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
留英日记:写给一年后的你
几个月前在巴黎的时候,我曾小清新地给一年后的自己寄了一张凯旋门的卡片。我说匡夫,你现在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要怎么走,有时你信心百倍,有时又灰心丧志,希望一年后你再看到这卡片时,能清楚地知道,前途在哪里。
现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离我来英国一周年正好还有一周时间。不知为何我特别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今天,我还跟妈妈为了何时开始整理行李吵了一架。一晃一年了。
在英国的日子,看你用什么标度去计算了。比如我的留英日记,一周写一次,现在写到第52周了。我每周坚持写,一周也没落下。
换一种算法,一袋蔬菜的保质期是3天,一盒葡萄是5天,一瓶牛奶是10天,一盒鸡蛋是15天。所以当你总是发现冰箱里的食物还没吃就变质要扔了的时候,说明时间已经过得好快了。
时间飞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度光阴,一种是充实忙碌。我现在很感激谢大新闻系注重实践的教学思路,让我成为了后者。最累的时候,连着三天没日没夜地在外面采访,感觉体力和毅力都差不多到了临界点。但成长伴着收获,苦并快乐着。
新闻记者就是这么个有趣的职业,可以认识很多人,了解很多事,辛苦但却不一定能挣到很多钱。我的快乐很多时候来自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情怀——至少,这是一个年轻的时候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
我一直挺自豪这一年在谢菲尔德读新闻的,当时出来的时候,打着英国第一新闻学院的旗号,现在反过来看,倒觉得排名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刚来的时候,我不适应当地人的口音,总觉得英音很做作,有时候细听起来很像令人不舒服的R&B转音。比如光一个简单的Sorry,他们说起来里面就含着好多个类似额的音,所以一开始我常常听不清他们到底说的是Sorry还是all right。我可以脸皮厚地跟英国同学插科打诨,但真探讨起新闻学术的东西时,还是交流不起来。Seminar和讲座时,举手发言或提问的,大部分也都是外国人。
新闻系的竞争氛围很强,跟英国同学的比较常常会让人产生失落感。我还记得有一天在跟同班同学Emma讨论网站主题的时候,我看着她的嘴在动,却听不见她的话。我的大脑多次短暂地放空,想:如果我听local讲话永远只能听懂70%和永远只能focus不超过15分钟的话,我要如何在这里找到一份好工作呢。
这一年终究这么熬过来了。我一直很欣赏巨人姚明在NBA的精神——没有伟大的天赋,但是坚强、聪明和勤奋——这也许正是中国人在国外应有的姿态。我在谢菲尔德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充实过大学的四年时间。9月1号上交完最后的毕业设计,网站Sheffield Festival Times,我如释重负,又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