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你评我弹>金庸客栈>新闻报报




网友评论:我看金庸小说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1  金庸客栈

  如果不为既定观念所囿,放眼纵观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有若干超迈古今的奇景。鲁迅作品是奇景之一,此 外能构成奇景的大概就是钱钟书和金庸了。他们都独辟蹊径,走通了不同的道路。到了下一世纪,我们现在所重视一些作品也 许已经无人愿读,但还会有一部分作品因为其本身的价值而得到读者的喜爱,我相信这里面会有金庸的作品。金庸作品的很多 内容极富启发性,把它们视作通俗文学而予以轻视是不恰当的。如果以金庸最好作品为标准来看,其所关注的问题和达到的成 就比之纯文学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殿堂里应该有金庸作品的一席之地。

  金庸小说虽然以古代社会为背景,但实际内容却来自对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性的体认,其哲理内涵相当深入。在小说中 ,这些哲理内涵并不作抽象的表述,而是渗透在人物的不断行动中,其顶尖精华就在于武学。自古及今,社会的变迁从无止息 ,现代社会尤其纷繁复杂,人必须寻找自处之道,也必须作出反应。而在金庸小说中,这种自处之道和反应就综合于武学。庄 生有云:兵莫*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武学是金庸小说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最高体认之一, 决不单单是一种技艺。人就在刀锋( the razaf's edge )边上行走,何以游刃有余?金庸小说确实能多 方面给人启示。如《神雕侠侣》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笑傲江湖》的以无招破有招,《天龙八部》的武功越高,越要用佛 法化解,都是高明的上乘武学,宜深入体味。而《射雕》系列主人公郭靖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信念置于学武之上,《鹿鼎 记》主人公韦小宝仅凭其对社会的理解行走江湖,竟无须学武。这两端之相辅相成,可探得金庸武学之根,也可识其言外之意 。金庸作品有着包括高层次读者在内的广泛读者面,重现古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现象,决非偶然。

  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客观存在,如何认识这一存在,对社会乃至学术界形成了一道不可绕开的课题。八 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已经在尝试着手回答这一课题,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评说,毁誉不一而誉多毁少。然而作品本身是超越 于任何评说,包括作者本人评说之上的。在我看来,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活体,有其生命周期。它从出世时就不断进行着跨 越时空的努力,而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作品本身相应于环境的包容量及其生命力。而金庸作品确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 但涵盖空间,而且穿越时间,它得到民族文化最深层内涵的滋养,并以其创造力进行回馈。对于金庸作品,一个人在少年时代 可能喜爱其打打杀杀,在青年时代可能喜爱其情感的强烈性,而到了中年以后,可能就会注意乃至思考其深层的哲理内涵,而 这正是金庸作品的精华所在。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金庸作品披着通俗文学的外衣,但其实质并不通俗,读者应注意其内 在之真。金庸作品的出现是武侠小说的巨大成功,但也很可能已经在根本处悄悄地结束了武侠小说。金庸作品内涵的严肃性必 然对后来者构成挑战,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看金庸小说

  张文江

  如果不为既定观念所囿,放眼纵观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有若干超迈古今的奇景。鲁迅作品是奇景之一,此 外能构成奇景的大概就是钱钟书和金庸了。他们都独辟蹊径,走通了不同的道路。到了下一世纪,我们现在所重视一些作品也 许已经无人愿读,但还会有一部分作品因为其本身的价值而得到读者的喜爱,我相信这里面会有金庸的作品。金庸作品的很多 内容极富启发性,把它们视作通俗文学而予以轻视是不恰当的。如果以金庸最好作品为标准来看,其所关注的问题和达到的成 就比之纯文学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殿堂里应该有金庸作品的一席之地。

  金庸小说虽然以古代社会为背景,但实际内容却来自对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性的体认,其哲理内涵相当深入。在小说中 ,这些哲理内涵并不作抽象的表述,而是渗透在人物的不断行动中,其顶尖精华就在于武学。自古及今,社会的变迁从无止息 ,现代社会尤其纷繁复杂,人必须寻找自处之道,也必须作出反应。而在金庸小说中,这种自处之道和反应就综合于武学。庄 生有云:兵莫*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武学是金庸小说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最高体认之一, 决不单单是一种技艺。人就在刀锋( the razaf's edge )边上行走,何以游刃有余?金庸小说确实能多 方面给人启示。如《神雕侠侣》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笑傲江湖》的以无招破有招,《天龙八部》的武功越高,越要用佛 法化解,都是高明的上乘武学,宜深入体味。而《射雕》系列主人公郭靖把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信念置于学武之上,《鹿鼎 记》主人公韦小宝仅凭其对社会的理解行走江湖,竟无须学武。这两端之相辅相成,可探得金庸武学之根,也可识其言外之意 。金庸作品有着包括高层次读者在内的广泛读者面,重现古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现象,决非偶然。

  金庸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客观存在,如何认识这一存在,对社会乃至学术界形成了一道不可绕开的课题。八 十年代以来,部分学者已经在尝试着手回答这一课题,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评说,毁誉不一而誉多毁少。然而作品本身是超越 于任何评说,包括作者本人评说之上的。在我看来,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活体,有其生命周期。它从出世时就不断进行着跨 越时空的努力,而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作品本身相应于环境的包容量及其生命力。而金庸作品确实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不 但涵盖空间,而且穿越时间,它得到民族文化最深层内涵的滋养,并以其创造力进行回馈。对于金庸作品,一个人在少年时代 可能喜爱其打打杀杀,在青年时代可能喜爱其情感的强烈性,而到了中年以后,可能就会注意乃至思考其深层的哲理内涵,而 这正是金庸作品的精华所在。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金庸作品披着通俗文学的外衣,但其实质并不通俗,读者应注意其内 在之真。金庸作品的出现是武侠小说的巨大成功,但也很可能已经在根本处悄悄地结束了武侠小说。金庸作品内涵的严肃性必 然对后来者构成挑战,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新浪网友张文江供稿


相关专题:争鸣:金庸与他的小说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你评我弹>金庸客栈>新闻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