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chinaquest
网上寻宝大行动
新浪寻宝大行动,
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教首页 > 文学专区 > 作家专栏 > 专栏文章

吴亮 专栏

南琛 专栏

古尤尤 专栏

猪小猪 专栏

陈跃红 专栏

棉棉 专栏

王兰芬 专栏

麦田 专栏

张颐武 专栏

赵波 专栏

老了一点 专栏

宁肯 专栏

射覆 专栏

萧萧0253 专栏

狼小京 专栏

苇一 专栏

浪人柳无缺 专栏

浪打郎 专栏

焦国标 专栏

pigsyme 专栏

傻青 专栏


文化乞丐杂谈


          作者:南琛
http://edu.sina.com.cn 2000年10月23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味道比较浓厚的一个朝代,不光是文人执政,文人带兵,甚至连乞丐也出现了一种文人式的,当时叫文乞,也叫文丐,大约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文化乞丐吧,还有一个比较带有侠气的名字,叫丐士。陆游有一首诗,说的就是这些丐士,这首诗名字叫《赠丐士》,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宋朝的文化乞丐的状态及文人对他们的看法。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志士宁闻毕世穷,此间从古混蛇龙。尚能忍耻墦间祭,安用追惭饭后钟?

  一般的乞丐总是蓬头垢面,沿门托体的形象,丐士则不然,他们大多衣履整洁,满腹经轮,出入大人先生之门,只是一时未遇,穷困潦倒而已。从陆游的诗中可以看出,宋朝一般的文人对丐士是同情的,普通的认为是才志之士,绝不会潦倒一身,所谓鲛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有时为了生活,只好忍耻去吃墦间的食物,这里的墦的坟墓的意思。《孟子·离娄》中有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经常外出吃饭,每次都是醉饱而归,他妻子问他去那里,他就说是富贵人家请他吃饭。一次他的妻子就暗地里跟着他出去,结果发现他是在偷吃坟墓上摆的祭祀的食物,这一处吃完了还不够,又到下一处去吃。战国时侠义甚浓,出去偷食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孟子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什么有文化的人,但他也耻于承认。而宋朝的丐士则公然把这样的偷食当作一种生存手段而不以为耻,反以忍辱负重来开脱,可见到了宋代,以往那种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古风早以荡然无存。

  宋朝的丐士除了偷食,还有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是到寺院里趁食,陆游诗中饭后钟讲的就是这样的事。这些丐士经常带了寺院后已经听到了寺里的饭后钟,不过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照样厚着脸皮去要吃的。王保定的《樜言》有一个故事很有名,讲的就是丐士在寺院混饭吃的事。有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叫王播,其实也就是文化汽丐,他在扬州的一坐寺里趁饭,寺里的僧人比较讨厌他,一次就故意吃了饭才打钟,王播听到钟声赶到时,饭已经吃完了,他就在寺里题了一首打油诗:上堂已了各东西,惭愧者黎饭后钟。不过这个故事后来落入了才子佳人似的俗套,这个王播后来登弟迁官,出镇扬州,故地重游,看到了这首诗已经被和尚用碧纱拢上了,他就续写了两句:二十年前尘扑面,如今始得碧沙拢。当时和尚们的狼狈惶恐和王播的志得意满可想而知。

  其实和尚们没什么可惶恐的,倒是曾经来这趁食的王播之流应该惶恐才是。不过从这个故事也可看出,当时的文人地位是很高的,和尚们能够容忍他们趁食,大概也是看上了他们以后能飞黄腾达,所以做一种投资。这些丐士一般是有文才的,但往往出身贫寒,在怀才不遇的时期,也只好放下架子去趁食偷食。自唐朝开始,中国就一直存在这样的文丐,他们的生存方式有三种,一是到寺里趁食,一是沿街卖文,还有一种是以诗文“干揭”权贵。这三种都不是什么光彩之事,相比之下,前两种似乎更有骨气一些。

  到寺里趁食是最常见的。佛教徒四大皆空,势利眼较少,不少的文人就寄住寺院读书,顺便也趁食渡日。在宋朝读书人和僧侣的关系很密切,很多著名的文化人都和僧人有良好的朋友关系。和尚受到十方供养,布施回施,都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在和尚吃饭的时候,就一起进食,被称为赶斋,和别人一起排着队领取事物,叫罗斋,一般来说寺里对赶斋和罗斋是来者不拒的。三国时的吕蒙年轻时由于父母不和,他和母亲被父亲赶出家门,就跑到寺里去罗斋,罗斋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洛阳白马寺。

  沿街卖文也很多见,特别是在话本戏曲里常能见到这样的描写。古今小说有一篇《赵伯升茶肆遇仁宗》,其中说到:赵伯升孤身旅邸,又无盘缠,每日里上街,与人作文写字。元曲《破窑记》有一段唱词:那厮每日长街市上,朔笔为生。这些话本和戏曲大多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可见卖文为生是很常见的。

  还有一种叫“干揭”公卿,其实也就是拿着自己写的诗文主动去找一些达官贵人,如能得到欣赏,大多能得到一些资助,有的甚至可因此而摆脱贫困,做这些富贵之家的幕僚或教师之类。不过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其实得不到什么赏识,反要含羞受辱。宋朝有一首打油诗,就是专门讲的这类事:昨日厨中乏短供,妻儿啼哭饭箩空。阿娘摇手向儿道,爷有新诗交相公。破落文人的窘迫和尴尬,尽在其中,个中滋味,真是不堪了了。

  不过宋代毕竟是一个对文化人还算宽容的时代,文人的生存也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到了后来,文丐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象孔已己这样只懂得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文丐,已经难被称为丐士,和真正的乞丐已经没有区别。而在明清之际大量出现的师爷和幕僚,其实也是文丐的一种,不过他们的堕落也是惊人的,比起春秋战国时四大公子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他们更少了侠气而多了奴颜媚骨,前辈文人的气息早以荡然无存,不过,他们终究还是一种文丐,仰人鼻息,连沿街卖文的勇气都见不到了。

  现在还会这样的人,经常能在街上见到卖文卖字之人,现代文丐的景况要比他们的前辈差得多,所幸他们趁食的机会也多了许多,寺里是不行了,不过做些“干揭”之类的事还是轻车熟路的,更别说抹杀良心搞一些高级的卖文勾当,充当舆论打手,很可以做到五子登科,只是境界上就没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提并论,这也算世风日下的一点具体表现吧。

  作为文化乞丐,煮字聊饥未可厚非,只是如此自暴自弃,永远也脱不了文丐之名,文人的悲哀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

发表评论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