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 自己的人生别花钱交给机构

高考志愿填报 自己的人生别花钱交给机构
2024年06月19日 07:07 央视新闻客户端

  6月18日,教育部首次上线高考志愿信息系统,免费向今年考生开放使用。系统提供专业介绍、志愿推荐、心理测评、就业去向等多种功能,为考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参考。这个系统怎么用?掌握着真实、权威信息的相关部门和高校,如何在填报志愿上,为考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新闻1+1》连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共同关注高考志愿填报,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高考填报志愿即将开始

  教育部首次上线高考志愿信息系统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一方面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部署要求,方便群众办事,另外社会上也有呼声,所以教育部进行专门部署,把它列为今年年度的重点工作。在这个方面,教育部有一定工作基础,特别是在数据和技术准备方面,做了比较大的系统的整合和技术升级。除了部一级的高考志愿参考系统,我们也要求各省高考志愿参考系统进行升级,部省两级志愿参考系统,功能上互为补充,相互链接,共同为考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参考服务。

  系统怎么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给出建议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系统提供的信息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虽然这个系统的功能框架比较清晰,也是按照志愿填报的逻辑进行设计,操作上其实并不复杂,里面的功能和数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志愿填报是一种对未来的一个预判,推荐的志愿能否录取,其实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推荐志愿,只是作为考生的一个参考,最终还是要由考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各省正式的志愿填报系统里进行填报。

  关于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里提几点建议:

  1.教育部近期要组织全国线上系统培训,由高中老师来指导考生熟练掌握系统操作;

  2.建议考生要提前花点时间去熟悉了解这个系统的操作和收集相关信息;

  3.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求助高中老师,包括学信网的客服;

  4.教育部在6月22日—28日要举办全国招生院校云咨询周活动,在这期间考生可以和高校一对一进行咨询。

  高考志愿填报

  从主管部门到高校如何更好提供公共服务?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这些年,针对高考志愿填报提供相关服务主要是以地方为主,比如地方考试院、高校,比如深圳考试院招办就组织全市高中做志愿填报辅导,广东考试院组织在广东招生的学校跟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咨询,同时还辅助信息化手段,比如广东在2021年就推出辅助服务系统。以前以地方为主,这次是教育部推出这个平台,并且推进一步做个性化服务,这个非常重要。另外,从高校来说,更希望学校在相关服务,比如专业介绍上,语言不要过度体系化,能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家建议:高校信息是开放的

  自己的人生别简单花钱交给机构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

  1.尽量选择权威和官方的信息;

  2.需要防范一些过度营销或者焦虑营销,一旦有这种过度营销或者焦虑营销,你可以打个问号,可以不采信。举个例子,有一家机构说500分报出600分的学校,那你基本就可以放弃了。有些给你神神秘秘说他掌握着内部信息,他好像掌握了独门绝技,他知道哪个专业未来就一定好,那么对于这一类,我觉得大家也可以放弃了。

  3.希望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利用这次机会,这是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我们正好是一次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的机会,信息都是开放的,我们去做一点功课,提高一些专业能力,也就提高了我们的判别能力。无论是官方给了一个个性方案,还是社会上相关机构了一个方案,注意!那只是咨询方案,不是最终方案,只是供你参考的,最后决策或者决定还是要由自己来完成。这个角度来讲,我坚决反对花了一笔钱把自己的志愿就委托给某个机构,尤其是认为花的钱多,好像为孩子投入更多或者更负责,其实这是更不负责。

  如何确保提供的信息准确和权威?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宁小华:我们系统整合了学信网的招生学籍和就业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管理统计的数据,也有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大概分了几类,做了一些差异化的措施。

  1.关于参考志愿。要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这些数据都是我们全国全口径的招生录取数据,统计出来的是非常精准和可靠的。我们推荐志愿是根据学生的成绩、位次以及他的兴趣偏好,还有他的选科情况,做了精准的个性化匹配。

  2.学籍和就业的数据,以及大规模跟踪调查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用于专业和职业的一些画像,以及院校和专业满意度的一个评价,我们对这些数据都做了一些指数化、标准化和图示化的处理,这样帮助考生有一个大致的基本判断,起到一个参考作用。对于一些调查数据样本比较小的,我们就不做展示,也是避免误导考生。

  3.高校在平台上发布的一些相关信息,这里包括学校的招生章程、院校的介绍还有专业的介绍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学校官方审核发布的,我们这些信息都是有一种更新的机制,所以是非常准确和权威的。

  高校降低本科阶段转专业门槛

  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今年,高校打破转专业限制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本身也是学校对学生和家长更在乎专业选择这样一种需求,做出的积极回馈。这两年大学生就业受到一些压力,大家在填报上就特别重视专业,此时高校做出回馈值得肯定。更主要的是,学生刚上大学,很多认知是欠缺或者不成熟的,进了大学之后产生了新的认知,那么此时大学再次给同学一个转专业机会,是非常必要的。像上海交大今年提出,“挂科也可以转专业”,具有重大意义。为什么?以前是学习优秀才有资格转,现在是正因为学不好、学不动、挂科了才需要转。此外,不仅转专业门槛有所降低,还有专业全面打通、像医学非医学打通、文科可以转理工、转专业的次数进一步放开,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推进。更重要的是,降低转专业门槛,也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助推器,让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将倒逼高校放弃一些并不适合社会需要、国家战略需要的专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