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录取通知书精彩迭代 过去的录取通知书都长啥样?

大学录取通知书精彩迭代 过去的录取通知书都长啥样?
2023年07月13日 11: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微博

  眼下,高考学子将陆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薄如蝉翼的“5G”钢、登上火星的“超级涂层”、7颗耐盐碱大豆组成“北斗”……脑洞大开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各显创意,让寒窗苦读的学子们收获了更多惊喜与祝福。看着越来越酷炫的录取通知书,人们禁不住好奇:过去的录取通知书都长啥样?

  录取没录取都会发通知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青年学生报考高等学校十分踊跃。以1953年为例,全国共有报考新生8.0128万名,报考人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当年被录取的新生人数共有7.154万名。每一个录取新生,都会接到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发放的正式通知书。除发放录取通知外,北京、沈阳、上海、武汉、重庆、西安六大城市录取新生的名单还会在当地报纸上公布。(1953年9月25日《北京日报》1版,《全国高等学校新生名单今日发榜》)

  首都的高等学校,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1956年时,北京已经拥有32所高等学校。其中,中央民族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等25所院校,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1956年当年还新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在这一年,全国2.7万多名青年接到了首都高等学校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在首都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在秋季时增加到了7.7万多名。(1956年8月25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高等学校发展到三十二所》)

  和今天不同的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会儿,没被录取的考生,也会收到一份不录取通知书。据1955年8月12日本报2版《关于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一些问题答读者问》报道记载,录取的考生由录取的学校发给录取通知书(凭录取通知书报到入学);没有被录取的考生,由所属地区(或省、市)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发给不录取通知书。

  不录取通知书也很有人情味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落榜考生的殷切鼓励。如1964年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的未被录取通知书上写着:“你未被录取,希望你能在生产劳动战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愉快地、积极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2013年7月31日《北京日报》19版,《我国曾发放“未被录取通知书”》)

  更多外地高校通知书“进京”

  1978年,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次发放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像催促我归队上阵的号角。”已年过三十、考取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闫阳生这样形容(1978年5月30日《北京日报》3版,《我们要珍惜“有春之年”》)。高考的恢复,激发了广大青年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多渴望求知、深造的北京青年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让录取通知书能准确可靠地送到新生手中,录取通知书的邮寄有了严格规范。1985年8月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邮电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高等院校的录取新生通知书一律作挂号信函寄递,并标明“高考录取通知”字样,优先发运,赶班妥投。(1985年8月3日《北京日报》3版,《做好今年高校新生录取通知书邮寄工作》)

  为此,市邮政局专门设立了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集中收寄点,配备了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专门收寄人员,并刻制了10枚供招生单位专用的标有“录取通知”字样的戳记,为300多个在京招生的高等院校提供服务。(1985年8月10日《北京日报》1版,《高校录取通知书发出》)

  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级专业人才,北京对报考京外普通高等学校的考生实行了降分录取、保证回京、就业优先等一系列鼓励措施。从1998年开始,本市被外地院校录取的考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到市人事局免费发放的《京外普通高校北京生源就业联系卡》。学生在毕业的当年凭联系卡到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办理求职登记,可获得各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参加为毕业生组织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并可享受优先推荐就业。(1998年6月8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鼓励考生报考京外高校》)

  在政策鼓励下,外地大学的报考学生、上线考生、第一志愿考生都增加了。尤其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联合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京外名牌大学,更是成为北京考生的报考热门。(1998年8月24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的“孔雀”往外飞》)

  “升级”添加防伪功能

  2000年,扩大高校录取自主权的重大改革开启。普通高等学校考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只有学校盖的一个录取专用章,市高招办不再在学校录取通知书上盖录取专用章。(2000年4月26日《北京日报》5版,《录取新生高校自主》)

  从这一年开始,各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样式变得花样百出,校园文化跃然纸上。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封面是一幅诱人的彩照——清华园的牌楼下一群身着学位服的男女学生,兰州大学的通知书则印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双喜。最厚的通知书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封面看起来像一本护照,7张内页内容囊括了校风学风、学校概况以及行李托运办法、报到时间和地点、奖贷学金申请办法甚至交通路线等。(2000年7月24日《北京晚报》18版,《录取通知书今年大变样》)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送达也开始从挂号信逐步升级为邮政特快专递。2001年,北京有4万名高考考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通过北京邮政EMS速递到家的,送达时间比往年至少提前了两天。(2001年8月11日《北京日报》5版,《EMS速递通知书考生提前两天知喜讯》)到2003年时,本市大部分高校都已采用邮政特快专递的方式送达录取通知书。(2003年7月8日《北京日报》5版,《高考录取通知书明起投送》)

  2009年,在“罗彩霞事件”发生后,教育部加强了高招录取的防范措施。为维护考生利益,多所在京高校“升级”了录取阶段的防伪手段。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当年的录取通知书上增加了考生电子照片,人民大学印制录取通知书的纸张用上了国家专控钞票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则在印制过程中随机添加“防伪标志”。(2009年7月21日《北京日报》6版,《录取通知添照片 报到须带准考证》)

  打破传统创意无极限

  近十年来,各高校录取通知书频频打破传统形式,比拼创意和学校文化的竞争更加激烈。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走红网络,被誉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随着智能手机和二维码技术的普及,华中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学校在通知书上印了二维码,新生们只需用手机扫一下,班级、宿舍号、室友名字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加入了一张名为《预习北大》的光盘,以3D版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帮助新生提前了解大学生活。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附有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亲笔书写的“励志信”,从师长的角度,告诉新生们应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2013年7月31日《北京日报》19版,《录取通知书珍藏价值何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北京林业大学的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也都独一无二。2014年,林大用校园内刺槐、五角枫、黄栌等常见植物的树叶标本制作新生录取通知书,彰显出以林业、环保、生态闻名的学校学科特色。(2014年7月7日《北京日报》6版,《树叶标本装进林大录取通知书》)

  2015年,高校流行给新生送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赠送图书。清华大学向每位新生赠送了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则向6名被人大录取的新生每人赠送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调查手记》,希望新生用阅读开启大学生活。(2015年7月23日《北京日报》8版,《录取通知书蕴含“新生第一课”》)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字样被印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礼盒上,并写有“华诞七十载恰逢少年来”字样,期待新生们记住这特殊的年份,与工大一起,为祖国共奋斗。(2019年7月6日《北京日报》5版,《北工大推出“国庆版”录取通知书》)

  2022年,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背面有一串“神秘”的计算机二进制编码和摩斯密码,译为“2022”和该校校训“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激发新生对信息通信的好奇与兴趣。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每位新生定制了一枚独一无二的“时间戳”,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根据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校准发布,记录了每位学生被该校正式录取的毫秒级精确时刻。(2022年7月14日《北京日报》6版,《在京高校录取通知书“上新”》)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更加酷炫,最前沿的高科技锋芒毕露,实力与颜值兼具。透过大学录取通知书七十多年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鲜明印记,社会的发展进步,更看到了日益繁荣强盛的中国对人才不变的渴求。

  (北京日报 本版文字:黄玉迎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微、视觉中国)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