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转专业限制 给大学生更多试错机会

放宽转专业限制 给大学生更多试错机会
2024年06月11日 00:00 新京报

  ■ 专栏

  高校需要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满足社会当下需要、符合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做好平衡。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渐次落幕,报志愿、选专业很快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有媒体注意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内,很多高校在招生宣传活动中,特别向考生及家长专门介绍该校学生“转专业”相关政策。

  而从相关介绍中不难发现,学校在不同程度上放松了学生入学后转专业的限制,一些学校甚至允许学生在读期间多次申请转换专业。这对许多正在陷入选择焦虑的考生和家长,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安慰。而对于更多在读大学生来说,更加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对他们无疑更是利好。

  把选择自主权交给学生

  当前高校有不少学生身陷专业困惑之中。入学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非常不适合所学专业;还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录取时服从了学校专业调剂,没能如愿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转专业从严控制,很多学生把转换专业的希望放在考研上。

  高校对学生转专业做出限制,有一些考虑。有的学校认为不同专业录取门槛不同,入学后对转专业不加限制,对已录取的学生不公平;另外,如果放松转专业限制,一些热门专业涌入学生过多,这些专业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也会不堪重负,影响培养质量。

  而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则会面临学生大量流失,也必然影响这些专业的发展。因此,从严控制转专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些专业的保护。

  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转专业实行更为灵活多样的政策,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明确宣布,该校自2024年起全面开放“零门槛”转专业政策,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均可申请转专业,学校本部和医学院之间也可以互转。

  从报道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都倾向于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回应学生的转专业需求。应该说,全面开放转专业政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成长路径及规划,这是高校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把专业选择的自主权交到学生手里,甚至允许学生在多次“试错”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发展专业兴趣、激发学习潜力。

  而对学校来说,全面开放转专业政策,让学生有更多的专业选择自由,学校就有了判断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更多可靠信息。学校据此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决策会更为科学。

  也不能单纯依学生意愿决定去留

  当然,还要看到,学生在高考后填报志愿、选择专业,会有比较大的盲目性,而在读期间选择换专业,也未必没有盲目性。

  因此,实施全面开放的转专业政策,固然要允许学生试错,但也需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引导,让他们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而更需明确的是,即使如有些学校倡导全面开放“零门槛”转专业,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转换专业。所谓“零门槛”,其出发点理应是防止转出院系为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设置不合理障碍,而不意味着“学生想怎么转就怎么转”。

  学生想转入目标专业,学校也应当设置必要的面试、笔试环节,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相关潜质与本专业的适配性。这既是为学生负责,也是顾及基本的教育公平。

  尤其是有些热门专业,报考竞争极为激烈,如果一些学生高考成绩没法达到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却利用转专业政策轻松上岸,这对那些通过激烈竞争才获得录取资格的学生就很不公平。这也会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制造不必要的混乱。

  而学校在进行专业动态调整时,也不能片面把学生转入或转出数量作为评判标准。最近这几年,由于新生儿出生率降低,很多医院产科萎缩,导致一些医学院妇产科专业学生就业率下降。这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专业招生,也会影响到在读学生专业热情。

  因此,高校需要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满足社会当下需要、符合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做好平衡。但无论如何,让更多大学生在换专业这事上,多些自主选择,于学校于学生,都是有益的。

  □王天定(高校教师)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