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研究生亲力亲为 这位教授为何火了

指导研究生亲力亲为 这位教授为何火了
2024年03月18日 16:25 新京报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近日,因教师个人主页上这样一段话,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女教授吕震宙“火了”。

  眼下,正值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关键时期,也是导师和学生关系最紧张、矛盾最频发的时段。“别人家的导师”一句“亲力亲为”,难免让不少硕博研究生集体“破防”。

  这也说明,当下的研究生教育,至少在导师育人这一层面,还存在着诸多短板。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导师对研究生“亲力亲为”的指导?导师精力不足,或是重要原因。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相比2013年的53.3万人,10年间翻了一倍有余。但另一个现实是,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数量并没有跟上,平均下来每位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就大了很多。

  与此同时,部分导师和学生关系的畸形发展,也模糊了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导的价值与意义。近年来,一些高校对导师的考核指标也趋于单一,这种风气影响了一部分导师的育人方式,令其从过程导向转变为了结果导向。

  研究生教育本该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如今却呈现出程式化、工业化的特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导师身上。

  除了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理念以外,为导师们创造潜心育人的环境也尤为重要。一些高校或将指导研究生折算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绩效、对育人成果予以褒奖,这也是消除导师“亲力亲为”指导研究生阻力的积极举措。

  “亲力亲为”本就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分内之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但不管怎么改,用心育人都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核心。也只有当公众不再对导师培养研究生“亲力亲为”感到讶异之时,研究生教育才会真正上一个台阶。

  □公羽(新闻学者)

导师研究生教育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