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传统文学> 你评我弹> 中青在线 > 正文

-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追忆逝去的网人: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

http://edu.sina.com.cn 2000/09/27  中青在线

  作者:李方

  中文互联网大地震

  在这个快速阅读的年代,扔万字长文的“板儿砖”不大仁义。好在本文跟“板儿砖”关系密切,因为本文的主人公朱海军同学,虽然在现实世界名声不著,但在中文互联网上却是呼风唤雨的一号人物。他说:

  “有人说我是大陆的李敖。李敖算什么,他有理论吗?我却有自己的两套理论,它们是我将来跻身世界级思想家之林的资本。”

  你看,这个朱海军同学是不是找板儿砖拍呢?更何况在网上,面具一戴,“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大家肝火都旺,焉能容得朱同学这般自吹自擂,自然板儿砖如雨。如果有一个中文网上挨板儿砖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我想多半要归在朱海军同学名下。

  有一篇《朱海军印象》,是网友“插一腿”写的。原文如下:

  “小朱同学的帖子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出名。基本点之一是恶炒面对面(李方注:指朱海军一套怪异的性学理论),翻来覆去不厌其烦,真个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直要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其另一个基本点是反着来。你说谁是民族英雄,他偏说那是不仁不智;你说谁是无耻汉奸,他非说那是大智大勇。总之是要标新立异引人注目。这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如果仅仅是要出名,一定程度上来讲小朱同学还是很成功的,网路上看中文的谁没听说过朱海军呀?至于是好名坏名还是怪名就不好说了。

  “小朱同学有几个明显的优点。其一是因为要创朱海军品牌,所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称得上是堂堂正正的汉子。其二,小朱同学把出名当成头等大事严肃认真地来抓,所以甚具君子风度,与人争辩不出恶言,也够坦诚大度。第三,因为要标新立异,所以常能言人所未言或不能言。但你不能面对面夸他,否则他会把你夸他的话广播得响彻中文论坛。

  “要出名,那就公平竞争才好,不能踩鞋子扒裤子,枪打出头鸟什么的。小朱这头鸟无害,很少糟蹋粮食,会哨,很具观赏价值,不能打。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但这个小朱同学的一大优点就是不怕壮,更恰当地讲是只怕不壮,心理素质好。正是:板儿砖拍小朱,小朱挺且直,要知朱强壮,待到对面时。”

  这篇《朱海军印象》,我以为是传记文学里的绝妙文字。“崔灏有诗在上头”,我本不应该再罗嗦了,只是因为网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才鼓起我狗尾续貂的勇气。

  网上发生的这件大事,就是朱海军突然去世了。

  9月11日,经法医鉴定大致为傍晚时分,朱海军因心脏病猝死于深圳寓所,享年33岁。他所在的一家网络公司,发现他两天没去上班,报案,遂在寓所发现朱的尸体。那已经是13日的事了。

  现实世界中一个人的消亡,为什么说是网上的大事呢?实在是因为朱海军这个名字已经跟网络完全融为一体。如果没有网络,他的死亡,不过就是去公安局销个户口,身边的亲朋好友哭一场,如此而已。但在网上,你几乎没一天看不见朱海军的名字,因此在他死后最初几天,网友已经议论纷纷:朱海军哪里去了?会不会又躲到哪个山洞炮制惊世骇俗的理论去了?

  网友们已经习惯了朱海军在网上大发怪论。如果你上网并且经常去各网站论坛打发时间,你多半会跟朱海军撞个满怀,然后被他的古怪理论撩拨得心头火起,忍不住要找个地方去生产板儿砖。人同此心,于是网上板儿砖如落英缤纷,成就了朱海军在网上成名的宿愿。

  上网干什么去?对于新手来说,多半是浏览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对于网虫,则很多人干脆说“拍板儿砖去”。在网上打架多过瘾啊,又伤不着半根毫毛。而在网上的掐架对手里边,朱海军以其古怪理论,无疑会让很多人见猎心喜。在习惯了他的方式之后,网友也开始形成一种期待:不知朱海军又要大放什么厥词了。

  9月18日下午,网上突然冒出一条消息:朱海军死了!你可以想象,在多少电脑后面,有多少面孔一下子被炸得目瞪口呆。尽管有人怀疑可能是他的论敌开的一个超级玩笑,但立刻还是有很多网友行动起来,很快从朱海军生前公司得到证实:一代网络大虾(网语“大侠”的意思)已经不在人世。

  一场网络大地震爆发了。

  我一直以为互联网是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大家在上面不过游戏而已,即使像尖端时尚如网恋,也不过就是过家家,一着落实到现实生活,十有八九“见光死”。但网友对朱海军死亡的反应,却令我始料不及。就拿《中青在线》我主持的青年话题论坛来说,没有几个小时,网友的悼念文章就糊满了好几个页面。很多人说自己哭了,有一个网友的丈夫见妻子对着电脑哭得伤心,默默卷起铺盖到隔壁“分居”去了。

  我实在无法相信,一个电子符号构筑的虚拟世界,已经如此真实,变成一个个人们生活其中、寄托了他们情感的社区。一个人在网上死去了,对我们来说,就像失去了相处多年的街坊邻居。而且,凭借一个个小小的电脑屏幕,情感可以更强烈、更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这使我真正体会到了“网上生活”的含义。甚至,它可能不再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影子、一个替代品,它就是生活本身。而所有这些,都是暂时还身处网络之外的人难以理解的。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也许直到有一天,我们再也分不清所谓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我们的幸福以及我们的恐惧,都将因此产生。

  网站与网站之间,也就是社区和社区之间,也都声气相通。朱海军纪念馆由网友们自发在网上建立起来。随后一两天内,朱海军生前活跃的各个网站,很多都建立起悼念主页,收集他的遗作,除了网上论战文章,还有他生前的性情文字,讲述他的家庭以及奋斗史。网友们同时也自发地商议,如何帮助朱海军的家庭。那个家庭由于失去顶梁柱,留下一个农村户口没有工作的妻子,还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生活也许立刻就会陷入危机之中。

  朱海军绝对不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网人,为什么他的死会引起如此广泛的网上悼念活动呢?我想主要是出于网友们对网络的一种归属感,不论你是谁,只要你在网上,你就是“自己人”。拍板儿砖归拍板儿砖,但自己人归自己人。人们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同道,就像在无数个夜晚,总有无数网友趴在网上,寻找还没有入睡的同类,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无疑,网友们是把朱海军作为“同道”来悼念的,因此纪念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生活;他们通过悼念一个人的方式来彼此认同,并最终达成对网络生活的认同。

  我查看了朱海军发言记录,发现他最后一次在青年话题论坛留言,竟然是9月11日凌晨1点43分。这个时间,离他猝死只有十几个小时。

  有网友说,这是一个“为网络而生,也为网络而死”的人。

  “我在因特网的强势存在”

  还是要问那个问题:人为什么上网?朱海军说得明白:为了出名。这个目标非常明确,也造成了朱海军在网络世界的疯狂崛起和迅速殒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累死在网上的。就在他去世之前,还曾经连续几天在中青论坛上发帖子问“今夜谁陪我聊天”。第二天早晨我上网检视记录,发现他一整夜一整夜地泡在网上。

  有一次跟他网上聊天,我问他:“人在网络里,总感觉它仿佛露出嘲笑的眼神,说,去死吧你,你死了,葬你在此。可是,难道我们甘心死在网上?”

  那时候我很困惑,由于泡网成性,连书都不读了,觉也睡得奇少,整个人成天腾云驾雾一般,跟人都没两句话,只有对着电脑才来神。我很担心,就向朱海军请教。他用一篇《我在因特网络的强势存在》回答了我:

  “将近两年来,我像吸毒一样地迷恋因特网,迷恋网络写作,几近不能自拔的地步。昨天与母亲通电话,她关切地问,在家时饭端到跟前都不吃,不知道在深圳饿没饿肚子。真是知子莫如母,我真的经常饿肚子,饿得受不了了才下楼去吃饭。

  “一直有人指责我一心想出名,我对此也从不讳言。我以内地一名小学劳动教师的身份上网,经过一年多硬碰硬的网上冲杀,成了因特网汉语写作界数得着的一号人物。

  “因特网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我一下子拥有了巨大的发言权。这一发言权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赐予我的,而是我自己争得的,完全是凭写作实力争得的。

  “我在网上横冲直撞、左突右挡,就是要以我的强势存在奋力拓展狭隘的思路,提高国人对异端思想的心理承受力。我在因特网里的强势存在将长久持续下去,即使没有一分钱稿费。我在高度紧张的写作中体验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高峰体验。现在,能让我高高兴兴离开电脑、离开因特网三个小时以上的,只有做爱这一件事。”

  局外人很难理解这种对网络的痴迷,朱海军的回答可谓一语中的,那就是表达。互联网首先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地方,而且,如果你的表达得到别人回应,那么交流就开始了。毋庸置疑,拍板儿砖也是一种交流。而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是人人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所以才有了“沉默的大多数”的说法。但在网上,沉默的大多数说话了,并且发现有人倾听,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好啊。

  在得知朱海军去世的这些日子里,尽管从没跟他“面对面”过,总仿佛有一幅画面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朱海军单枪匹马站在垓心,以大无畏的出名精神迎战各路好汉,杀退一批又上来一批。遇上那实在武艺高强的,杀不退,就干脆脱了铠甲下马单滚,还一边打一边大呼痛快。也许是在凌晨时分,各路英豪纷纷退场休息,朱大虾意犹未尽,仍一个人站在场子中央,脸上露出寂寞的神色,却不知死期已近。

  当一个人把他全部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互联网上,交给一个虚幻的世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所有人在网上其实都只是一堆符号,而能够把自己这堆符号收拾好的,一般就会被人称为“大虾”。在朱海军“强势存在”之前,大虾之道无非有二:一个是把自己这堆符号拾掇得风调雨顺,让人肃然起敬;再一个就是揪住对手漏洞穷追猛打,自己风调不调雨顺不顺无所谓,反正不把对手弄得风不调雨不顺不肯罢休。网络界有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朱海军有些不同,他基本上不以贬损对手为乐,而是用自吹自擂的方式,一门心思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大厦”。他所谓的“强势存在”,更像是唐老鸭精神的现代网络版。由于破绽太多,屡屡被人抓住硬伤,倒也能大方地低头认错,但随即又神气活现地冲杀上来,一板一眼跟你争论每一个细节。更让人吃不消的是,他动不动就给你来个万字长文,如滔滔江水滚滚不绝。你若没有抗洪部队那两下子,的确一般很难招架。这个人也真够勤奋,自称网上论战两年,作品已有上百万字。

  尽管朱海军的理论难以让人苟同,但许多网友还是认为,他真正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真诚,以及攀缘着互联网从社会低层不屈不挠向上奋斗的精神。互联网不是代表着某种梦想吗,朱海军就是在它的一条岔道上奋力攀登的追梦人,尽管他的道路绝大多数网人都不见得认同。

  草根人物的奋斗史

  网友“离乡客”在一篇悼念文章中谈到:

  “在下去年在网络聊天室曾经多次聊过朱海军。当时就曾用了草根人物这么个名词,至今印象颇深。比起网络上众多的博士、教授,朱海军只是一个农民出身、二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学劳动课老师,草根两字应该相当形象。然而海军不甘如此碌碌一生,故有了中文网无数字节的朱海军帖。诚然海军先生的学问和所持的立场常常为众多名门正派的博士们包括本人所不齿,然而朱海军思维的活跃、分明的个性、良好的网络论辩之心理素质、充沛的体力和高产的上帖速度等,都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海军先生出身普通人家,他写的一些描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文章其实还是颇具可读性,如关于母亲的记叙、弟弟的去世、少年时的老师、家乡的琐事以及最近那篇愤怒的《孕妇之歌》等,都如实写出了草根人物普通老百姓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先生的文风、学风虽然都大有问题,其人却不失为一条汉子,他向社会上层的挣扎也是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朱海军网上成名,也算是“两手一起硬”。一手是他所谓的“两大理论”,另一手就是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顾,正是这一手,使许多网友渐渐不再仅仅把他看做唐老鸭式的怪物。

  朱海军出身于河南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在一些夫子自道的文字里,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天才早慧型的学生,初中自学高数,高中时已有诗作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大学老师允许他不听课而选择自修。从他博闻强记、汪洋恣肆的论战文字来看,这倒未必全是吹牛。

  有一次我在电话里对他说:你是那种身体活在今天,但精神气质却停留在80年代的人。那是理想主义色彩极浓的一代,充满怀疑精神,不肯向现实妥协。作为朱海军的同龄人,当我们纷纷“正视现实”之后,他终于发现自己被永远封闭在那个年代。

  也许这种感觉从他毕业后分配到洛阳一所中学教书就产生了。既然自己曾经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学生,并痛感现行教育体制对学生天性的戗害,于是就想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小朱海军。可以想象,他的语文课很快变成了离经叛道课。请看他的一段回忆文章:

  “我给五年级学生读了作家汪曾祺的儿子汪朗写汪曾祺的一篇文章。在家中,汪曾祺叫‘老头儿’,他的老伴儿、儿子这样叫,连孙女也这样叫。有外来人,他们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这家人,怎么回事,没大没小。

  “我读到这里,朝学生笑了笑。

  “‘朱海军!’

  “‘小朱老师!’

  “‘大朱老师!’

  “‘大个子朱老师!’

  “‘猪八戒———’

  “全班学生对我没大没小地喊了起来。”

  很明显,这篇文章里的“朱老师”或“猪八戒”已经降职了,从教中学语文降到小学去教语文。是啊,那些眼睛必须盯着升学率的校长、年级组长们焉能容得他。事实上,后来朱老师连小学语文课也教不成了,竟然当上了劳动课老师。就这样也不忘独出心裁。一年春天,正上着劳动课,窗外突然下起雪来,朱老师对孩儿们说:还上什么课,春天下雪很难得的,都给我出去看雪去吧。

  今年4月份,朱老师终于从劳动课堂滚蛋了,被深圳一家网络公司收编,开始了他津津乐道但又短暂的“网络作家”生活。但他仍不能忘怀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在致昔日学生的一封信里写道:

  “在上一个千年的最后一天,我参加了你们自己组织的欢庆会,那是我最后一次以教师身份走进教室。本来想发表一个‘告别演说’的,看你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就完全融入你们的欢乐中了。你们离校回家后,我整理完办公室的物品,又来到了你们教室门前,站在那里黯然伤神:一条路被我走到头了,一扇门对我永远地关闭了。

  “还记得吗,我教你们的第一节保健课题目是‘我们的学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你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扶老携幼’。我把教材严厉地批驳了一番。我说你们就是‘幼’,咱们学校许多高年级学生还要大人接送,你们一年级学生去‘扶’什么‘老’、‘携’什么‘幼’?我还说了,我们学校门口就是闹市,车来人往相当杂乱,你们只要保证自己安全,让家长和老师放心就行了。

  “我离开小学到深圳当签约作家,主要是因为我在网上挑起激烈论战出了名。想一想,我当你们班主任的时候,不就组织了一场论战吗?

  “你们在三年级语文课学了爱迪生的故事,老师告诉了你们教学参考书里印的爱迪生说的一句话:成功是1%的灵感加99%的血汗。语文老师给你们讲这句话,强调的是那99%的血汗,我则认为1%的灵感更重要。结果,你们班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血汗”重要,另一派认为“灵感”重要。我让你们去查课外书、去问家长,去收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材料。然后,我们班在操场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灵感’VS‘血汗’的论战,通过这场论战,你们大大地长了见识,学到了远远超出课本的知识,也锻炼了口才。”

  朱海军死后,据前往洛阳郊区他家悼念的网友众口一词的描述,这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具,但地上、桌子上、书架上、床上全都堆满了书。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在朱海军为了出名而网上奋战的岁月里,他坐拥书城,整夜整夜赤身裸体(他自己说的)地跟电脑“面对面”,忽喜忽悲,满脸狂热的表情,其情其景颇与历代巫师或炼金术士暗合。

  但朱海军终于没有炼出金子来。似乎大家一致认为,上网玩可以,收集资料看新闻甚好,但把网上当作一个追求真理的地方,恐怕就勉为其难了。我看见更多人尽管不能自拔,还是清醒地把泡网看作是浪费时间,因为耽误了读书,耽误了休息,甚至耽误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网上悼念朱海军固然使我们认识到它可以作为真实感情的载体,但恐怕它暂时还无法构筑一个追求真理的平台,因为有太多的杂音,也有太多的诱惑,使人在网上永远不可能心静如水。喧嚣的网络,是摆不下平静的书桌的。

  有人把朱海军形容为互联网的殉道者。但在我看来,他殉是殉了,但他殉的那个“道”实属虚无飘渺。一个草根人物通过互联网出人头地的梦想,终于凋谢在网络深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朱海军最后几个月的网络生涯基本上是在《中青在线》青年话题论坛度过的。作为主持人,在论坛上迎来送往,招呼众网友在此表达思想,甚至“玩泥巴”,使我认识了网上生活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在论坛这样的“社区”,网友们从戴着面具发言,渐渐发展到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交流,许多人最后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正是氛围的转变,使得板儿砖爱好者如朱海军,在网上流浪了无数地方之后,终于找到了家的感觉,并在死后赢得了许多网友真诚的悼念。

  每一个网友,最初在网上被人看见,无非是一个名字,而且多半还是个假名,我想这就是所谓“虚拟”的开始吧。在网上,你经常会有一种身处卡通片世界的感觉,为了让自己的“面目”更鲜明,许多网友采取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采取的策略,包括口不择言的论战方式,疯狂的“灌水”行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游戏规则往往被抛到九霄云外,甚至形成了“物竞网择,狂人生存”的网络哲学。

  无疑朱海军是抱着这样的狂人哲学来到青年话题论坛的,出手就是那两套“规定动作”,伴着丝竹悠扬的自吹自擂,颇有《天龙八部》中星宿老怪驾临中原的排场。然后就是众家网友的“板儿砖拍小朱,小朱挺且直”。

  话说小朱战罢三百回合,如同在别的论坛一样,众网友深沟高垒高悬免战牌。毕竟,大多数人上网并不是专门为了打架斗殴,如果没有真诚的交流,那么,在最初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后,难道要永远把网上弄得一片狼藉如同失火天堂?而且,如果网络永远总是破坏者的乐园,那么它存在的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在青年话题论坛上,许多网友也跟我说,在经历了许多打架斗殴的论坛之后,他们更愿意落脚在一个能够和和气气地讨论点问题、大家彼此友善相待的地方。

  见小朱了无意趣地在论坛上游荡,我抄了李商隐一首咏蝉的诗送给他: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朱海军见了回帖说:“是啊,我就像那只知了,只管自己叫,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

  小朱终于要考虑别人爱不爱听的问题,从此竟很少再鼓吹他的性学理论了,一门心思写起时评来。当然还是忘不了吹牛,说:我从现在起给报纸投稿,以刘洪波、鄢烈山为目标,要超过他们,做中国最好的杂文家。

  我看了就忍不住笑,从要做“世界级思想家”,降价到“中国最好的杂文家”,朱海军同学怎么越活越抽抽了?不过也可看出,经过两年网上论战,朱海军也觉得此道终属虚幻,忍不住要向传统纸媒体靠拢。毕竟30多岁的人了,梦想需要落到实处。

  同时他又重操朱老师旧业,搞了个“朱海军虚拟课堂”系列,拉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三个大牌学生,而自己往讲台上一坐,继续他的大业。但不再是你说东而我偏说西,搞得倒有点像美式学堂,每堂课就是一次主题讨论,像环保啦、种地啦什么的,逮着什么说什么,也不搞满堂灌,目的是通过课堂辩论提高认识水平。朱老师虽然已经下岗,但那份拳拳之心还是通过“虚拟课堂”跃然纸上。网友们都不是木头,这片心意自然理会得,慢慢开始有人跟他搭腔,朱老师的人气也重新得到提升。

  大概在两个月前,朱海军最后一次在论坛上挑起风波,并且恶语伤人,恼得一帮网友纷纷宣布离去。我作为版主,左拉右劝,好不辛苦。总算都踏实了,没想到朱大虾从此却彻底转了性子,牛不吹了,独门理论不提了,别说“世界级思想家”,就连“中国最好的杂文家”也没了下文,却专心致志写起儿歌来,居然勾引得一帮人都陪着他搞起了儿童文学。整个人也变得谦和有礼,甚至有点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起来。

  我感到莫名其妙,一个已经定型的人,怎么说变就变,简直要立地成佛了。现在想来,莫非当时他已经预感到大限将至,变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了。

  他的创作力衰退非常明显,万字长文不见了,尽发一些短帖子,牛也吹得有点有气无力:从现在起我要致力于写短帖子,将来要出一本书,成为短帖子的经典。

  也就是说,朱海军又自动降价了,从“中国最好的杂文家”,降到小品文经典作家。战斗力衰退往往意味着生命力的衰退,但我们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朱海军已行将油尽灯枯。他仍然一夜一夜地泡在网上,这个假相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大概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朱海军死于心脏病突发,但我绝对相信,长期没日没夜的网上生活,构成了他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

  网友一般是不见面的,朱海军也不例外。这造成他极度缺乏与人真正的交流,从而在一个号称极度开放的网络世界,实际上却处于心灵的极度封闭状态,他对自己“两大理论”的敝帚自珍,以及对自己种种不切实际的期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在本文最后,我愿意讲一段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朱海军。

  大概就在朱海军死前十来天的样子,青年话题论坛来了一个名叫“三星堆”的网友,其实他就是李镇西老师,后来代表四川省参加了全国“十大教师”评比活动。也许是出于曾经是同行的嗅觉,朱海军立刻跟这个三星堆交上了朋友,当得知李老师要去深圳讲学的时候,朱海军连续发了无数个帖子,商量怎么去机场迎接,怎么见面,那种兴奋的心情隔着电脑屏幕你都觉得扑面而至。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的回忆,这个文章贴在论坛上的时候,朱海军还没有去世,因此我认为不存在任何矫饰的成分。

  那天上午下着大雨,李老师在深圳郊区一所学校讲完课,有人进来告诉他,有一个人打着伞,已经在校门口等了他好几个小时。李老师忙走出去,果然是朱海军,全身都淋透了,是坐公共汽车赶来的。李老师说,看你在网上说自己生活如何优越,还以为你会开车来呢。还有,你为什么不进来找我呢,却站在校门口淋雨。朱海军说,怕进去打扰了您讲课,虽然我自己也特别想听。

  “一个腼腆而谦逊有礼的人,跟他在网上表现的狂妄完全不一样。”

  另一位刚见过面的网友则说,本来不想跟朱海军见的,怕他又大谈性理论,吃不消。但见面后发现,朱海军只是不停地说,能得到今天这份工作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干,努力写作,争取将来把全家都接到深圳来。

  但是,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了。他的骨灰已经运回洛阳;在那个除了书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的家里,留下一个农村户口、没有工作的妻子,还有一双未成年的儿女。

  一个真正的草根人物,他的梦想在互联网上像晚霞一样随风飘散。在网友无数的悼念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令人格外感动:“海军,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

  有吗?也许。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新浪招聘网站
《音像世界》第9期
新浪奥运有奖竞猜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争议另类少年作家韩寒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