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讲师转身基础教育16载 王殿军的教育洞察与改革

清华讲师转身基础教育16载 王殿军的教育洞察与改革
2023年06月30日 18:00 新浪教育 微博

  中国高等教育阶段遇到的问题要去基础教育中寻找答案,这是王殿军在清华大学从教多年后总结出的经验。

  2007年,王殿军选择离开清华大学,进入清华附中,开始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拓荒。在清华附中的十余年间,王殿军先后创办了国际部、探索中外融合的教育,开办了30余所清华附集团校,并于2020年正式掌舵稻香湖两所国际化学校。多年来,王殿军先后创立了中国版的大学先修课程、带头设计并落实了紫荆学习共同体、创新了学生的评价机制。

  一路探索一路创新,王殿军究竟有哪些教育洞察?今天由新浪教育&择校行联合打造的面向全国影响力校长的全新栏目——《对话名校长》,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位基础教育的改革者。

  Part 1| 清华教师选择扎根基础教育

  你心中的清华学子是什么样子?积极主动、涉猎广泛、朝气蓬勃。。。。。。而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王殿军从这些清华佼佼者身上看到了四点“意外”,颠覆了大众对清华高材生的传统认知。

  第一点意外,学生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方式。在大学,老师只讲思路,学生需要自己研究学习、体会思考后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而这些高材生中的大多数学习习惯较为被动,很少主动深入思考。

  第二点意外,学习目标局限于围绕着各考试的重点、难点,以取得高分为目标,无法衔接将一个学科或一门功课的本质结构理解清楚的教学目标。

  第三点意外,固化思维不适应创新思维的要求。这一点直接表现在提不出什么问题,课堂上也讨论不起来。

  第四点意外,这些尖子生们缺少朝气。王殿军认为在大学这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阶段,孩子们应该更有创造力,心怀为国家、民族做更多贡献,在某个学科里有建树的高远的追求目标,但学生们大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学业上出现懈怠。

  在王殿军看来,考上清华,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或中转站,而不是胜利的终点。而很长时间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依然将“把分数考高、考进大学”作为主要目标,不注重学生的生涯规划,这也导致了后续教育的缺失。

  这些发现给王殿军带来了巨大触动,也让他产生了变革中学阶段教育强烈愿望。他立志要将孩子们培养成为对未来人生有长远目标的人。

  带着对中学教育的期待,王殿军走进了清华附中。在他担任校长后,清华附中在办学理念、育人方式、办学成绩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能将教育理念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惠及 更多的学生,清华附中开始了集团化运营。在王殿军担任清华附中校长的13年时间里,清华附教育集团的规模扩展到涵盖30个集团校,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也让更优秀老师的潜能方面得到了更大发挥。

  王殿军一直对于中西融合的教育非常感兴趣,他认为中国教育有它特别传统的优势,但是中国教育也应该面向世界,将优势的东西输出去,同时引进和借鉴别人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做法。基于这一教育理想,他立志要在自己的教育生涯当中,办一些中西融合、各取所长的教育模式。

  2009年,王殿军创办了招收外籍人员子女性质的国际部,2020年创办了稻香湖学校,他对中西教育融合有了更深入的实践。

  Part 2| 顶尖教育≠高升学率+知名课程

  从王殿军的教育实践经历看,虽然一直在中国的顶尖学府中从教,但他对顶尖学校和顶尖教育却有着自己的见解。

  王殿军认为,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学缺乏官方的学术性、科学性的完整的评价体系。由于评价机制的缺位,我们认为的所谓的顶尖学校,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对学生不断进行强化训练、反复刷题、加班加点超前学习、升学率高的学校,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科学评价而来的顶尖学校。

  他理解的顶尖学校,并不见得是升学率或者考试成绩最好的学校,而应是对于教育的理解、价值观和理念非常正确的学校。

  顶尖学校要看它的育人理念、办学思想和办学过程,是否以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目的,长远地培育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既有全面的素质又有个性特长的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多家长都将学校是否拥有知名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是否顶尖的标准。实际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而自然科学课程的差别很小。以数学为例,1+1=2不可能换了课程体系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应该追求的不是均衡,而是把长处发挥出来。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的人,统一化的教育很难兼顾到孩子的个性。用大一统的方式奠定基础之上,一定要同时兼顾个性的培养。因此,王殿军提醒家长们与其关注课程的段位,不如看看学校课程具体如何设置。

  稻香湖学校是一所2020年才正式开学的年轻学校,在建校之初,王殿军就按照心目当中的理想学校去打造它,学校的环境氛围、课程设置、育人理念,育人过程,都围绕着让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展开。

  遵循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稻香湖学校和清华附中外籍子女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都以中国的课程体系为框架,进行双语教学,用国际化理念、国际化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去落实国家课程。此外,稻香湖学校还配备了丰富的艺术、体育、科学选修课,以及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多种个性化选择。

  王殿军将学校的发展过程比作人的成长过程,在他看来,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很强大,学校也是同样的道理。也正因如此,他对学校的评价涉猎多个维度,不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由他牵头的紫荆学习共同体汇聚了一批对国际教育非常了解的教育管理者,基于国际上对学校全面评价的深入理解,设计了涵盖办学理念、文化传统、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教师的教学态度等学校评价维度。

  作为学校的掌舵人,他制定了稻香湖两所学校的9年长期规划,不断按照这些多样的评价维度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王殿军坚信,9年之约一定会给家长不一样的惊喜。

  Part 3| 普娃没那么“普”,牛娃也没那么“牛”

  在紫荆学习共同体中,不仅包含对学校的评价,也囊括了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大家经常会谈论到“普娃”和“牛娃”,这两个词背后的潜台词为,学业成绩优秀的就叫“牛”,学业成绩不优秀的就叫“普”。然而,王殿军并不认可这种用总分、名次定义学生的“牛”和“普”的方式。在动态中观察学生,孩子只要有一方面能够超过普通人的平均值就算优秀,大多数情况下,普娃可能没那么普,牛娃也没那么牛。

  王殿军发现,很多教育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不太科学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升学率,对学生的评价只看分数,这种不科学的评价,会让教育的过程和行为引导的偏离规律。

  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一样,有些孩子可能就是懂事晚、就是喜欢玩,怎样都学不进去,但某一天可能突然就醒悟了,学业也突飞猛进,王殿军认为,我们应该给这种后来居上的孩子机会。今天的普未必就是明天的“普”,没准就是后天的“牛”,一定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贴上某个标签。

  本着这一理念,王殿军主持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含身心健康、社会实践、德育及体育活动等指标,基于学生校内外活动的记录,用一种量化的方式建立模型,最后生成综合评价的报告和结果。比如,学生参加了一次支教活动,支教的组织者、证书、过程记录等过程性资料,都可以由家长、学生、老师进行上传。记录这些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成绩之外做点对自己发展成长有利,对社会有益的事。

  Part 4| 面向未来,教育要怎样培养人?

  教育如何面向未来?谈及未来教育的准备,王殿军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思路。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爬藤成功,最后又从藤上掉下来?王殿军提示国际化学校的教育者,切勿让国际教育走上应试培训道路。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国际教育应该像素质教育一样施行,而不是把应试教育的经验直接转移过来进行“洋应试”,将学校办成培训机构,围绕标化或学科考试进行教学。国际教育应该真正教会孩子真正具备去爬藤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只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

  谈及人才的未来出路,王殿军也关注到了近年来的考公热、考编热。为什么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毕业后纷纷选择考公?他认为,这应该归结于大学没有沿着社会需求培养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结构和社会严重脱节,很多偏基础理论、偏文的学生和社会实际人才缺口并不匹配,大学毕业即失业。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学校和社会要思考如何给予学生更多职业上的支持和选择,职业教育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分层处理。王殿军认为,大家都很关注的普职分流,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选择,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大学毕业没有特别好的工作时,都可以有不同的职业教育选择,这才是职业教育的价值。

  另一方面,王殿军认为,在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下应当重点培养科创型人才。教育者们无需惧怕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相反地,应该利用好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社会上对于人工智能的担忧,来自于不了解。知彼知己,要想真正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使用和研发主动权,就要大力培养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才。

  王殿军领导的稻香湖学校正在逐步扩充实验室和课程,为培养能够发明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人才做好准备。他表示,这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教育的当务之急,有条件的民办学校要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是一样。王殿军认为,我们在践行国际教育时要切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国外的课程体系是为培养自己国家的接班人而打造,我们想要培养出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孩子,可以在中国课程的基础上参考前沿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将国际化的培养理念融入本土课程。这项工程很大,但一定要去做。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