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北京大学高考必胜 > 正文

考场写作100问答(节选)

http://www.sina.com.cn 2005/12/15 15:52  慧之光教育

一、高考命题新认识

二、《考试大纲》新认识

三、考试心理新认识

四、阅卷评分新认识

五、“类型训练”新认识

六、平时训练新认识

(下面是问题节选)

  1、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如何

    这个话题年年是人们热衷议论的,也是专家煞费苦心研究的。说起“命题趋势”,似乎年年在变,因为人们都相信试题是在不断创新的,尤其是不少省市独立命题以来,哪一家出题不追求自己的特色?

  这就更增添了神秘感,更增大了人们研究“出题趋势”的兴趣。

  每年都力争出新,这是公认的。但是,年年都要出新,我们就要问一问:究竟能新到哪里去?就拿我们吃饭来说,每天每月的饭谱都不重样,真的不重样吗?细细看来,恐怕要有很多“重样”的地方。比如说主食,今天是米饭,明天是面食,后天呢,只能在面食上换换花样:馒头、面条、饺子、花卷等轮番上场,变来变去,你就发现规律了。于是,迷信打破了,喜新而不厌旧了,旧的过几天就是新。跟吃饭的道理一样,

高考作文命题,也是在“不断创新”,但是不能总是在否定自己而不重复自己,不能只讲突破而不讲传承。

  于是,我们便会发现,年年揣度“出新”,也就是“新动向”、“新趋势”,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反正今天“馒头花卷”,明天“米饭花卷”,后天就是“米饭馒头”。偶有点新鲜的,也很快落到老饭谱上的‘老三样”的地步。见多不怪,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可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近期试题内容有哪些特点

    我多次在高考备考阶段强调“现实、理性和人文”这几个字。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在内容上还是要归结为“时代、理性、人文”这三个词。

  “时代”就是指具有时代色彩。命题权威人士指出:“话题从哪来?从现实生活中来。”从写作的角度说,写文章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考查目标的角度说,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更有利于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作文训练要重视增强写作的现实意识,第一要体现时代意识,比如创新意识、个性特征等等,是时代色彩的体现。第二要有现实针对性,不要东拉西扯,远古洪荒,漫无边际,吊书袋子,以空对空。更不要胡编乱造,云山雾罩,古怪离奇,拼凑抄袭。可以肯定地说,高考命题和阅卷的体制,对着眼现实的文章十分有利,而对远离现实的文章十分不利。当然,我们所说的现实性,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接到一个话题,读了一段材料,在考虑“写什么”的时候,就往现实方面去想,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思考的方向正确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就容易出来了。当然,强调时代色彩、现实意义,不是要求记叙文必须“写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为一谈。

  高考作文具有时代色彩,并不等于照搬现实热点。年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命题或话题的产生,本身就是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的反映或折射。但是,必须指出,不能理解为从现实某一大事出发,更不应把高考试题与当年的某一大事生拉硬拽到一起。如果我们今年引导学生顺着找当今热点的思路去训练作文,那么就有可能对今后的作文训练带来负面的影响。其实,有的热点的确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热点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是热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未必是热点,都是热点就没了热点。盲目追逐热点容易助长宿构套写之风,反而与我们提倡的求实创新意识背道而驰。“钓鱼不能奔水花”,我们应该通过训练增强学生写作中的现实意识,写出具有时代精神,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好文章。

  再说理性。从命题方面说,所给话题或标题势必有利于表现考生的理性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和 2001年的“诚信”,再到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全国卷)和“规则”(北京卷),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全国卷)和“转折”(北京卷),直至2004年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北京卷的“宽容”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考题越来越注重对现实的理性认识这样一个特点。

  3、高考作文命题人员怎么说

    高考作文命题人员在命题时是怎么想的,当然是我们语文教师和即将面临考试的学生十分关注的。其实,高考作文命题人员在命题时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并不神秘,因为虽然不同的命题人员在不同的命题时间可能有不同的具体想法,但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虽然命题可以千变万化,但有若干原则是必须遵循的。这些原则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的”

  所谓“积极的”,就我们中学而言,指的是以下几个意思:

  ① 鼓励考生表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而不引导考生发牢骚或表达其他一些不利于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的思想感情。

  ② 对今后中学作文教学能起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

  ③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特别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第二,“有意义的”

  所谓“有意义的”,就我们中学而言,有以下两个意思:

  ① 针对性强,有利于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或社会问题。

  ② 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各种不同水平的考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

  第三,“贴近生活的”

  “贴近生活”,主要有以下两个意思:

  ① 命题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避免空谈漫议。

  ② 试题有调动作用,是考生关心的,迫切希望解决的,以此激发考生的表达欲,调动考生的写作积极性。

  第四,“猜不着的”

  这一条很有意思。为什么要有这一条呢?这是专门针对那些喜欢猜题的、押宝的,让他们占不着便宜,避免宿构和套写,以此保证选拔的有效性。这一条对我们有很强的警示作用: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心存侥幸,要扎扎实实练好写作基本功。

  第五,“有话说的”

  这一条很简单,跟第二条有紧密联系,命题所选话题应是考生熟悉的,人人有话可说,以此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最后,还得借用高考命题人员的话:高考作文训练,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最好的法宝。

  4、权威人士怎样解说新考点

   有关权威人士对《全国高考考试大纲》作文部分有以下解说: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4种能力,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论,写作题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沦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是高考写作一贯的要求。“常用应用文”在2000年、2001年曾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是,事实上这两年高考作文是“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这不能说不合要求,所以2004年取消了限制,考生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常用应用文体)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说明“文体自选”,考生不违反题意,选择写

散文、小说、故事寓言等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高考写作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8、高考作文审题主要审什么

   “符合题意”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只有准确全面地审题,才能做到“符合题意”。审题就是要求我们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能准确全面地获取和把握。这种信息无非是两类:提示和限制。提示,是告诉你应该写什么;限制,是告诉你不该写什么。我们在审题阶段掌握好这两大信息,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9、作文是不是淡化审题要求

   审题的要求并没有淡化。就拿北京卷的评分标准来说,还是把“扣题”“切题”当作衡量好文的标准。现在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都有写作范围广阔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说,偏题的考生作文的确比以前减少了,但是不等于说今后的作文训练可以不重视审题训练。就拿2003年的上海试题“说‘杂’”来说,一部分考生作文就偏离了题意,写成“杂说”或通篇与杂字有关,也力图表现杂义,但对杂义的理解明显牵强附会,譬如像“老虎是杂”、“茶叶的沉浮是杂”等主观臆断的观点,可归为“似杂非杂”。拿2003年北京卷作文题“转折”来说,虽然“转折”可能会带来“发展”和“机会”,但是又不能说“发展”和“机会”就等同于“转折”。用“发展”、“变化”、“波动”等等替代“转折”,无疑是偷换概念,另起炉灶。再拿200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话题“规则”来说,“规则”不等同于“束缚”、“习惯”、“裁判”、“道德”,如果用以上种种概念偷换“规则”,就不符合题意。

  题目的写作范围可能相当广阔,但是也不是无边无际。尤其是话题作文,不能认为“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所以我提出要“广阔有边”。出题要既有广阔性,也有必要的限制。写作要既能纵横驰骋,又不能跑出边界。要“大胆地想,谨慎地讲”,可以天马行空,但不能信马由缰。因为天马行空也要有个目标,有个路线,信马由缰就没谱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