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学完小学课本;
5年级能用英文写物理学论文;
张一得高中获得国际学校全额奖学金;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
13岁独自日骑上百公里,16岁作为业余选手在国际专业自行车公路赛获得名次;
18岁考入有“南哈佛”之称的美国藤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哲学系;
19岁,张一得在美国自杀
看见这样的经历,你是什么心情?从“别人家孩子”的优秀,到抑郁自杀,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被妈妈圈追捧的网红爸爸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最近有一个话题#父母让孩子窒息的教育方式#登上热搜,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如今是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竞争激烈,家长们从孩子学前开始就疯狂的输入,那么这些做法是正确的吗?如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哪些误区?
“一得他爹”式学霸养成计划
“张一得事件”之前刷屏了朋友圈,虽然张一得去世好多天了,关于他的讨论至今未息。据广州日报全媒体报道,他的好友艾力透露,一得自己很早就得知一得患有抑郁症及患病原因。他之前最好的朋友在初三时候毫无征兆地自杀,原因成谜。这也是他最终决定选择学习哲学,探求生命终极意义的重要原因。
如此优秀的少年,在成长历程中父亲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18年前,刚离婚的老得辞去高薪的高管工作,卖掉房子带孩子到郊区寻得一块地,亲自为孩子打造出一个自然清新、氛围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他将自己的育儿过程记录下来传到网上,包括每一餐、得过的奖状、读过的课本等,父子俩田园诗般的生活赢得无数家庭的追捧。
一得从小就多方面发展,不止在学业上名列前茅,还打的一手好辩论,体育技能也在国际大赛上受到认可。那么为何会在美国上大学期间最终走向绝路?我们在为一个年轻生命逝去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思育儿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育儿是希望孩子可以从小赢在起跑线,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占有不败的一席之地。通过开发多方面兴趣爱好来挖掘孩子的潜力,进而培养提升。但不可以忽视的是孩子终归是一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拥有独立的思维。作为家长这时候就要注重观察,而不是以一个强势的形象将压力扔给孩子。
一得爹辞去工作,为孩子放弃一切,付出一切,无怨无悔,这种奉献的精神让人钦佩。张一得在父亲引导的成长历程中,一路过关斩将,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和一众称赞。但是唯一被忽略的就是一得的心理状态,在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期间心里出现了偏差。这也是众多家长应该格外注重的部分,身心健康才是孩子生长成才的保障。
不去评论他的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只是想真诚地提醒大家,一个为孩子倾其所有的父母,人生将不可避免地与孩子捆绑在一起,成为共生关系。而他的孩子无论表面上多么独立,也能无法真正拥有自己的人生。
在新浪国际学校家长群中,一位海淀妈妈分享了她的育儿观念。她是一位有留学经历的外企高管,她对于孩子从小的培养与很多家长不同。她将海外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孩子上,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自由成长发展自己的爱好,家长就起到了辅助正确引导方向的作用。她认为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要比强输入应试内容更加有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如今孩子已经具备独立的思维,主动参与多项国际竞赛并获得好名次,顺利通过全面素质考核进入知名国际学校就读。
由此可见,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倾尽一切,而是要基于孩子的基础能力和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升学接受教育。
“棍棒教育”下的暴力逆反
“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另一场悲剧的源头 。老来得子的蔡宗礼离婚后,就一直独自抚养孩子。 蔡宗礼一直认为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才会如此穷困潦倒,因此对儿子寄予厚望。孩子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在班级上都是名列前茅。
去年11月,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下滑了,父亲怒不可遏,同时也发现了他隐瞒了学校退回的80元学杂费的事。 奉行棍棒教育的他,把儿子用橡皮筋捆住双手,放在板凳上,再用皮带抽打全身,最终造成重伤二级伤害。是爸爸不心疼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其实并不是,蔡宗礼为了能够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校周边干保安工作、 不管自己的生活水平给儿子吃最好的、给孩子上400元一个月的辅导班。
“打你,是因为爱你。。。”
除了这个事例之外,前阵子还有父母惩罚孩子给孩子打到耳膜穿孔。“打你,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打你,也是爱你”,这种说法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简直稀松平常。这样畸形的爱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揭开了“中国式棍棒教育”这道根深已久的伤疤。在这种教育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暴力倾向,对童年的回忆也只有畏惧和对父母的不满。
棍棒教育会产生“残酷的轮回”,父母粗暴地对待儿女,儿女粗暴地对待让他挨打的课本,甚至粗暴地对待自己的父母。从始至终,“不打不成器”都只是以爱之名伤害孩子的骗局。 棍棒是赢了,父母却输掉了孩子的心。
“孩子犯错,打了就会改”
很多家长打孩子,首当其冲的原因都是“孩子犯错,打了才会改”。无论孩子是在撒泼打滚,还是试没考好,有的家长上来就是一顿胖揍,但是这样的行为下孩子真的就一定会改正了吗?
未必!这有可能是孩子在疼痛和恐惧的支配下,选择了对父母妥协。时间长了,很多家长会发现打根本没用,反倒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重。
去年有一则新闻,一名初三男生因违反学校规定在校内打牌,家长被老师叫来训话。母亲赶到学校后,在走廊连续掌掴、锁喉、推挤儿子的头部。结果这名男生突然翻身跃下了教学楼。这样的惨剧总会出现,在一系列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数据中显示,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大多心里扭曲引发抑郁和反社会行为出现。
家庭教育是在孩子一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切勿让孩子在暴力环境下长大,避免不可挽回的伤害。
有效惩罚代替“棍棒教育”
成年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所以允许犯错首先是家长要接受的事情,如果孩子做错了那么该如何惩罚,这是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思考的问题。
形成固定的奖惩机制,代替“犯错-打”
有些家长看到这个会说,这都是大人那套对孩子不好使。这就是不对的,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大、心智到达什么程度,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周遭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家长制定合适的奖惩机制,与孩子沟通达成共识。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柴洁心认为,适度奖惩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惩罚和奖励是一种教育手段,适当地运用可以明确和巩固孩子的是非标准,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用“犯错-沟通-解决”来代替原先简单粗暴的“犯错-打”,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时间家长应该思考孩子为何要这么做,再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要学会第一时间去倾听,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之后家长可以告知孩子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最后根据孩子犯的错去引导孩子补救,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犯错的结果。
对于孩子来说,奖励比惩罚记忆更深刻。所以建立奖惩机制很重要,比如说上次他犯的错误再经历时他并没有再犯,家长这时候就可以夸一下孩子并奖励他改掉了坏习惯。孩子不光明白了正确的做法,还知道这样做会得到爸妈的表扬。而不是以往棍棒下的孩子,一想到做错就要挨打而当遇到同样的事情时恐惧的不知所措。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这样很浪费时间,但其实在育儿这条路上,有时候“慢慢来会比较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速度。
为人父母不能因为工作的忙碌,就忽略孩子。不妨试着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身,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尝试更多不同的教育方式,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克制的爱。
好的都是“别人家孩子”
“别人家孩子”这个话题,相信很多人年少时都会生存在这样的阴影中。生活在“同辈压力”下,家长会说这是让孩子在压力中进步,其实结果未必如此。优秀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人不想变得更好,只是可能孩子的优势不在这方面而已。没有人是完美的,不要用孩子的弱势去和人家的优势比较。
北京市朝阳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李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化。
网友热议中有一句话:每个妈妈的心中都有一个“别人家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家长们就开始比较谁家孩子拿了某大赛的奖项,升学阶段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学校,成绩放榜时同事家的孩子拿到了全区状元。在这种强压的环境下,教育生态逐渐往成绩决定一切的方向倾倒。
3月,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宣传“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炒作高考状元、搞中考高考排行榜等做法,助推了应试教育,恶化了教育生态,令人遗憾。
从张院士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现今的教育生态发展是趋于平衡的,教育的本质在于孩子的能力提升,而不是培养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机器。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更不能以成绩、荣誉为结果导向否定孩子的能力和发展。作为家长,应该理性比较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差距,并引导孩子找准自己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做自己,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我们需要让孩子清晰地直面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去尽可能做到最好。不要给孩子养成错误的习惯,无法接受和面对坏自我。在任何有可能呈现非最佳自我的状况下,形成难以自抑的焦虑。相比于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那不如和过去的他自己比,见证一点点的进步。
从这三个家庭教育方式中,可以感受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要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错误地引导会带给孩子逆向的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家庭是温暖的,而不是孩子压力的源泉。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轻松健康和谐的生长环境,在这个大前提下,找到最合适的教育目标,与孩子共同规划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家长们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让家庭教育方式更加合理,让孩子的成长少走弯路,最终共同达到理想的结果。”
家庭教育能力这门学问该如何提升?4月10日“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展”北京站邀请了教育专家连红、吕付国针对家庭教育、升学政策、学涯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在私享会上为各位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难题和升学择校焦虑。名额有限,扫码预约从速。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孩子在不断的成长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家庭教育不是枷锁,家长们要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新浪&微博2021春季国际学校择校展
近期日程安排:
4月10日 北京站
4月17日 深圳站
4月18日 苏州站
5月15日 北京站第二场
家长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报名
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上岸?怎样为孩子选择适合的道路?带着您的疑惑,进入专属群组,与数万国际学校家长聊国际教育。扫码添加小助手,进入专属群组。
想了解国际学校最新招生动态?点击(这里)参与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春季择校巡展国际教育大咖支招升学择校难题,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