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名师为你指点:材料自拟题作文的注意要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9 17:44  现代教育报-中考导刊

  近几年,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成为高、中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可是有许多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因而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题呢?

  除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五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他们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借”,越“借”越好,真可谓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在考场思绪紧张时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拼”,就是把相关的几个题目中的有效成份,拼凑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有的“拼”意义,有的“拼”词语,有的“拼”用法。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有人拟为《花与刺》,而又有人在此基础上“拼”上“联想”二宇,拟为《花与刺的联想》,可谓锦上添花。

  “抽”,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文题《花·刺·姑娘》。

  “代”,就是在时间紧,拟不出满意的题目的情况下,可先拟一个代替,待全文写完后再确定,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因灵感触发而突然想出一个好题目。如“谈……”“记……”“介绍……”等。

  当然,以上五种方法在考场上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常常是综合运用,那样会拟得更快,拟得更好。(高尚)在限制中表现自己有个古代故事叫“运斤成风”,那故事写道——

  有个极善于玩斧头的人,常在大街上当众表演他的绝活。他先在助手的鼻子尖上搽上白粉,然后举斧砍去,总能一斧头砍掉那鼻尖上的白粉——绝不要再来第二斧,而且决不会损伤助手的鼻子。这太让人佩服了!出神入化只要一斧头,还决不会伤及助手的鼻子!自然,这就是“巨匠”!

  那么,巨匠何能?请听歌德的名言:“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 

  此言的确深刻至极:全无限制的发挥不能叫本事——那太随意,也太容易!只有在极严格的限制中大显身手才叫鬼斧神工呢!

  于是想起了一个故事。一次,画家碰到一个奇怪的考题:“请画一幅花香图,但绝对不许出现花朵。”这难不倒画家,只见他挥笔画出,一个骑马者从春天的原野归来,马蹄高抬,美丽的蝴蝶正围着那马蹄翩翩飞舞。天!连马蹄都成了香的,想必原野开满了鲜花! 

  注意四类问题去年中考话题作文“以人为本”,考查学生对社会和“人”的关注,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从阅卷来看,一些考生存在以下问题,希望今年考生引以为戒。

  1.“穿靴戴帽”现象严重。有些考生对话题理解不当、不深,看题后,把自认为与话题相关的内容搬过来在开头或结尾的位置浓墨重彩地修饰一番,尽管用心良苦,但内容与话题存在较大距离。

  2.把握不牢,中心离话题“渐行渐远”。有些考生的作文开始表现出能对话题正确理解,可写到后面,却又绕到另一考场应急九法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作文来不及做、作文中间卡住、作文无法煞尾的情况,并为此而大大地降低了应考作文的得分率。若能采取一些应急的处理办法,往往能出奇制胜而挽回败局,相对提高应考作文的成绩。

  一、移花接木法。即将原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通和更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

  二、直接代入法。考试时,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已不允许再进行仔细的构思。与其紧扣考试作文的命题及要求写一半,还不如稍偏离命题及要求完成一篇。因为阅卷者很讲究作文的完整性,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上,不妨将平日自己印象较深而又在内容与写法上较为近似的文章改头换面直接代进去。

  三、将错就错法。在应考作文时,有时由于审题不慎,写了一半才发现文章偏题或者离题,但重新构思已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文章。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在扣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下文章,这样说不定会使文章宕开一笔、绝处逢生。

  四、编拟提纲法。考试中,有时由于忙于攻基础、做小作文,以致留给大作文的时间所剩无几,无论如何快速,也为时不够,与其只写一个开头或者干脆空着,总还不如列个提纲来得划算。当然提纲尽可能详细具体,至少能让阅卷者看出文章的结构、主题及大致的内容,如有可能再补写开头与结尾,让阅卷者略睹文采。

  五、留空凑补法。作文时,因事先未列提纲,写了一半写不下去的情况也是较为多见的。多数考生往往会冥思苦想、咬笔待续,越想越觉得时间紧迫,越想越觉得衔接不上。这时不如留出一段空白,先将自己构思中考虑过的内容写下去待思路畅通了,内容回忆起来了,或者全文完成了再来进行弥补拼凑,那也是为文的上策。

  六、回扣标题法。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作文中的扣题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在考试作文无法煞尾的情况下,尤为需要。

  七、照应开头法。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比较讲究首尾的照应,如果在应考作文一时寻找不出更好的结尾,就可以采用照应开头的方式来写。

  八、画龙点睛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适当的议论往往能点明题旨、深化主题,而当应考作文最后来不及结尾时更要进行相关的议论来总结点题。这既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也是为文应急的措施。如一篇题为《唠唠叨叨的姥姥》,文章主要通过对姥姥“唠唠叨叨”的性格刻画,不仅反映了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的现实,更重要的是从姥姥那种念念不忘过去的唠叨中启发人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勤俭品德。文章最后就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作结的:“我明白了,我住校时缺少的,就是姥姥的唠叨。”

  九、抒情号召法。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应用文,都可以运用抒情的手法、号召的形式来结尾,当考试中来不及写其它更完美的结尾时,我们就可以简单地以抒情号召的方法来进行。如一篇题为《零用钱》的作文,它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为自己、为他人、为国家节省每一分钱,使我们的生活更甜、更美、更有意义吧!”不过,抒情号召之时,一是最好不要唱过分的高调,二是要比论点更深刻些。

  以上所述是考试时应急处理作文的九种方法。不管怎么说,要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使作文仍能得到相应的好分数,关键在于要有临阵不慌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否则,上述方法也可能是用不上、用不好的。(陈晓坤)个问题上去了。如:有些考生开始写“环境建设要以人为中心”,可是到后来却又写到“人要保护环境”上去了。

  3.面面俱到,不能深入。“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就话题给自己选定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出内容具体充实、思考集中深刻的好文章。有些考生把话题中所给的“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三个方面都写到了,其思考必然肤浅,题旨不深。

  4.胡编乱造,内容杂乱。有些考生对话题不愿或者无力思考,把自己虚构的或者考前准备的文章材料拼凑起来,最后再把“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强加于文章末尾。(刘威)瞧!“不画花”也“有花”!这就叫“在限制中表现自己”。

  还有个真人真事。一次,友人曾让齐白石老人画一幅画,题曰《蛙声十里出山泉》,细想此题很难,因为“蛙的叫声”既无形状也无色彩,的确虚幻之极!但这难不住白石老人,他淡淡几笔勾勒出山石与清泉,清泉中还游动着几个极活泼的蝌蚪。妙!今天的蝌蚪的确意味着明天的蛙鸣,如此出色的想象,能不让人拍案叫绝吗?

  于是想起命题作文——一种“在限制中表现自己”的写作样式。难道不是吗?写作不能离题,必须体现题目规定的种种要求,此即“限制”;不因“限制”而缩手缩脚却写得从容舒展,此即“表现”。 

  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有个作文题叫《秋天,在我的窗前》,此题的“限制”的确苛刻,即写作者只能从“窗前”这一特定的角度去写,但这却难不住会想象的同学。为什么?因为观察角度虽已定死,但窗前有何景象却尽可以想象,尽可以大显身手!果然,有个同学极聪明,他从从容容地写道:我的窗前有一条从农村通往城市的公路,改革之前,每当灾年的秋天,农民们总要沿着这条路进城乞讨。改革之后的秋天,“路上却天天洋溢着笑声”,丰收的农民总是开着自己崭新的拖拉机由这条路进城,去时卖的是丰收的余粮,归时买回来的是冰箱与彩电,“车上满载着欢乐与阳光,满载着永远拉不完的笑声,这丰收沉甸甸,这秋色亮晶晶,在我的窗前定格成一幅生动无比的图画……”试想,如此巧妙的构思与表达,不正是“在限制中表现自己”且表现得很出色吗?

  既然如此,努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吧!正如上文提及的画家,如果他们全无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极严格的“限制”中“表现”得如此美不胜收吗?(张玉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中考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点击查看新浪网教育频道与《现代教育报·中考导刊》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伊问题新决议获通过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