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新浪2020中国教育盛典暨新浪教育20周年庆典在北京盛大举行。本届盛典以“教育的力量2020”为主题,聚焦在线教育、国际教育、K12教育、教育公益等教育众多热点话题,汇集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领导者、教育投资人、跨界明星等,通过演讲、论坛等不同形式与各界同仁共议特殊时期教育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变革与发展,为实现教育资源联动创新寻求更多机遇。
2020年,无论是肆虐的疫情,还是疫情之外的世界风云诡谲变幻,都是对所有教育人的一场大考。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从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三五”收官,从消除绝对贫困的千年梦想,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个个特殊的“时间坐标”叠加,注定将让2020年载入史册。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特殊时局下“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以教育的力量砥砺前行。
新浪教育20年,亦同无数教育从业者一起,于市场大局之中逐新创变。回首既往,远思未来,新浪教育会一如既往的怀抱教育的初心,坚守教育本质,用专业细致的服务,精耕深入的产品,陪伴中国教育事业不断成长。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爱贝睿科学督导魏坤琳参与“新浪2020中国教育盛典-年度分享大咖说”环节,并做出题为《教育就是改变大脑的过程》的主题演讲。魏坤琳认为,教育是纵贯一生的过程,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的大脑、改变自己的大脑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985高校,不是为了高考拿一个高分,它只是为了学习,让我们的大脑更丰富,让它更强大。
以下为魏坤琳的演讲实录:
储老师站在家长的角度对当前教育提出了很多的批评和吐槽,我觉得都挺中肯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的教育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抱怨总是容易的,提出解决方案却是很难的事情。美国的教育也有很多让人吐槽的地方,他们的公立教育还是阶级分化的工具。另外一个角度,你可以比较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教育压力最大的恰恰就是在东亚的土地上,不光是我们,日本也一样,韩国也一样,他们经济更发达,但他们的教育压力一样大。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当然是我们东亚的人口密度很高,我们的文化在乎教育,人口密度大带来了竞争压力大,竞争压力大就必须像您说的,要通过教育把人进行筛选,这个筛选就是竞争,不好意思,就会有压力。 但是教育公平或者是教育的合理性应该是越来越好的,我们应该有信心,所以教育改革会继续深入下去。
我今天聊的是脑科学,希望我讲完以后能够让各位家长的焦虑少一点。我今天传递两个信息:
第一个,大脑真正的成熟需要教育。我们这个物种是一个特别奇怪的物种,我们出生的时候,妈妈们面对着巨大的风险,为什么?因为我们出生的时候体重过大,跟我们的近亲比起来(比如跟猩猩比起来),同样猩猩母亲的体重是人类母亲体重的两倍,但是生下来的孩子的体重往往只有人类的一半。同时我们的大脑无比大,在现代科技、现代医学发展之前,母亲在生产时的死亡率是远远高过我们的近亲的,比如恒河猴。有记录的话,恒河猴生育的时候其母亲的死亡率是1/400, 而现代医学之前人类母亲的死亡率要高得多。在现代医学发明之前,女性生育就是过一次鬼门关,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长一个这么大的脑袋?如果你是一只小马的话,出生后马上就可以站起来;如果是猩猩的话,断奶以后小猩猩就可以自己去觅食,但是人做不到,甚至我们的大脑一直在儿童期、少年期,一直在发育,但一直没有发育完善,直到20多岁的时候,我们的前额叶,就是我们进行理性思考、深度思考、进行决策的脑区才最终成熟。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生下来要这么大,同时要这么漫长的成熟期?因为大脑给我们打开了受教育的窗口,在整个大脑发育过程中恰恰是它学习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给我们的持续教育打开了窗口。
我们成年以后呢?以前我们认为,二十几岁以后,我们的智商不再怎么剧烈地变化了,基本上是平的了。同时,我们觉得可能大脑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其实现代脑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天学的东西都在改变我们的大脑。今天学了骑自行车,睡一觉起来之后大脑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来说,第二天你的脑子就不再是你的脑子了,每一天大脑中还能产生1400个新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恰恰在海马体附近,海马体就是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核心脑区。我们老了以后呢?现在的老年人享受老年生活通常会看电视、打打牌,但是他们面对另外一个风险是什么?就是老年痴呆的风险。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10%可能患得老年痴呆,如果是70-80岁之间,有10%的概率是得轻度认知障碍,就是你的脑力在下降。 如果是老年痴呆的话,这可能是最悲惨的病,你可能都认不清楚、记不清楚最亲爱的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他的大脑?其实还是教育。老年也能学习新的东西,他的大脑中间也能每天产生新的细胞,能够持续学习下去,防止老年痴呆,但是这一点很多人没有认识到。
我刚才讲了一个大概的背景,其实对我们的大脑来说,从小到大都一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这个教育不再是学校的教育。 我特别赞成刚才朱永新老师讲的,他说自学非常重要。对,学校教育只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你可能出了大学之后需要进行更多的自学,需要在新的岗位上学习,这些学习也在改变你的大脑,甚至你老年之后也要学习新的东西才能永葆青春。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如果了解大脑的话,你就会把教育本身从学校教育拓展开来,把它看作终身学习,看作终身自我学习的过程。
我的第二个要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是:知道了脑科学原来能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教育。 上了某某电视节目以后很多人就会问我:“你能不能教我开发一下我孩子的大脑,让他变得更聪明一点?”我就说:“什么是开发大脑,我都不太清楚你说什么。”我现在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先告诉你们一个坏消息,科学家没有找到任何一种机器可以给大脑一个磁刺激或者电刺激来让我们更聪明,也没有什么药物能做到。好消息是什么?好消息就是教育、读书、学习每一天都在改变你的大脑,这就是开发大脑,没有别的途径。我对市面上很多人自称的右脑开发、全脑开发觉得很无奈,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是利用了脑科学的噱头,但其实我们还不如回到教育的本身,每一天你自己的学习就是在改变自己的大脑。
好多人没有意识到用脑科学的基本知识去帮助我们科学地育儿有多重要, 以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大功告成。举一个例子,斯坦福大学的罗斯高教授跟北京大学的学者在中国农村做了一系列关于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智商发育情况的研究。数据大概是,1岁的孩子中,30%的孩子智力发育比较迟缓,智力发育迟缓是在智商类量表得分低于1个标准差之下;3岁的时候是50%,他们跟踪了一下,是不是上学之后,智商类的表现能否改善。很不幸,这个比例还是在50%左右,他调查的农村有贵州的、江西的、安徽的,甚至有一些到北京打工的子弟。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农村育儿没有用到脑科学。
在学龄之前,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飞速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间给他们大脑什么样的刺激、什么样的教育,都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 但是如果你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话,很多时候家长以为给孩子温饱就行,但是你没给他充足的陪伴,没教他读读绘本,没有给他这些城市孩子习惯的东西,结果就会导致他的智力发育迟缓。
我们能不能改善这个情况?让这些孩子的教育能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农村孩子占中国儿童的一半,他们未来是会到城市生活的,他们需要适应这个时代,需要掌握新的工作的技能、学习的技能。 但如果他输在起跑线上,他的学习能力低下的话,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家庭,我觉得对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损失。 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能不能强调脑科学,把教育的公平性在全国铺开?我觉得我们能做到,我们有资源做到这一点。
第二个脑科学能帮助教育的地方是我科普时获得的经验。因为我经常跟别人做脑科学和心理学科普,我会教他们学习方法,哪些办法能让你学得更快、记得更牢。后来我发现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都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他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办?他拖延怎么办?他短视频上瘾怎么办?游戏成瘾怎么办?他们提到的问题,其实也可以用脑科学来解答,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大脑的能力,我们高估了大脑能够做自律的能力。
刚才朱永新老师讲到自学的时候,最后一点讲到的是自律,好像在我成长的年代自律很容易,所有的教育内容或者知识都在书里面,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孩子接受信息的来源很多时候不在书里面,他看的是短视频,是网页,甚至是在游戏里面学习。这个时代的电子产品其实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切成碎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很简单,首先认识到我们人脑的局限,认识到我们自律的困难。 面对碎片化的信息,面对流媒体的诱惑,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厉害。我们的注意力也非常有限,我们的大脑里面没有一个像时钟一样的器官告诉我现在是几点,是几分,时间经常就流逝过去了。 生活只是一个个片断连接起来的,不是一个钟表随时提醒我们给我们安排起来的。如果你了解到脑科学,了解我们大脑这样的特点,你可能会用一些外在的工具,用一些基于脑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抓回他的注意,帮助他自律,帮助他克服各种各样的拖延症,我觉得这是脑科学能够帮到他们的。
最后,我希望通过我的讲演,大家可以认识到,教育其实是一个纵贯一生的过程,是我们不断认识自己的大脑、改变自己的大脑的过程。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985高校,不是为了高考拿一个高分,它只是为了学习,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也包括我们的自学,让我们的大脑更丰富,让它更强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放下功利心去做教育。于个人,我们会有更好的身心健康,可能是一辈子的身心健康;于社会,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甚至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想了解北京国际学校最新招生动态?点击(这里)参与新浪2020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国际教育大咖支招升学择校难题,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