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chinaquest
网上寻宝大行动
新浪寻宝大行动,
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教首页 > 文学专区 > 作家专栏 > 专栏文章

吴亮 专栏

南琛 专栏

古尤尤 专栏

猪小猪 专栏

陈跃红 专栏

棉棉 专栏

王兰芬 专栏

麦田 专栏

张颐武 专栏

赵波 专栏

老了一点 专栏

宁肯 专栏

射覆 专栏

萧萧0253 专栏

狼小京 专栏

苇一 专栏

浪人柳无缺 专栏

浪打郎 专栏

焦国标 专栏

pigsyme 专栏

傻青 专栏


棠棣之花


          作者:南琛
http://edu.sina.com.cn 2000年11月14日

  抗战时郭沫若在重庆写过一本历史剧,叫《棠棣之花》,讲的是聂政刺侠累的故事,剧本写得还算成功,那时历史剧非常流行,郭沫若自己写了很多,比较有名的有屈原,后来香港还把它改成了同名电影,感觉那时的郭沫若是不错的,继承了自女神以来所固有的一惯的激情。屈原剧中有一大段著名的台词叫雷电颂,还引发了一场公案,徐迟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指屈原和莎剧李尔王的相似之处,言下似郭有抄袭之嫌。郭沫若回信说他没看过李尔王,这不太让人心服,被称为革命的浪漫主义诗人的郭沫若,居然没看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很难让人相信。而郭沫若在给徐迟的信中还引用了兰谟评论莎剧的话,对坪内逍遥的日译本也很熟悉,而他对werlag版的king lear和hamlet的熟悉又让人疑心,虽然他用的是据说,但他对莎剧的熟悉程度非一般人可比,徐迟引莎剧还有笔误,郭沫若则驾轻就熟。

  棠棣之花写于一九四一年,关于这部戏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大部分是些无意义的“郭学”之类,不过我一直以为棠棣之花是一种想象中的花,实际并不存在。说来我对郭其他的东西不以为然,包括他写的女神,炉中煤,但觉得他写的历史剧是不错的,棠棣之花算是郭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看的一本,一直想考证一下到底什么是棠棣之花。在剧本的后记和郭写的相关的一些文章中,并没有关于棠棣之花的说明,当然郭自己肯定是知道来历的,我以前一直也没搞明白,前两天偶尔翻出棠棣之花,又看了一遍。想起在郭沫若文集中他的一封信里谈到棠棣之花的时候提到过《诗经.小雅》,不过具体怎么说的也忘了,但想从小雅里总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小雅大部分是一些春秋时贵族写的诗,很少民间歌谣,在春秋诗诗经的功能除了在大型的典礼上演奏外,主要还用于借助这些诗来表达一些感情之类,所谓的诗言志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事。小雅里有一首《常棣》,原来读这些东西囫囵吞枣,大多象过眼烟云,没怎么想去考证,常棣是否棠棣的通假,也没去查过。香港中华书局有一本金性尧先生著的关于诗经的考证的书,拿来看看,常果然是棠的通假。棠棣,俗称郁李,落叶灌木,春开花,夏结果,古人常用棠棣之花来比喻兄弟亲情,而典故的出处就是小雅中的这首《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桦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阳衰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原诗较长,有八节,总体上是讲述兄弟之情的文字。兄弟为古代五伦之一,也就是常说的五常,属于天伦,五伦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一般也被称为人伦,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分法,已经不单是偏,几乎就是无耻了,孟子的很多言论有时让人忍无可忍。

  在诗经的年代,还没有这样的提法,歌颂兄弟之情,应该是一种原始人性的顷述吧。这首诗的影响很大,后世以花萼,棠棣,脊?,孔怀比兄弟之情,基本是从此诗中取意。唐明皇李隆基为表示和他的兄弟相爱无间,特在宫中建花萼相庆之楼,他登上此楼,即可望见其兄弟们的宅第,又自书一首《脊?颂》,时时念叨,以示自己不望兄弟之意,虽不免作秀,比起动不动就手足相残的历代帝王,也算难得。而以手足之情比喻兄弟,则始于南北朝,梁邵陵王萧伦写信给元帝:岂可手足?支自相屠害。比之棠棣之喻,晚了很多。更有名的是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之说,不过这已经不是在歌颂兄弟之情,而是在嘲讽诅咒了。

  常棣这首诗据说是周公所作,这大概不太可靠,但周公于这些兄弟之情有矛盾心理也非异常,白居易有首小诗:周公恐惧流言时,王莽礼贤下士时,假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有谁知?管,蔡流言,并非纯粹要中伤周公,其最终目的也是效忠成王,中兴周室,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产生流言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这首诗假如真是周公所作,那么也可证明他事后的一些忏悔之意,历史总是夹杂着太多的不确定性,稽康写过一篇《管蔡论》对于周公和管蔡的心理分析得是很到位的。

  既然棠棣之花的意思是兄弟之情,那么郭沫若的剧本应该很好理解其含义,但郭的剧本却明明写的是一个姐弟之情的故事。据他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一文中说,棠棣之花最先的名称叫《聂娄》,这本子最早写于“五卅惨案”,不过构思是在二零年就有了,但五卅惨案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于是用十天时间写完了这个剧本。这个剧本后来被收到了郭沫若的《三个叛逆女性》一书中。

  郭沫若不可能不知道棠棣之花的典故,但他却始终没有说名这个剧名的意思,我想可能他本来想表达的是一种姐弟之情,但在重男轻女的古代社会实在没法找到这样一个有名的典故,于是就用棠棣来取代了,也许他本来就认为姐弟和兄弟没什么区别。

  说到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还有一个小故事和周恩来有关,郭在剧本中写了聂政之母死后,他守孝三年,这是典型的儒家之礼,周恩来则认为侠的精神是与儒相悖的,聂政作为一个侠士,让他遵照儒家的礼法守孝三年,于理不合。不过郭沫若终于没按周的意见改剧本。周恩来对侠的看法显然是理想化了,不知他要是看到金庸的小说会有何感想?只是现代武侠小说中侠的实质早已和春秋战国时大相径庭。周恩来的看法,也算一种趣向吧。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