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试中心 > > 正文

也抢也拒状元秀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4 20:17  南方周末


香港城市大学在河南省进行招生宣传,家长们在宣传牌前围观

  144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四川招收的文科考生,英语单科平均144分

  60% 2004年,香港理工大学内地毕业生,52%获一级荣誉学位。当年高校的内地毕业生,超过60%留港工作。

  20% 香港大学计划用5年时间,将内地生占在校总学生的比例提高至20%

  韦永庚感到很委屈:“我们在拒绝了一些

状元的同时,也招收了状元,人们往往只看到一面。”

  韦永庚是香港大学教务长,负责香港大学在内地的招生工作。今年,香港高校正式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在17省市超过400万名考生中选才。但是,代表香港高校首次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被香港大学抢走了风头,原因是,坚持在内地独立招生的港大拒绝了9省市区11名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

  20人争一个名额

  今年初,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访问香港,针对城市大学提出的希望参加全国统招的请求,致函香港8所大学的校长,同意由2005年开始,将8所高校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的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高校名单。

  香港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很快表示将参加今年的全国统招,而另外6所高校则表示不参加统招,仍采用独立招生的方式,按自己的标准选取学生。

  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相继拿出了250人和150人的招生计划。为争取抢到优秀生源,两校都设立了巨额奖学金。中文大学准备为250人里的前100名提供4年总额为50万港元的奖学金,而选择城市大学的各省市状元将获得4年总额为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

  7月25日,城市大学在内地的录取工作全部完成,校方对结果表示非常满意,“除个别省份外,收生成绩与省内各著名大学相若”,“今年9月入学的新生总数预计将会超出原计划的150名”。但至少在今年,城市大学的“状元奖学金”将悬空。在城市大学录取的所有学生中,离“状元”最近的是湖北一位排第288名的理科考生。

  截至7月27日,中文大学的录取工作接近完成,校方同样对已经录取的生源表示满意,“收生成绩斐然,录取多名全省、市最优秀的学生”,“在已录取的考生中,全省、市排名在前500名之内的,多达30名,排名在前100名之内的,更达15名之多”。中文大学也没录到状元,最接近状元的是福建的榜眼和海南的第7名。

  除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外,香港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教育学院年初相继表示不参加今年的全国统招。其中,香港大学是最早表态的,校方提供的原因是:全国统招期内难以安排英语笔试和面试。港大同时表示,今年在内地招生的总人数由去年的193名增加到250名,希望教育部协助在各省市宣传和协调。

  各省市的宣传和协调工作显然非常成功,今年共有4848名内地应届毕业生申请入读香港大学,平均近20人争一个位置。7月中旬,250名考生最终被香港大学录取,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新生中三分之二为女生。这些新生将先在内地学习1年,明年9月正式进入港大就读。同时,香港和内地多家媒体报道: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广西、海南、河南、湖南和山东9省市区的11名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香港大学拒收。广东两名状元申请入读港大,最终只有1人被录取,这也是港大今年招收的惟一一名状元。

  写得顶呱呱,就是口语差

  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港大拒收状元的主要原因是英语面试不理想。有报道引述港大面试考官的话说,“有些考生能写一手极佳的英语文章,文法更是熟得顶呱呱,可惜没法在口头表达出来。”

  据韦永庚表示,主要原因确实是面试不理想,但并不完全是英语的原因。港大对申请人的考试成绩与面试成绩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如果是只求到香港读书,完全不打算参与课外活动的“书呆子”,港大是不会录取的。港大考察内地生,主要在3个方面进行衡量:英语水平、整体潜能和配合国际化水平。

  因为进入面试的内地学生都已经具备了进入国内最好大学的资格,所以,“即使最后没有录取,我们也不会觉得对不住他们。”韦永庚说,“11名高考最高分学生最后没有被入选,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而是我们觉得,以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他们更适合在内地读书。适合不适合、家长和学生的期望,这些都是需要细致考量的重要指标。”

  但同时,韦永庚也清楚知道,港大这样的录取态度用在内地的学校身上,就会对考生非常不公平,因为内地的招生,往往非此即彼,填了清华,就不可能再填北大,两者不能同时考虑。韦永庚认为,香港录取大学生的经验,可以避免这样的弊端。

  “其实是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但背后有着非常重要的理念。”韦永庚介绍说,香港高中生报考大学,也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高级程度会考,也要取得一个分数,并且主要也是根据分数录取,甚至学生填报志愿分A、B、C三组,每一组都有三个志愿,也与内地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学生志愿的顺序是绝对保密的,各大学并不知道学生报一个专业是该校的第一或是第二志愿。因此,大学的一个系科要招10名学生,它可能需要列出30个名字。这份名单最后交给一个独立委员会由电脑分配。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如果第一志愿不取,还有很大希望可以上第二志愿。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填错A组第一志愿,而一下子落到B组志愿。这是一个纯粹技术上的操作。这样操作,背后的理念就是所谓“不但要公平,而且要让人看到公平”。

  香港大学录取本地学生一般都不需经过面试,因为大学要了解本地学生的情况比较容易,渠道比较畅通。但是有些专业对学生有特别的要求,比如医科、社会工作、教育学系,就需要面试,因为医生要有医德,社会工作者要有爱心,教师要有师德。同时,学校会比较便捷地考察到学生以前参加社团活动的表现。这些因素会直接体现在学校根据志愿列出的名单次序上。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因为不具备某些素质,而被列在最后一名,因而在电脑录取时被淘汰。

  1998年,港大开始在内地单独招生。报名学生首先都要参加港大命题的英语笔试。笔试除了考察基本文法之外,还要求写一篇小论文,论文的题目都是比较具有弹性的话题,重点不在观点的正确与否,而主要是考察表达观点的能力。等到内地高考成绩出来,再依据各省市重点大学的基本分数线,从中选拔一批学生。最后一关才是面试。

  面试的时候,每6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打分”,主要以日常生活题目为主,例如以“卖盗版要不要受惩罚”等。讨论不是要争出谁对谁错,考官也没有预设正确答案。通过讨论,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表达(港大是纯英文教学学校)和沟通能力。同时面试考官也要了解,内地生来香港学习的目的以及适不适合在香港学习。这方面的考察比较人性化,主要是对学生本人负责。

  你受不受资助?

  韦永庚跟很多内地学生平日里都有交往,他对内地生的印象是:“基本功比较扎实,学习也勤奋刻苦,这对香港本地学生,有比较大的冲击。我们也希望这种对比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存。”但内地生的缺点也很突出,“很多刚来香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动手性很差,依赖性很强,常常会觉得,怎么有那么多的事情要我自己作决定,从选什么课程、什么老师,到参加什么社团活动,没有人给指导意见,就会很慌。因为以前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老师、家长事先给安排好了的,他也习惯了被安排。”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韦永庚发觉,很多学生毕业时这些方面的表现跟3年前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学生在总结自己的收获时,都认为自己学会了自己作主,独立思考、参与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大学教会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韦永庚说。

  香港高校大多在1990年代末期开始恢复在内地招生,但都将内地生的比例限制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如港大1998年开始在内地招生时,规定的比例是新生总人数的1%以下。当年,港大在内地招收了29名学生,奖学金由香港马会提供。

  香港高校限制内地生比例的主要原因与政府补贴有关。香港最著名的8所高校都是公立学校,本地学生就读大学时,香港政府会补贴大部分的培养成本,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只占到培养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每个学生实际上都在享受着香港政府的津贴。所以,即使非本地学生跟香港学生缴纳一样的学费,他们也享受到了额外的香港政府津贴。在某种程度上,扩招内地生,意味着挤占香港纳税人的资源。

  今年香港高校普遍对内地生进行扩容,原因是香港政府今年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非本地生比例限额政策。在维持受资助的非本地生名额上限4%的基础上,各校可以有6%的无资助名额,非本地学生总额可达到各校学生总数的10%。香港各高校都将这些名额中的绝大多数留给了内地生,如港大,总共270个非本地生名额中,内地生就占了250个。但香港的高校还是普遍反映这个限额太保守,多所大学都表示希望将上限提高到20%。

  韦永庚在谈到招收非本地学生时谈到了“有益于香港社会”的标准,更多地把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放到更宽阔的视野去看。以对待“人才流失”的看法为例,韦永庚说:“台湾地区在19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出去

留学,有人大叫‘人才流失’,可是到了现在,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就是这批人。内地现在也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人才只会流动,不会流失。如果港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为中国内地输送人才,两地彼此了解、联系和沟通可以因此更紧密、更深入。那也是对香港社会有益的事情。”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熊景明认为:从长期来看,依赖政府补贴并不利于学校良性的自主发展。但香港鼓励捐款的免税制度,则是异常发达。良好的法治基础及建基其上的信用制度,使香港可以推行捐款自动申报制度,政府根据个人申报的捐款数额返税,鼓励个人和企业捐助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萧今教授认为,香港的这种经验内地可以学习。比如鼓励民间办学,不一定非要民间办学校,可以采用捐款免税的制度,鼓励地方企业家捐款,为当地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出去就学。这其实是更具可操作性、也更长远的办法。(记者:柴子文)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