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大纲 > 正文

06年江苏高考说明面世 语文地理变化最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04/04 18:36  龙虎网

  备受关注的我省2006年高考考试说明今天上午正式面世,记者上午独家采访到相关专家,对考试说明的基本精神以及变化最大的语文和地理学科进行解读。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是作为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同时也是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的主要命题依据,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旨在
贯彻“公正、公平”原则,指导和规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这也是我省首次组织编写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每门学科的编写者都有3名包括高校专家、教研人员及一线中学老师,审核者也有3名,最后再由高校专家进行认定。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考试说明》与原大纲相比,在命题指导思想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同时,强调了要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围绕这两点,在命题的方向及考试范围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更强调能力与运用等。上午,记者就2006年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变化最大的两科语文及地理采访了相关权威专家,对《考试说明》加以解读。

  语文突出四大变化

  一位语文方面高考权威专家分析认为,补充的《考试说明》的定位是对原《考试大纲》的差异性补充。与原大纲相比有所创新有所探索和突破,内容形式上有接近10%—15%的创新度,体现向2008年高考平稳过渡。从补充《考试说明》看,与原大纲相比突出4大变化。一是对原大纲做了整合,眉目更清楚,结构更合理。二是对全国考试大纲做了减法:标点不考;一些死记硬背的作家作品常识不考;原有的俗语回归到成语;修辞手法从8种减为6种,删去了设问、反问;文言虚词从18个减少到10个。这对考生而言降低了要求,有利于考生的复习朝素养和能力上迁移。三是强调语言积累和表达,如名句分数加大,从4、5分增为6分。主观题增多,翻译由8分变为9分,大阅读的最后一题由客观变为主观,分数也由4分变为6分。四,变化最大的是体现了课改方向。最突出的表现是现代文阅读,由原来的“能够阅读社科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变为“能阅读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这样阅读范围增加,比如论述类包括杂文、评论、论文,而实用类包括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这样一来就为课改后选修模块的加入预留了空间。虽然今年高考未必会考,但这体现了方向。

  地理突出创新特点

  地理学科权威专家、南京金陵中学校长丁强分析说,补充《考试说明》与原大纲相比体现了创新的特点,这变化能促进地理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高考地理复习过重的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能力要求中,增加了学科整体要求的概述,这要求突出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要求,侧重“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既符合大纲前言中“一般不要求单纯记忆”的精神,又有利于扭转文科考生死记硬背现象。在原来的能力要求中由“描述概括理解各种事物”改为“理解分析和阐释各种事物”,增加了“能初步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这体现了“融会贯通”思想,符合课改精神,有助于和2008年新高考接轨。二是考试内容的变化幅度最大,既有结构的变化也有内容的变化,结构变化体现在,原大纲分为4个部分,现在减为2部分,删去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内容进行了整合,这意味着删去了一些内容陈旧、与生活联系不紧密、过分强调记忆甚至与地理学科关系不大的部分内容,这将近有40个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删除的大部分是区域地理的内容,强化了区域地理的载体功能。侧重培养学生理解、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也使学生高考地理复习中受初中地理的牵制减少,复习的灵活性和系统性增强,扭转了当前复习地理内容过细的局限,有利于向2008年考纲过渡。因为新课改后,各地教材版本不一,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难免不出现继续使用人教版教材的现象。当然这种整合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但如果教师能力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提升。

  据了解,《考试说明》将在4月10日左右发到考生手中,本报将约请各学科权威专家对《考试说明》进行解读。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