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21年的人生经历,王珂觉得高三那一年的自发跑步是个转折。
高一、高二王珂在学校寄宿,跑步是被迫的——学校要求住宿学生每天早晨必须跑步半小时。回忆起这段不得不跑的经历,王珂只记得跑步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快乐的感受。
高中的前两年,王珂的生活也是相对灰暗的,“每天都是重复地学习、吃饭、睡觉,没什么盼头。”当时在普通班的王珂,成绩是倒数的,整个人处于一个比较自卑的状态,也没有什么好朋友。
进入高三以后,王珂开始走读,不需要再被迫跑步了,但新问题也来了,她发现自己每天早晨都很困,白天身体也很疲惫。可能是两年跑步经历在她身体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受热爱运动父母的带动,王珂决定再开始跑步。
为了早起半个多小时跑步,王珂给自己心理暗示,比如如果明天能早起跑步的话,考试成绩会变好等。王珂跑步的时候基本保持在6-7分钟/公里的配速,距离一般跑两公里。这样的速度和距离让她觉得身体很舒适。
王珂说,早晨跑步时看到的世界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很多的小细节都会被放大:鸟叫声此起彼伏,小草被风拂动,路边的花正在开放……
王珂更喜欢在冬天跑步,在太阳快升起的时候出门。当看着太阳一点点升起来,她觉得身体也充满了力量,自己今天可以做完所有想做的事。在王珂看来,这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就是给晨跑人的一份礼物。
跑完步后,王珂再去上学,她发现没那么困了,感觉自己的脑细胞被激活了一样,更为重要的是,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提升了。
就这样,王珂喜欢上了跑步。跑步带来的正向快乐也让她戒掉了之前沉迷的手机游戏,因为她发现游戏带来的刺激只是一时的,而跑步却可以让她一天都处于亢奋的状态。为了让自己保持晨跑的习惯,下雨天不能跑步,王柯也会打着伞在跑步的那条路上走一走。
精神状态的改变让王珂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最终,她以全班前5的成绩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
跑步成了王珂一直保持的爱好。进入大学后,王珂发现,自己跑步的爱好开始影响身边的朋友了。王珂的一名室友之前完全不运动,在王珂的影响下,室友开始跳一些简单的操、游泳。这让王珂特别开心。
去年夏天,一个想法在王珂心里萌芽:“我能不能带动更多人和我一起跑步?”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一所女生比较多的学校,王珂发现,身边有很多女同学都很在意体重秤上的数字,身材焦虑之下会去节食减肥。王珂想带着这些人一起跑步,让她们不被这份焦虑裹挟。
在身边朋友们的鼓励下,王珂提交了社团申请书,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第一个跑步社团“百万蘑菇”成立了。
今年8月8日晚,全民健身日当天,“健康校园”主题夜跑活动走进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珂所在的跑步社团也参与了活动的筹备工作。
由于刚成立不久,王珂在运营社团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刚开始每周例跑的时候,王珂都是先带着大家跑两圈,然后给大家拍一些资料照片,跑完之后,还要整理资料,做社团的宣传工作。王珂曾经试着为社团拉赞助,但没成功。由于没什么资金,社团想办活动,或者为成员制作奖品,都无法实现。
后来,“百万蘑菇”和北外教职工健跑协会建立了联系。目前,“百万蘑菇”正在教职工健跑协会的带领下,参与活动,慢慢扩大影响力。
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合作伙伴——北京市马拉松协会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健康校园”主题夜跑活动的技术支持单位。王珂曾经向该协会会长赵福明请教过如何解决办社团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难。
赵福明告诉王珂,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社团发展有多快、赞助有没有变多,而应该回归自己的初心——有没有带动更多人去跑步。
在温暖一平方直播间,赵福明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带动更多人去跑步也是北京市马拉松协会成立6年多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截至目前,协会已经组织开展了近4000期“15分钟运动圈”线下运动项目,直接参与者超1.4万人次。
在带动更多人跑步的过程中,赵福明也遇到过王珂所说的那些困难。有人表示过想支持,但是最终却没有实现。赵福明说,这其实是常态,“有时候,大家的最终目的虽然是一样的,但具体过程中每个人的关注点却不一样,这需要更多沟通和相互理解。”他认为这不仅是运营社团、社会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年轻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面临这个问题,王珂需要更多的历练。
回顾自己3年的大学生活,王珂觉得成立社团是她最为自豪的一件事,通过努力让一个想法变成了现实,这是一次自我突破。
近期,社团例跑已经从每周一次变成了每周两次,来跑步的社团成员每次10-20人不等。虽然发展速度有点慢,但“百万蘑菇”在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