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由新浪教育主办,博辞教育联合主办的“新浪2020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在北京长城饭店隆重举行,活动当天,北京众多优质国际化学校及公办学校国际部集体亮相,招生官现场介绍学校特色,解答家长问题;9位教育大咖全天不间断分享择校干货、普及国际教育知识;4位升学指导专家坐阵,从升学择校、国际教育路径规划、留学指导、语言提升等领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缓解家长焦虑;素质互动专区360度体验国际学校课程,择校遛娃两不误。同时,展会设有非遗文化讲堂专区,国际学校学生现场了解更加鲜活多彩的中国文化,让世界格局与中国情怀同在。
天津市南开中学国际部主任 张庆民
以下为天津市南开中学国际部主任 张庆民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2020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的活动现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天津市南开中学国际部主任张庆民张主任,您好。请您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
张庆民: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我是南开中学国际部张庆民。
主持人: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未来的发展定位。
张庆民:我们学校创始人,著名的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先生,定下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它的意思就是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还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并且要时刻进步,与时俱进。我们学校国际部的办学特色,它强调首先以周恩来总理为人生楷模,树立学生的人格引领,另外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
同时它还可以适应不同汉语程度的国际学生的学习需求。具体来说,国际学生进入我们学校的国际部,他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的话,他可以选择和国际学生在一起学习,我们从初一到高三各个年级都有,使用中国的统编教材,用汉语授课,和中国学生的教材是一致的。如果学生的汉语水平比较好,学习基础比较扎实,他也可以选择到中国的班里面去插班学习,那么就是可以和天津市最优秀的学生在一个课堂,可以享受学校的各种优质资源,和优秀的学生一起进步。如果他的汉语是零基础的话,我们还有一个一学期的基础汉语强化班,经过一个学期的汉语听、说、读、写强化,也可以之后进入到各自适合的年级。这样我们对国际学生的适应面就比较广,所以不同汉语程度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在我们学校学习。我们将来的定位就是,希望能够把学校国际部打造成为一个最适合国际中学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学校。
另外,我们学校国际部对于国际学生的收费来说,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初中一年是22000人民币,高中一年是25000人民币,但是学生可以享受到和天津市最优秀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这样的优质资源,也是可以请国际学生的家长们进行考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再有就是中国的大学对于国际学生的入学门槛是相对比较低的,所以说他们不用参加中国的高考,各个大学对于国际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考试。有的大学,比如说清华大学现在只是使用面试的方式,北京大学也只有语数外这几门笔试,所以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他可以不用像中国学生一样有很大的应试压力,但是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中国一流的著名高校。同时因为他没有过重的学业压力,他可以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学习托福、SAT等国际的标化考试的课程。拿到我们学校的高中毕业证以后,还可以用这个成绩、毕业证,用他之前的一些活动的记录去申请国外的著名的高校。我们今年有三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另外还有一位同学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这些都是我们学校国际部的办学特色。
主持人:好的,谢谢。那贵校从哪些方面开拓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创造力呢?
张庆民:从课程和活动体系来讲,首先是必修课,现在高中现在已经进入新课程的阶段,那么在高中插班的学生,国际学生也是首先语数外是必修,但同时他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和历史、地理、政治当中,选择三门作为自己的主修课程,这样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适应学生自己的需求。除了必修课以外,我们还有40多门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其中来选择学习,这个课程内容涵盖了包括文科、理科等各种学科,有助于学生逐渐地强化自己的特长。
另外,从活动来说,我们学校还有一个体验创意中心,是学校斥巨资建立的一个高端实验室组合的项目,其中包括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机器人等,那么这些都是在大学教授的专业指导下建设起来的实验室,学生在课后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来选择其中的实验室来进行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打造自己的创造能力。
再有就是我们学校有学生社团,那么这些社团也有几十个,学生可以自己组织,在老师的指导下搞活动,涵盖了艺术、体育、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等各方面,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发展,创造力得到提高。
同时我们对于学生还有义工的要求,就是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期进行社会的服务、社会的实践,要达到一定小时数的义工服务,这样也对学生理解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好的,谢谢,那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分享,也感谢各位网友的观看,谢谢。
张庆民:谢谢。
编辑:尹菲 实习编辑:韩欣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