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高考”第一年 衡中高考家长大军缩影

河北“新高考”第一年 衡中高考家长大军缩影
2021年06月11日 07:08 澎湃新闻

  在高考这一道人生大考面前,家长和孩子一样都是应考者。

  6月9日,是河北省高考的最后一天。中午过后,衡水市衡水中学西临的一条新建公路上,早已挤满了前来迎接考生的家长们,她们三五成群,相谈甚欢。与全国各地的考生家长一样,衡水中学考生的妈妈们也穿上了各式旗袍或喜庆的红衣服,手捧鲜花,紧盯着校门口,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

  对于考生来说,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对于陪伴他们的父母来说,也将迎接人生一段新旅程。

  河北“新高考”第一年

  今年是河北省实行“新高考”后的第一年,时间从6月7日-9日,共3天。“新高考”采取3+1+2模式,即统考科目3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选择其中1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选择其中2门。

  一位当初中老师的家长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外面对衡水中学的讨论很多,其实我们家长不怎么关注,有哪位高中生不辛苦的?不辛苦考不上好大学啊,孩子能学好就行。”

  几位中年妇女聚成一团互相打趣说,现在能生二胎三胎,要是老大尽力了没考好,也不怕,还有老二老三。

  有些商家也瞄准了这一推销的良机。最多的是有偿协助填报志愿的各类机构,他们印制了小卡片,或拿着宣传单页,逢家长便发,甚至拉起各大微信群。有的推销者打着“衡水中学高考高分毕业生、清华北大的大学生”等名号,一次服务费高达三四千元。还有不少驾校、眼科医院的推销者也来凑热闹。

  6月9日下午3点半左右,衡水中学第一批考生陆续走出校门。他们有的满脸疲惫,和家长相拥而泣,直言“压力太大了”;有的和家长有说有笑,期待高考分数出来,再决定报考理想的院校和专业;还有的老师衣服上写满了毕业生们的签名和留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加油”……

  “陪考”妈妈:不图啥,只为心安

  为了给衡水中学的考生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衡水市交警部门对衡中周边进行了临时交通管制。

  在衡水中学东北门隔离线之外,李梅(化名)席地而坐,6月9日是她“陪考”的第三天,虽说是陪考,但是自考试开始以来,她并没有见过女儿一面——衡水中学高考期间也是全封闭的。

  “我从开考第一天就来了,担心考完找不到地方停车,就提前抢占了一个车位。虽然见不到孩子,但能离她近一点,不都说会有心灵感应嘛。再说万一有个突发状况,咱也能第一时间应对。”李梅这样告诉澎湃新闻。

  “虽然孩子学习比较优秀,也没让我操过心,但是高考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身为母亲,我必须要尽可能地支持和守护,希望我陪在她不远处,能给她带来好运。不让见孩子也好,万一家长哪句话说的不对,影响了孩子考试可就麻烦了!”李梅称。

  李梅有两个女儿,俩女儿年龄相差十多岁,不过姊妹俩都是在衡水中学读的高中,大女儿现在已经在衡水本地的银行工作,本也想来陪妹妹高考,但是因怀有身孕,便安排朋友来给妈妈搭把手。

  “衡水中学的管理很正规,三周放一次假。这个学校的老师真是负责呀,没黑没白地陪着孩子们。”对于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李梅很是认同。

  李梅二女儿选课选的是物理、化学、政治,政治考试于6月9日15点45分结束,收拾完东西,她要等到18点多才能从学校出来。

  6月份的河北,天气炎热,有时还刮起阵阵大风,吹得风沙四起。李梅拎着几瓶冰饮料一直默默等着,“其实当妈的陪考也不图啥,只为一个心安”。

  68岁的农民老父亲:没有苦中苦,就没有甜中甜

  马路边,家长们的小轿车规规整整地列成两排,显眼处停放着一辆三轮车。跟那些手捧鲜花,穿着旗袍,打扮光鲜亮丽的家长不同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位68岁,一位71岁,他们在此等候即将高考完的女儿。

  考生的父亲倚着三轮车,母亲则坐在车上。他们家住在衡水市北边,离这里有15公里远。两位老人,望着来往的人流,小声嘀咕:“他们都拿着花,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买点什么给闺女?”

  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的父亲不知道是微笑还是苦笑,“不知道呢,也不知道买啥。”他穿着有些破旧,手指甲里嵌着泥土,常年劳作的双手粗糙、皮肤皲裂。

  “种地,我们就是农民。”考生的父亲陈军(化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跟老伴以种麦子为生,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儿子。

  陈军结婚的时候就已经四十多岁了,女儿今年19岁。他担心自己的身体,主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女儿,为了这个家。“身体没病就没事,一出问题就麻烦了,不出别的意外就没事。”

  陈军说,自己的女儿在衡水中学读书,每年学费要一两万元,三年下来费用达到五六万元。“压力大那也没办法,压力大也得上啊。当父母的就是得这样,供不起也要供。孩子上进,不上进那也没法子。”

  当记者问他,攒钱难不难,钱是怎么攒出来的?这位老农民有些轻描淡写地说,“那当然难呀,就是干活吃饭呀。没有其他收入,就是干农活。我们就是靠血汗钱,现在岁数大了,出去打工,人家都不要我们了。我们确实更难,没办法。”

  让他自豪的是,女儿读书成绩好,从小到大都很优秀,每年都拿到奖状,家里满墙都贴着她的奖状。他兴奋地用手比划着,“奖状都是一摞一摞的”。

  “老师也挺喜欢她的,老师也喜欢聪明的孩子嘛,是不是?”他笑着问记者。

  女儿平时也没有跟他抱怨过学习压力大。他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为了让女儿安心读书,家里大小农活都不让她做。“她过年了都要20岁了,都没让她干过活,连碗都没让她刷过,好好上学就行。”

  身边有些人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陈军说自己没有读过什么书,接触社会太早了,对女儿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这一代要是脑袋没东西、没有文化就毁啦!”

  陈军没当过兵,但反复提到想让女儿报考军校。这源自于他曾经的一段经历。1976年,河北省唐山发生大地震,当时衡水市去了180多人,陈军就是其中一个,他当时二十多岁。

  他回忆,当年在那边搬石头,主要是开路,把东西弄走,有部队也在那,救人救灾。“我们是为了救唐山人啊!地震太惨了,你们都是看电影看到,而我们是在现场亲眼见到的。很多人被埋,死的人太多了。”

  唐山大地震结束之后,陈军又经历了一些社会挫折,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不想结婚。他没有把这些悲伤的回忆告诉女儿,希望她健康快乐地长大。

  他对部队很有感情,想让女儿去军校。军校虽苦,但陈军说,“不受磨练不成佛,不受磨练不成事,不锻炼不行啊,没有苦中苦就没有甜中甜。”

  至于希不希望女儿以后回到衡水,自己怎么养老?陈军说,“都随她,以后她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她不用考虑我们,只用考虑她自己。养老嘛,那她也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她没事,我们就不惦记着了嘛,是不是?”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张家然 实习生 田燕如

河北高考
扫码关注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