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综合 实践 创新--备考“3+X”之文理大综合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3 14:01  中国教育资讯报

  综观近几年广东、河南的文理大综合试题,大综合命题依据现行普通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其特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考查各学科主干内容;“高起点、低落点”,试题情景新颖,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新科学、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科间综合程度较之小综合要强,且拼盘的痕迹较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文理大综合复习的总体思路应当是:立足于基础,重在“综合、实践、创新”六个字上下功夫。综合是形式,实践是载体,创新是目的。

  文理大综合科目的复习,应根据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自然属性成立相应的备课组,文理备课组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做到“把好自己的‘门’(自己所教的科目),经常要开‘门’(使自己所教的科目能接纳其他科目),偶尔要串‘门’(使各学科相互交流、渗透)。备课组的首要任务是制订计划、统一进度,然后在“各自为战”——搞好单学科复习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综合科目的复习。过早会本末倒置,过晚又会延误时机。据大综合实验区和我们对小综合复习的经验是自第二轮复习开始进行综合科目的复习,时间大约从4月上旬左右。对“大综合”我们的理解是学科内综合强调掌握必修课主干知识综合方法,跨学科综合强调交叉渗透切入点。文理综合能力测试不会脱离各个单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单学科复习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政、史、地、理、化、生学科的知识点。从微观角度要熟知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角度要使学科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能将单学科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演绎。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要重视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方案评价能力的培养。综合复习提倡举办研究性学习知识讲座,寻找跨学科交叉渗透切入点。

  要正确认识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社会、时代、新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2003年高考复习应重视对“

三个代表”理论、科教兴国、国有体制改革、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揭批“法轮功”与反对邪教、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加入WTO、奥运与
申奥
成功、台湾关系与祖国统一、中美关系、中朝韩及东南亚各国强烈抗议日本修改教科书问题等重要时事的理解,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密切结合。同时要关注科技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干细胞研究、卫星发射、航空航天与物理生物学、绿色革命与生态农业、绿色化学与环保化工、现代信息技术、新
能源
、人口生命和健康、环境污染与治理、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措施、阳光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天体物理和电磁波谱以及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认识自然科学与社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辨证关系。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活,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情况,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题海中。

  文理大综合测试题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围绕某一特定专题的主要内容进行既有文又有理的多学科设问;

  (2)内含多种能力的考查;

  (3)多以图表、数据、阅读材料等组成生活或生产实际背景的问题,题型呈现多样性;

  (4)选择题突出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非选择题突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要求。

  因此要注重解题技巧和策略指导,一般地,综合能力题的解题程序是:审题——分析比较——判断作答——评价。

  审题时要弄清(1)题目的核心是什么?(2)我读懂题目了吗?(3)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何内在关系?等等。

  分析比较时应弄清(1)由已知条件能推出什么结论?(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基本原理?(3)解决题目的思路是什么?(4)选择何处为解题的突破口或切入口?(5)我如何运用联想、假说、猜想等方法或运用图解策略、简化策略来解题?等等。

  判断作答要使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和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问题的答案。

  评价阶段要反思以下问题(1)我的答案正确吗?能否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2)如果错了,能否找出错在哪里?(3)还有其他解法吗?等等。

  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反馈——矫正系统”来监控自己的解题过程,能培养和提高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各种题型还应适当地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摸索研究题型功能和解题方法。(作者:陆敏刚)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