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府学姚宇堃:家校共育 培养健全人格有幸福感的孩子

新府学姚宇堃:家校共育 培养健全人格有幸福感的孩子
2020年11月07日 15:50 新浪教育

  11月7日,为助力学生和家长合理规划教育路径、解决升学择校难题,由新浪教育主办,博辞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2020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北京站”首场展会成功举办。

  活动当天,北京众多优质国际化学校及公办学校国际部集体亮相,招生官现场介绍学校特色,解答家长问题;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等12位教育大咖全天不间断分享择校干货、普及国际教育知识;4位升学指导专家坐阵,从升学择校、国际教育路径规划、留学指导、语言提升等领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缓解家长焦虑。同时,新浪教育联合金吉列大学长平台特设海外大学专区,现场展示海外院校风采。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姚宇堃在现场以《新府学家校共育如何成就学生?》为题发表演讲。姚宇堃指出家校共育过程的最终指向是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并从行为主义的“惩罚、奖励、说理”三个维度切入,深度剖析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通过教育权利让渡,达到三者均衡状态。他强调“说理”是三个维度的核心要点,把学生行为和实施奖励、惩罚相关联并建立过程,才能实现说理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环境,可通过结合惩罚和奖励,让孩子明白行为与奖励、惩罚相关联,从而建立孩子规则意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姚宇堃:今天分享重点是家校共育。今年是特殊时期,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家长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和孩子一起共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也被提到新高度。通过我们总结和体验,以及提炼简单的工具,希望能够帮助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

  首先分享几个简单案例,从家长角度、学校角度,有没有遇到或听到类似情况:无论是家庭,还是周围朋友、同学在教育孩子时,孩子被打了怎么办?是否说“你被打了就要打回去,千万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这是保护你自己一个必要手段”。看到有家长点头,表示遇到过类似情况。

  第二,有些家长说“我们家风很严格,我们认为棒下出孝子,从小严格要求孩子”。

  第三,是否听到孩子说“如果她是我妈妈就好了”。这里所说对象可能是他的老师或者是其他亲人,如果孩子这样说,我们该怎么去解读?从妈妈角度肯定很不舒服,但被说对象应该高兴吗?比如,老师被孩子这样说,应该高兴吗?当孩子长大一点后,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这孩子变了,他以前不这样,以前他不跟我顶嘴,他以前不会打架。

  有些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多,愿意听孩子倾诉班级情况。回想他经常说些什么?有没有经常提到班中哪些同学特别不好,表示不想与该同学在同一班、反复说同一个或同一批孩子情况。

  遇到以上类似场景,该怎样解读?又该怎么应对?从行为主义构建三个维度分别是:惩罚、奖励和说理。惩罚指的不仅是批评,对他一些东西进行剥夺或削减也算作惩罚。强调一点,这个惩罚不能含有侮辱性质,这点非常重要。合理体罚是可作为惩罚手段,什么是合理体罚?比如孩子把家里弄脏了,我们说“你要负责把家里收拾干净,要负责打扫卫生,算不算体罚?体力劳动型的惩罚是合理的,但不能是侮辱性的,不能是作为发泄手段,在实施惩罚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不要作为情绪宣泄。

  奖励也类似,特别不提倡物质式奖励,尤其把情感表现和物质性奖励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样的奖励形式,会把他内部归因转化为外部归因,反而不利于认知发展。只要他有意外和惊喜,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夸奖都是奖励。

  惩罚和奖励相对容易理解,说理是三个维度中核心要点。并不是简单地说大道理,是把学生行为和实施奖励、惩罚关联起来的过程。让孩子能够去理解因为什么受到了奖励,因为什么受到了惩罚。一旦此关联建立,就存在说理的过程了。

  通过三个维度构建,并在具体场景中检验,孩子周围会生成什么教育角色?一般会认为,三个维度均衡是比较好的形式或状态。其实未必,三个维度中只有一个很高,比如说理很高,几乎没有奖励或惩罚。这个角色可以存在,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层次,随着认知发展,道德水平提升,导师、引领者不需要太多奖励和惩罚,孩子认知已能接受理论连接。

  只有高惩罚,没有太多奖励或说理,就类似所谓的“严父”,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扮演规则的维护者,是设定规则的底线,以惩罚形式出现。尤其在孩子小时候规则维护效果非常明显,也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只有高奖励,没有惩罚和说理是对孩子的溺爱吗?这要看孩子所处阶段。什么是高奖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幼儿期,必须是母亲角色建立轻松、安全的依恋关系。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实施说理,不能实施太多惩罚,必须通过高奖励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依恋关系、整体安全感,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价值。

  三者均衡状态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适应规则融入集体环境,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有交互。刚进入一年级的阶段是老师决策,通过结合惩罚和奖励,让孩子明白行为与奖励、惩罚相关联,从而建立孩子规则意识。

  还有其他角色构成,比如惩罚和说理都较高,奖励较少。这种是执法者、规则维护者角色,实际是执行规则界定,往往是通过惩罚手段去维护规则。

  惩罚和奖励高、说理低,是所提到角色里不太提倡的,因为容易失去一致性,即标准。如果没有“说理”概念建立,孩子可能会缺少对奖励和惩罚一致性的判定。如果具备一致性,说理也就建立起来,因为说理未必是通过语言,只要孩子有“什么行为会受到奖励?什么行为会受到惩罚?”的概念,就认为存在说理维度。如果这个维度不存在,则意味着奖励和惩罚可能是随机的,此时是最可怕的,孩子可能认为我们喜怒无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会受到奖励和惩罚。

  只要让孩子知道存在说理,就能够塑造他的行为。其实,孩子整体学习是模仿的过程。奖励结合说理是启蒙者的角色,选择为孩子启蒙的老师,应该选择奖励说理的模式,这个阶段更容易让孩子建立正向的驱动力。

  结合一系列说明,孩子成长所受到的影响是无时无刻的。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做一件事就已对孩子完成了一次教育。简单一句话、一个动作行为,已建立孩子的联系。想通过这个模型,帮助大家建立一个概念:在孩子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无论惩罚、奖励,尽可能地与说理结合。

  另外需要明确,不同角色之间不可替代。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她是我妈妈就好了”。老师如果听到孩子说“如果你是我妈妈就好了”,一定会提醒这位老师,这是不好的信号,因为你无法成为他的妈妈,无法像妈妈一样一直陪伴他,持续建立安全感,学校角色和家庭角色是不可能相互替代的。

  学校和家庭共同实施孩子教育培养,必须有一个前提,家庭要把一部分教育权利让渡给学校。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国际化学校和家庭之间,不是购买服务关系,教育需要权利让渡,把孩子送到学校的过程,就是把一部分教育权利让渡给学校。

  让渡平衡就像刚才提到的“角色是不可能替代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教育权利让渡给学校。仍然需要两者互相配合、互相理解,把握其中平衡和侧重。通过权利让渡决定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教育角色。

  通过家校共育过程,最终指向培养有幸福感的孩子。需要理解两个要点:幸福和快乐不等价,快乐不一定幸福。以回避痛苦为目的教育不是幸福教育,只是简单的享乐教育。必须让孩子经历伤心、挫折,这是健全人格所必备的情感要素。

  一是关注他人感谢和帮助;二是关注过程,不止是执着于眼前的结果得失,要立足于长远目标,这两个维度是建立幸福感的关键。一系列教育过程构建整体幸福感的实施,这个过程需要足够多角色参与其中。前面提到不同阶段,不同维度角色构建都对孩子有不同支持。

  家长可以扮演很多不同角色,与学校共同创建环境。作为孩子成长陪伴,要学会倾听孩子心理,要能够提供支持,要引领孩子建立人生目标。同样,学校也有不同深入角色划分。作为孩子学习成长策划者、指导者、参与者,更是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和参与者。

  整个家校共育过程中,新府学有很多具体实施手段,我们致力于构建成长型家校共育体系和环境,通过长短期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家长课堂、亲子活动、心理讲座、校长Tea Time等一系列手段去实现和家长无边界的沟通,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效果,注重孩子多维度培养。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完)

  新浪声明:以上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新浪2020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北京站)第二场即将举办,届时近百所北京优质国际学校、公办学校国际班将集中亮相,家长可直接到场跟心仪学校面对面咨询!

  展会信息:

  时间:12月05日 10:00--15:00

  地点:北京长城饭店二层大宴会厅

  点击报名

  扫码报名:

扫码参加择校展,领取限量门票 扫码参加择校展,领取限量门票

编辑:尹菲 实习编辑:韩欣惠

热门推荐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