魔幻。
这个以中关村科技园和海淀大学城迅速发展起来的区域,正在迅速膨胀。
这里充满了科技民工和纷纷涌进来的学生,还有渴望探求东方文化的西方人。
从大学走向地铁的时候,我想,这里是一座森严的城池,等级分明,多少充满渴望的学生涌进来,在中国顶尖的大学谋得一个学位,并企求和声望高高在上的教授专家们交流知识,或者获取身份、地位。可是,这里等级森严,关系复杂,要获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正如当下的中国社会,关系网络层层编织,外人根本难以入内。
做个欧亚两栖人
我发短信给即将要见面的朋友:我很容易将北京和伊斯坦布比较,同样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我在伊斯坦布尔看到破败,但是看到美。而北京,已经是被工业烟尘覆盖,美在哪里?
让我朋友安慰的是,这些年北京的文化艺术活动越来越多,演出、展览、戏剧等等,让他在乏味的工作之余有活动填空。所以,他觉得生活在北京,尚好。
在英国六年,有些呆出乏味和沉闷。也当然因为没有做得风生水起,所以没有完全的归属感。
今年在想,要不要回亚洲去发展?有些可笑的是,身为亚洲人,东南亚国家,我一个都还没有去过,甚至包括香港。
在西方越久,越觉得亚洲和东方的可贵。包括我读的当下流行的积极心理学专业,都直言传承于东方哲学,只不过把它实证化、科学化。
在国内一周了,仿佛过了很久。常常不由自主想起英国,那里的清净、安逸,在繁忙的国内生活比较之下,都是值得想念的。
带了很多新的思路和启发回去。我想,能有英国做为清净之地,把国内带来的东西修整、研习,也是一件好事。如此想来,做个欧亚两栖人,也是不错。
(责编:顾垠)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