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达成“双减”短期目标 优化设计提升作业质量

上海达成“双减”短期目标 优化设计提升作业质量
2022年11月07日 10:00 扬子晚报 微博

  “从家长反馈给我们的结果来看,‘双减’成效还是很明显的。”最近,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各年级召开了多场家长座谈会,听取对“双减”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对全校学生家庭开展调查问卷。校长朱乃楣对其中两项数据印象深刻:双休日校外培训比例从50%左右降至23.7%,且从原先学科类培训为主几乎全部转变为体育艺术类培训,近84%的家庭反映课内作业和过去相比减少了。

  去年7月,中央发布“双减”实施意见,上海成为9个试点城市之一。为积极响应“双减”要求,上海陆续发布了多项配套政策和措施。最近,上海市政协历时半年完成的调研报告显示,政策实施一年多来,上海“双减”短期目标已基本达成,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幅下降,校内作业负担也有明显减轻,但在缓解教育焦虑、优化作业设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深化。

  上海达成“双减”短期目标

  今年4月起,市政协科教委成立课题组,对小学和初中学生家长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529份,并对36名学生家长访谈。调研数据显示,学生课内作业总体负担和书面作业量明显降低。

  “去年9月开学后,我们家小孩基本没什么作业带回家。”一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在调研中说。另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则表示,孩子的书面作业确实变得很少,回家主要是一些背诵作业。在回答问卷的初中学生家长群体中,约三分之二的家长表示书面作业量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呈现2个“降低”和1个“增高”: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费用和学科类培训的频次强度明显降低,参加素质类培训的意愿和参与度增加。调研数据显示,小学学科类培训时间缩减总体超过60%,初中学段时间缩减约有30%,而随着学科类培训变少,家长主动报名素质类培训变多,81.87%的家长有意愿给孩子报非学科类的兴趣班。

  有家长表示,孩子本来一周会有3门学科类补习,至少6至8小时课外培训,现在明显减少了许多。“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变少了,报班的机会确实少了很多,而且我们也会担心预付费等安全问题,所以会有意识地减少报班”。

  课题组副组长、市政协科教委常务副主任杨德妹告诉记者,国家层面对“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一年内有效减轻。“从这个角度来看,课题组认为上海已经达成了‘双减’的短期目标”。

  但另一项数据也折射隐忧。报告指出,仍有62.82%的家长有意愿给孩子报学科类培训班,教育焦虑尚未有效缓解。杨德妹坦言,过去十几年,社会已形成依赖补课提升成绩的惯性思维,这种惯性思维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扭转。

  焦虑不止的背后,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影子。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学科类培训转化为更隐蔽的“地下模式”,从大班制转化为小班制,乃至“1对1”模式,部分家庭培训支出不降反升,这在初中生家庭中尤为明显。建议继续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治理,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建协同育人机制,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

  优化设计提升作业质量

  “我们在和家长座谈中发现,很多家长还是会把落实‘双减’政策和提升教育质量对立起来,认为减少作业量就必然会影响孩子成绩,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在课题组成员朱乃楣看来,“多做作业”和“多补课”并不必然提升学业水平,通过提升课堂作业质量往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

  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双减”实施后,作业中机械重复抄写的比例大大降低了,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作业比例有所增加。“我们希望树立‘大作业’的概念,会布置一些跨学科的长周期的综合性作业。”朱乃楣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最近学校提出“操场运营师”课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安排不同班级上体育课,才能发挥操场的最大使用价值,其中涉及体育、数学、统计学等不同概念,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上海部分中小学正在尝试分层作业,布置作业不再全班“一刀切”,而是基于“学生有个体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的实际情况,提升作业的针对性。课题组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向,通过为不同层次的孩子创建不同的作业任务,让孩子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往上蹦一蹦。

  在调研中,委员们也发现了一些好做法,比如,有的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开设“作业超市”,将作业分为ABC三类,A类作业富有思维挑战性,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B类作业迁移性较强,适合大部分学生;C类则是基础作业,可以起到保底作用。不同层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挑选,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发展。

  调研报告进一步佐证了提升作业质量的益处。数据显示,“双减”实施后,超过90%的家长认为,相较2020学年,老师在2021学年给孩子布置的作业更有针对性,对孩子提升学业也会更有成效。与此同时,得益于辅导作业的压力减轻,家庭学习氛围的和谐度也有所增加,80.31%的家长认为,相比2020学年,2021学年期间孩子在家学习的氛围更轻松了。

  “未来,可预见会有一个丰富的作业题库,一线教师能高效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配比不同的作业,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考察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基础扎实的学生也可以去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这就是‘减量不减质’。”杨德妹说。

  课后服务链接更多资源

  委员们认为,从实际情况看,“双减”成效很大程度得益于作为配套措施之一的学校课后服务。去年8月,上海出台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基本实现每周5天课后服务全覆盖,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课后服务主要分为3个阶段实施,分别是作业辅导、兴趣社团/拓展活动和延时托管服务。

  调研显示,90.28%的家长欢迎课后服务这项举措,家长对于课后服务最大的诉求为“完成作业”,有78.74%的小学家长表示,孩子的书面作业大部分能在学校完成,缓解了父母辅导功课的压力,基本实现政策“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目标。

  除了完成作业,课后服务的意义更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市教委介绍,为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资源,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征集了各类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在线课程,已有337家机构(单位)的985门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含活动)入围首批“上海市素质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源”,免费供学校使用。

  此外,上海还研制了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政策,可引入退休教师、青少年活动中心、专业人士、优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已引入校外专业人员1.14万人。比如,全资国企“小荧星”艺校已参与38所学校课后服务运行,开设覆盖20个专业约100个兴趣班,覆盖约4000名学生。

  但与此同时,徐斌艳等委员也发现,大多数学校校本资源仍明显不足,也缺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课外服务的渠道,导致课后服务内容仍较为单一,建议加强课后服务资源建设开发力度,拓展社会资源渠道。刘健等委员则建议,应进一步发挥本市优质科普场馆的作用,拓展馆校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校内课后服务中科普内容的比重。

  在委员们看来,社会是“双减”的重要力量。调研报告建议,鼓励社会优质资源持续投入研发与供给,探索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创新实验室等资源在周末与假期时段开放给资信良好的专业机构进行运营,以公益价格向周边学生家庭提供素质教育课程服务,也可建立以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师生以及社会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支撑学校课后服务。

  市教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积极对接优质资源,鼓励合法合规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加入学校课后服务,确保课后服务持续有效开展,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双减上海双减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