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理辅导:减少不确定 重建安全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 09:57   新京报

  据《南方日报》报道,6月4日凌晨,广东茂名居民集体出屋“避震”。针对目前频繁的地震来袭谣言,专家称相关部门应及时引导,消除恐慌

  5月12日的地震灾难,对于全国人们来说都是场噩梦,虽然远在北京,也未必有亲人受灾,但是媒体所传播的灾区实况仍大大地震撼并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人反映,至今情绪仍然无法平复,甚至害怕打开电视,生活也乱了套,有的人生理周期发生紊乱,有的人动辄发怒,有的变得敏感多疑,各种与灾难有关的传言和预言在网络上飞速传播。有房产的人们开始担忧房子是否能抗8级地震、是否处于地震带上。

  不安全感,有从灾区向非灾区辐射,从受害人向普通人蔓延的趋势。

  有位唐山人发现父亲有个怪癖,床底下总是放有六瓶水,每日更新,并在睡前检查。直到去世前,父亲还不忘问他,“水……水放了吗?”后来,他才弄清楚,原来唐山地震时,父亲被埋在废墟里,极度口渴,获救后,他就养成了这一习惯。

  而前去成都支援的《南方周末》项目经理、“与你同心———灾后心理援助行动”总协调徐兰清也深有感触。她看到,一个胶卷冲洗店的老人,只要周围稍有动静,她就跑,累计跑了上千次,老人戏称“继续这么下去,会比刘翔跑得还快”。

  远在南京的徐女士,从得知北京有震感后,她就开始紧张。此后,每到下午两点多,她会准时给北京的姐姐打一电话,“地震了吗?”而且本身有低血糖的她还会“准时”眩晕。

  而北京,不久才搬进位于18层的新房的刘晓,在5月12日感受到强烈晃动后,曾经梦想住30层以上的她,一个劲地发誓,以后一定要买一楼。然后,将自己关进厕所痛哭。哭够后,平时节俭的她会突然拽起男友说,“走,去吃海鲜,挑贵的点!”

  有关人士称,在地震后,像这样因缺乏安全感而改变观念的不在少数。国外一些国家在灾后,娱乐业会相对发达,有的国家在遭遇突发灾难后,还会引发结婚和生育高峰。

  - 症结

  不确定因素导致不安全感

  ●徐兰清 《南方周末》项目经理、“与你同心———灾后心理援助行动”总协调

  回到北京后,我一度处于焦虑状态,走在长安街上,经常会产生幻觉,看到成片的帐篷。经过与朋友探讨并自我分析后,“觉得是因为不确定因素才导致内心的恐慌。”

  一方面,大家不具备地震常识,在灾区的路上正巧遇到强烈的余震,可是我却毫无经验,要不是司机吓得让车突然熄火,紧张得手在空中乱抓等异常行为,我根本不会将晃动与地震联系到一起。

  另一方面,回想北京有震感时,跑下楼的人们刚想喘口气,发现地下是车库,于是纷纷涌到长安街上,可是长安街的下面是地铁,依然可能下陷。这时,恐慌就开始蔓延了。这才是我认为的,大家不安的症结。

  三管齐下,消除不安全感

  ●史占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心理所心理援助前线工作队副队长

  针对灾后普通市民的不安全感,有赖于三方面的配合。

  从市民自身来看,有赖于掌握充足的信息,增加对灾难的可控感。权威部门应及时发布信息,灾情、疫情实况,甚至能够让人掌握到细节,都有助于市民掌控感的增强。或者物业划定相关的安全区域通知大家,以及相关机构进行预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做到心里有数。

  从不安全感人群的周边援助来看,要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比如亲人、朋友的支持,因为爱的力量,会让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此时,多进行一些团体活动也有助于缓解情绪。

  从专业援助来看,必要时找心理专家咨询求助也很有帮助。西方与我国的区别在于心理学工作者数量多,危机干预工作比较有经验,做得更持续、也可能要有深度一些。但是,灾难后心理干预,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因素,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做法。

  划定生活中的安全区域

  ●徐兰清

  体验震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除了会买保险、加强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外,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地震体验屋之类的设备中感受一下,了解地震来了的真实感受。

  踩点安全地带:政府、媒体、相关机构虽然普及了一些地震知识,但并不是针对性的,落实到个人所在的单位或所居住的小区,大家应该从哪个楼撤退、走哪一条线路、最近哪一块区域最安全,如果跑不出去,楼房的哪个位置相对安全,以及怎样才能实现有序、迅速逃离,仍然没有得到具体解决。

  最近,我就在生活区域踩点,分析一下周围基本安全的位置。而且,我建议各单位和各生活小区的物业在管辖区域中以明显的标识划出安全区域,甚至可以不时进行灾难逃生预演,有针对性地普及逃生常识,都会起到更实际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准备地震包锁住安全感

  ●石林,北师大心理专家

  不安全感,一般发生在少数神经敏感的人群身上,当事人可以适当减少阅读相关报道,多了解抗震知识,以及所住房屋的结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中去,丰富业余生活。

  强烈感到不安全的人,可以像日本许多家庭那样准备“地震包”,将必需物品放入其中,而且注意经常更换。这不是“草木皆兵”,其实,大家都应该做好防灾预备工作。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底。

  “链接”

  网络上一位网友发布的地震包配置详单被热转:

  1、1-3天的矿泉水,袋装;2、1-3天的干粮,压缩饼干;3、小型手电,电池,备用电池;4、身份证,户口本,驾照等证件;5、现金,存折,准备点零钱;6、一条很轻的毯子;7、轻便的多功能刀。

  仪式也很重要

  ●任何,海明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已报名第二批心理支援

  此前政府设置哀悼日很有必要,尤其是鸣笛,符合心理学的需要。这个仪式,意味着大家一起将失去的东西埋藏好,和它作一告别,三天后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有助于缓解一些人的悲伤情绪。

  对于不安全感的缓解方法,得按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一般情况,如果没有比较深的心结,只是单纯地表现为害怕、伤心而拒绝看电视相关报道,应该属于轻微的反应。这类人要做的是,首先,不去看电视,转移注意力;其次,回想美好的东西,比如事业或学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或者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或事物,哪怕是草原、海洋等自然环境,具体内容视个人喜好而定。

  而有比较深的心结的话,不建议简单地自我处理,而应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陶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