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新高考”方案激起波澜 五条通道上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 14:58   三晋都市报

  [事件]

  将于2010年正式实施的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9日公布,北京考生明年将有统考、自主招生、单考单招、“高+会”等五条“通道”上大学。综合素质评价、会考成绩均将提交给高校,作为重要录取依据。据悉,北京市是教育部批复的第12个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方案的省(市)份。

  亮点

  ★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北京的新高考方案在本科招生上变化并不明显,在稳定本科统一招生科目设置上,考试内容将进行重点改革。新方案要求,2010年高考本科层次继续实行“3+文科、理科综合”的科目设置,卷面总分值仍为750分,各科目考试时间不变。

  考试院负责人表示,本科考试科目变化不明显,重点在考试内容改革,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将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的《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中作出规定。

  ★五种方式上大学

  新高考将为考生提供五条通往大学的“通道”。其中本科层次包括统考和自主招生两种方式;高职专科层次包括“高+会”、单考单招和自主招生三种方式。

  高职三种录取方式将针对不同考生群体,其中“高+会”主要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自主招生面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毕业生;单考单招将不再允许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专门招收中职教育毕业生。

  ★高考成绩将不是录取惟一标准

  新高考,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分别以等级形式和统一表格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提供给高校作为参考。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将不再是高招录取的惟一标准。

  据透露,在统招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只是参考,高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而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发挥重要作用。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复读生明年将“无缘”自主招生。新高考还将扩大自主招生范围和招生比例,不仅市属高校有望参加自主招生,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学校也将增加。

  评说

  ★高考新方案稳中求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刘海峰认为,在本次的高考方案改革中,原来的高考方案主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因为方案改动太大,容易引起各方面太大的变动。

  ★高校录取参照平时成绩目前难实行

  高职招生采取“高考统考科目成绩加会考成绩”为录取依据,以及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统招录取、自主招生,作为高校的录取依据,被普遍认为是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两大“亮点”。但客观上说,在当前的录取制度安排下,上述“亮点”极有可能只是泡沫。

  同时,从已经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地区的高考实践看,这些地区无不号称实行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新高考”,“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会考)、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录取学生,但实际上,高考还是一考定终身,综合素质评价完全成为摆设。

  ★2013年全国进入“新高考”

  明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这意味着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与之对应的新高考。作为教育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刘海峰对高考改革一直持谨慎态度。他认为,高考改革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工作,不宜突变式的革命,渐进式的改良会优于突变式的革命。

  链接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到现在,全国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的新高考方案陆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些方案既有共同点,又各具地域特色。

  一、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1.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2.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3.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二、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有所不同

  1.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的考试科目有自己的特点。

  山东省自2007年高考开始,增加了一项基本能力测试。江苏省2008年高考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浙江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2.各地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和对其成绩的运用方式不同。

  3.各地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各有特色。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