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大成功举办首届多元文化学术交流会

社科大成功举办首届多元文化学术交流会
2021年09月28日 01:00 新浪教育 微博

  2021年9月25-26日,“和而不同 相向而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多元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云端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北京横山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横山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大会旨在文明互鉴,为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绵薄之力。本次会议设有开幕式、闭幕式和分会场,研讨主题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

  9月25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波副校长为大会致辞,宣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多元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正式开始。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天津市文联主席陈洪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魏崇新教授,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教授分别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外文化交流和华文教育三个主题做主旨报告。陈洪教授指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坚持“萃取、激活、兼容、发展”的八字方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做创新性转换,并以《周易》为例,点出其卦象中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阐明《周易》对当下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大智慧,深入浅出,启人深思。魏崇新教授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以夏志清对《红楼梦》阐述的“洞见”与“偏见”为切入点,提出突破目前《红楼梦》研究困境的关键就在于研究者要具有远大的国际视野,包容并蓄的学术胸襟,吸收海内外研究的成果,将《红楼梦》置身于世界文学的语境中,出入于古今中西之间,才能开拓学术研究新境界,取得新成果。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教授为大会做了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发展的报告,提出新时代华文教育发展的十大理念,即新时代、全球化、大华文教育、融入主流、多元驱动、民间力量、转型升级、华文教育+、产教融合、华教安全,以推动新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大发展。

  大会第一阶段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专场报告,本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编李红岩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昭军教授三位教授做报告。韩星教授的《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当代整合》梳理了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带来的问题,指出目前需要做的是文化的整合,经过选择、涵化后实现文化多元一体化,从民族的内在性和文化的一体性中创新,强化文化自觉意识,以个人的文化生命成就民族的文化生命。宁稼雨教授《社会科学研究“西体中用”范式格局是否需要反思调整?》指出中国叙事文学的两种基本范式是“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但对故事类型的研究是缺失的,宁教授由此提出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与探索。张昭军教授的《钱穆<国史大纲>与中华民族生生之道》深入解析了钱穆的经世文本《国史大纲》中存在的问题、理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最后提出“融贯中国的历史理性与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中华文化能够实现超越,创造出世界性价值?”这一发人深思的问题。

  25日下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专场中,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曲艺协会副主席鲍震培教授的报告以“中华曲艺国粹之美”为主题,指出“中华曲艺是属于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并从学术的角度具体剖析了京韵大鼓、京东大鼓、相声特点。接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志远教授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为切入点,着眼于戏曲的传承、发展,指出传统戏曲的传承需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需要接受新鲜事物,而不是束之高阁。《红楼梦》学刊副主编胡晴以传统文化的彰显与改写为主题,对各种古代小说的网络同人作品进行简析,提出“无论是彰显经典还是颠覆经典,同人小说的存在都体现了传统经典的衍生的力量,催生了经典文本周边文学空间的这种繁荣和生长,并使得经典文本不断地再次被关注,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而同人小说和传统经典文本的这种共识性的存在,也构成了当代文学现场一个比较特殊的面貌。”《丝绸之路》杂志社的冯玉雷社长讲述了中国玉文化在西北地区的三次浪潮,对玉料玉石的功能造型等各个环节做了辨析和介绍,为大会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和大量的非常有价值的文物的例证,有力拓宽了大家的文化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刘强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当红旗驶入紫禁城”,非常巧妙的选择了“红旗”和“故宫”两个具有标志性与代表性的符号,指出它们之间的联姻合作注定将是一场传统文化“创新力”强强联合的爆发,期待红旗驶入紫禁城后,代表农本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代表工业文明思想的现代工业文化会更加深入、系统、有机地结合,为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卓有成效的实践。此外,山西大学张建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郑祥琥、国家图书馆王丽娜、长沙学院谭真明等学者也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

  26日上午,中文国际教育专场就中文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问题进行探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汲传波教授探讨了“国际中文教师的学科归属与学科认同”问题,建议要树立学科独立意识、学科边界意识、真正的跨学科意识以及真正的学术共同体。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汪运波副教授为大会做了《来华留学教育在我国文化传播中的使命与建设路径》的专题报告,提出加强来华留学生推动我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三条路径,一是加强国情与文化教育,让来华留学生深入“知华”;二是增强情感认同,让来华留学生愿意“友华;三是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全面讲好“中国故事”。南开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祖晓梅教授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写作”展开论述,她指出目前的论文写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提出研究的类型、过程、选题原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报告如何撰写等建议,让人受益匪浅。中央民族大学田艳老师讲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问题,北京大学钱旭菁副教授介绍了“中文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新形式—合作教学”,山东大学王尧美教授分享了山东大学短期强化汉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经验。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现代语言系的刘刚副教授以《庄子》中一篇寓言故事的讲解为例分享了海外语言课堂中的文化教学。重庆大学的沈荭副教授讲述了“他者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播”,希望通过审视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进而改变当下中国故事研究领域中他者缺失的状态,为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提供具体方案。

  26日下午,大会进行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专场探讨,华东师范大学的潘德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莹教授、《天津社会科学》的时世平编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任增强副教授、华侨大学的涂文晖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王邵励教授、西华大学的王国巍教授、宁波财经学院的徐申老师分别从各自专业出发,就中外文化交流问题做了精彩发言。随后,大会进入闭幕式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朱孔京做闭幕式主持,中国海洋大学薛永武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红岩教授做大会报告。薛永武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从思域融通看中国文化自信的思维归因》,他指出思域融通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管窥之见与坐井观天的局限性,思维的整体性、开放性与系统性,蕴含了中国古代的思维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中国文化能够自信的重要原因。李红岩教授为大会做了《“和”是多样性的统一》的最后总结发言。指出“和而不同,相向而行”本身就包含了将古今、中外融通之意。只有让古今、中外相互面对,才能彼此对话,彼此融通,因而才能共同前进。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最后本次会议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的杨琳教授对本次会议做简短总结,并对领导、同事的支持以及各位与会嘉宾的分享表达谢意。

  整场会议各位专家各展其长,既有独立的立场主见,又能容纳接受彼此不同意见,气氛和谐融洽,这本身就体现了“和而不同 相向而行”的会议主旨。本场多元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是社科大国际教育学院、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与北京横山公益基金会合作的“文明互鉴进校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明互鉴进校园”活动由“中西文明互鉴”系列讲座与“多元文化学术研讨会”共同组成,旨在促进中华文明传播,与中西文明互鉴,为文化强国的建设尽绵薄之力。(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沈丹丹)

想了解国际学校最新招生动态?点击(这里)参与新浪&微博2021国际学校秋冬择校巡展国际教育大咖支招升学择校难题,干货满满!

择校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