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学文科到底有用没用”和“豆腐脑吃咸口还是甜口”“冬天北方冷还是南方冷”一样是全民争论话题。但凡涉及这类话题,社交网络上都少不了一番论战。
高考第二天,走出考场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在热搜battle,词条讨论铺满,颇有论坛时代屠版的架势……
文科生:题目没有隔壁难?但我试卷写的比隔壁满!
理科生:物理题我可以不会做,但热搜词条不能输!
……
可以说,围观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社会人士看热搜的心情be like:
最终在高考英语李华同学的召唤下,这场讨论才逐渐偃旗息鼓。
截止至6月8日下午17:00,这场基于微博平台的“文理之争”数据如下:
对标话题:#一生要强的文科生#阅读量1.6亿,#理科生最后的倔强#阅读量836万;
对标话题:#文科生 站起来#阅读量1亿,#理科生给我冲#阅读量520万。
从话题热度和热搜位置上来看,似乎文科生赢麻了。
(理科生:“别问,问就是网友理科知识早还给老师了,门槛高你参与不了”)
但除了参与玩梗之外,也许我们也可以想想,文科生为何如此一生要强,连热搜位置都要斤斤计较?
一句话总结,大概是苦学科鄙视链久矣。
长久以来,“学文科到底有用没用”和“豆腐脑吃咸口还是甜口”“冬天北方冷还是南方冷”一样是全民争论话题。但凡涉及这类话题,社交网络上都少不了一番论战。
“文科不就是死记硬背吗?”
“理科学不好才会去学文科?”
“文科生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挣不到大钱。”
大概是每个文科生都听到过“吸烟刻肺”的“真心话”。
前有父母长辈都说过的大俗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有央行学者权威论文提及“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就是“文科生太多”。注意,这篇工作论文的发布时间是2021年。(文科生:???)
咱就是说,2021年,文科生还在鄙视链最底层,可不dei要强一点嘛?
向来也不少人质疑,为什么教育一定非要分出个文理?
明明历史上的各位大师往往精通各个领域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
国外有达芬奇,证明能够跨越艺术和科学、人文和技术等学科制作出连接,是创新、想象力和天才的关键。
国内也有徐霞客,周游山河大川准确推理出了岩洞、钟乳石等地理奇观形成原理,杰出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拥有生花妙笔,随便一篇游记就是你课本原文。
的确,知识原本就是相辅相成,但学校分文理科是历史发展局限性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由于特定历史时间里教育资源不充足,强求全面人才,反而会教出全科目不及格的学生,不如退而求其次,让学生放弃一部分科目,专精剩余学科,找到与之相配的工作,这就是最初文理分科的目的。
早在清朝末年,学子们需要学习12们科目,包括儒经、史书,也有植物学、物理学、天文学。1905年,学部官员上奏称“教育科目繁多,学生学习广而不精,不如按需求分为文、实两科”,这是历史上的文理分科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来自苏联的专家认为,新中国的大学要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医师和农业专家,随之而来的院系大调整开始了全国性的文理分科教育。当时大量综合性大学被打散学科,理工科专业和招生数量大增,文科专业被削弱甚至取消。
1977年高考恢复,由于综合性大学解体、文理学科彻底分家,为了迅速培养人才,我们采取了自中学到高考文理分科的办法。
站在当时的历史现实来看,这个是当时最可行的办法。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相关人才稀缺,如果不靠“集中力量搞理科”的手段,我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间会晚很多。
70年前的这次会议影响深远,增设理科、削减文科的措施,导致上世纪50年代,我国是全世界文科生数量最少、文科教育比重最小的国家,这大概就是今天文科生处于“鄙视链”底端的源头。1953年我国共有118个理科专业,19个文科专业;1957年,理科专业暴涨至215个,文科专业反而下降到15个。文科、财经、政法这三个科类合起来的学生数比例1949年33.1%,1953年14.9%,到了1957年仅剩8%。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建了很多综合性大学,增设文科专业,文科生比例逐渐回升。
不过基于中国教育在线、新浪教育多年的高考专业录取分数及相关数据,网易数读分别统计了每年、每省、每类专业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一段文理科招生及录取情况,从招生专业数量来看,仅招理科生的专业占比依然常年维持在 50% 以上,远高于仅招文科生的专业占比;近些年文理科招生人数占比基本处于1:3至1:4之间;同时,在大学中,文科专业的研究经费不及理工科的零头也依然是常态。
无论文理科专业设置、还是文理科招生人数变化,更多都是受就业市场影响。教育部每年都会裁撤、新增部分专业,就业情况、教学质量、学生人数都是影响因素,其中重中之重是就业形势,这也是大部分学生选科时参考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起薪较高是市场现实,这的确号召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赴后继地投身STEM专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毕业半年后收入最低的前 10 名专业有 8 个都是文科专业,这是文科生长期处于“鄙视链”的根本原因。在技术变革、知识迭代步伐越来越快的当下,理工科似乎才是能够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和物质成果的领域。
但薪资效果的影响是动态的,统计显示,工科生毕业五年内的年薪大概是8万到10万美元,有了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后,年收入仍是10万美元出头。而普林斯顿大学英语、哲学或外语专业的文科生刚毕业时年薪为6万美元,工作十多年之后,平均达到13万美元。常春藤学校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刚上班时收入一般不到7万美元,毕业十年后将达到17万美元。
文科专业的实用效能或许和理工科专业有所差距,但急速进化的高科技未来,是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素质——智性上的好奇心、创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让我们保持竞争优势,而这些素质,很多正是文科着力培养的内容。
文科和理科“孰轻孰重”无需争论,因为他们终究“殊途同归”,支持人类向更远处坚定迈进。热搜Battle也是图一热闹,毕竟“选哪科、学哪科”除了市场需求,还有热爱与理想支撑。这不,即使“#文科生 站起来#难得”在@新浪新闻 发起的万人调查中,依然有超过半数的人愿意选择读文科:
所以,大胆去做文科生吧,做不被定义的文科生,做即使看不懂题也能把卷子写满的文科生,去做上知历史下通地理关注时事的文科生。你的试卷上密密麻麻写满的不仅仅是文科生一生要强的尊严,还有属于你被培训、被历练出的人文主义素养。
【参考资料】
薛巍《技术时代的人文学科》
网易数读《在中国,读文科到底有多惨》
张翼星《通识教育视角下中学文理分科刍议》
杨小玲、李凤、甘犁《文理分科对高考录取公平性的影响——基于上线考生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