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泡在小学课堂里的大教授

2013年09月06日10:05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何克抗教授与试验班学生在交流何克抗教授与试验班学生在交流

  中国新闻周刊2010影响力人物·教育——何克抗

  提名理由★

  作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公认顶级专家,何克抗研究的是教国人学母语的技术。10年里,年届七旬的大教授总是泡在小学课堂里,主持着一项延续了10年的教育试验——只是为了告诉大家,只要教育方法先进而得当,不管是在繁华城市还是贫穷乡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灿烂。

  人物简介:

  何克抗,1937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微博]荣誉(终身)教授。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2001年6月~2006年5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目前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ICE)第一副主席,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言  论:

  “我很同意老一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话:母语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牵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何克抗:泡在小学课堂里的大教授

  10年来,何克抗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找回来

  车在山道上颠簸,远处的山峦寸草不生,目之所及都是刺眼的黄色。2010年10月末的一天,何克抗教授第4次来到海原。在这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何克抗要做的事,“就像要让西海固被青山绿水环绕一样不可思议”。

  一年前,他给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带来被称为“跨越式”的教育课题。他的计划是,用两年时间,让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能认读超过2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比如简写版的《三国演义》,能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总之,其识字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甚至超越城区最好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同时还要确保不增加任何课业负担。

  在海原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眼中,远道而来的何克抗是位“大教授”——他是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这样一位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公认的顶级专家,如今却是“大学请不动,小学不请自来”。据他的一位弟子估算,“老先生每年超过1/4的工作时间都泡在小学课堂里”。

  低估了孩子的母语能力

  何克抗最初启动“跨越式”课题的时候,他并没有明确地想要把课题引向农村。

  10年前,当这一课题进行首批试点时,选的几乎都是国内一流小学。然而,锦上添花并不是何克抗的最终目标。从2003年开始,他尝试把课题放到农村学校。2004年,课题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丰宁全面推广。

  2008年年底,时任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马兴旺在银川听到何克抗介绍跨越式课题,他在一个中午找到何克抗,问:“能不能把这个课题放到海原?”

  在此之前,这位分管教学的副局长花了40天时间,调研了海原山区里的上百所村完小和教学点。他把自己的结论告诉何教授:“可怜的地方,住着可怜的老百姓,生下可怜的娃娃,接受着可怜的教育。”

  “跨越式课题不挑剔师资和生源。”何克抗回答说,“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何克抗并不是“搞教育”出身。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后来致力于研究汉字编码。当他在美国留学[微博][微博]的时候,苹果公司邀请他去开发汉字输入,被他拒绝。回国后,他用汉字编码技术教小学生识字。在30年的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跨越式”教育理念。

  在教育界,很多人对“跨越式”提法颇有微词。在教育工作者看来,这是官员才会喊的口号,而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来不得虚假和浮夸。

  “其实,我们大大低估了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能力。”何克抗回应说。在他看来,传统母语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影响。按照皮氏理论,5~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母语基础非常薄弱,缺乏足够的词汇来支持逻辑思维。在10岁以前,儿童也只能具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很难写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之所以低下,正是因为受到这一理论的负面影响。”何克抗说。这种影响既广泛又深入,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在继承和批判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何克抗先后完成了两本著作《语觉论》和《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在他看来,儿童快速学习母语的根本途径在于必须以语言运用为中心,而非以语法字词为中心。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均已具备写出结构完整、通顺流畅文章的客观条件,因此母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教学环节结合在一起。

  直观地看,跨越式课题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前20分钟是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接着是学生自主进行的10分钟拓展阅读和10分钟写作练习。

  尽管跨越式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并不复杂,但是老师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模式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因此每个月,以何克抗为首的课题组成员都会从北京分赴各个试验区,通过听评课给予试验教师更多的指导。

  何克抗每到地方听课,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都会请他吃饭。他在酒席上基本无话,吃完了就要离开。他走后,课题组成员得赶紧向满座的领导解释:“老先生一向如此,请别介意。”“我不喜欢应酬,有这点时间还不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何克抗说。只有说起教育的时候,他才会滔滔不绝。

  在海原,一天的工夫,何克抗和课题组成员跑了两所乡镇中心校,听了4节课,评了4节课。回到县城宾馆时早已天黑,就在等待服务员开房门的短暂工夫,年过七旬的他斜倚在服务台上,一言不发。

  “老先生累得够呛啊。”随行老师们私下感叹。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时光倒退50年,当年轻的何克抗在北师大物理系学习电子专业时,一度痴迷于写小说,甚至一心想转到中文系。后来转系未成,留校任教。1979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成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一生都在琢磨怎样把与教育有关的那些理论、技术跟实践相结合。他从未放弃对母语教学的热情。“中国的语文教育多年来存在三大问题。”何克抗后来总结:一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二是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他服膺老一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母语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牵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何克抗就下决心要把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找回来。 于是,一项名为跨越式的课题从沿海地区最好的学校走向普通校、薄弱校、农村学校,沿着这个轨迹,何克抗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区。

  实际上,早在2006年跨越式课题就已经通过教育部验收,被认为是“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理论上,他没有必要再用新的试验证明跨越式课题的科学性。

  “我现在想的是,怎样才能让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同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何克抗说。

  最初的几个月,海原课题组的试验并没有显现出明显效果。在何克抗和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师生们的长进似乎并不大。然而,每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海原的课堂里,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总是会被感动。一位海原老师评价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和耐心的等待最终有了回报。课题实施5个月之后,有消息传来,树台中心小学的一个一年级学生编了个字谜,“渐”是水车千斤重,后来关桥中心小学的一个一年级学生说,“棉”是树上挂着白毛巾。

  在《四个太阳》这篇课文的写作环节,一个一年级孩子写道:“我想有个黑色的太阳,黑黑的太阳能把奶奶的头发晒黑。”还有一个孩子写:“画一个爱心的太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在海原这样的贫困山区,很多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见过像这样富有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一年级学生。此外,海原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对照显示:半年时,差别不大;课题实施一年之后,试验班的语文平均分高出了10分,而且越来越接近县城学生的母语水平。

  历经10年教育实践,如今,在北京的远郊区县、深圳的南山区、广州的越秀区、新疆库尔勒、河北丰宁、宁夏海原、甘肃成县……由何克抗领衔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课题组,先后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试验区,试验学校也发展到250多所。

  今年10月底,在宁夏永宁县的一次课题研讨会上,何克抗再次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表达了这项课题的信念。“教育的力量就在于,能把普通的老师变成名师,能把原本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很快地……变成优秀的学生。我觉得……我觉得……”何克抗说这番话时,数度哽咽,最终也没能说完。

  散会之后,人们还在议论,一句挺寻常的话,为什么会让饱经世事的老教授不能自已。一位相熟的老师沉吟半晌说:“因为这是他的理想。”

2012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何克抗

2012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何克抗

媒体来源:北京电视台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