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
惩治熊孩子,戒尺打手心。
近日,“多个学生排队被老师打手心”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临近期末,为惩戒学生上课疯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湖北武汉一班主任在教室对近10名学生用戒尺打手心。
随后,当地教育部门发布情况通报称,已责成对涉事老师进行停课反省处理,并向学生和家长致歉。事件引发社会热议。
就在2020年底,教育部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一直以来模糊的教育惩戒尺度问题得以明确,以纠偏一线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普遍现状。
作为规则颁布后引发热议的“首例”,势必影响到今后一线教师教育惩戒的心态。
“首例”
针对“武汉一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用尺击打学生手心”一事,日前湖北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官方微博@江汉教育 发布了《关于北湖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的情况通报》。
通报称,经核实,北湖小学六年级(8)班班主任夏某,因临近期末考试学生上课疯闹、不遵守课堂纪律等原因,在教室对近10名学生进行了惩戒,用尺击打学生手心。
该区教育局进驻北湖小学进一步调查后,已责成北湖小学对涉事老师进行停课反省处理,并向学生和家长致歉,同时委派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接管该班,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据悉,该区教育局下一步还将在全系统进行通报。
对于涉事教师的处理,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采访中表示,是参照了教育部的“惩戒条例”来进行的。
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
为了避免教师在实际运用惩戒权时有出格行为,防止借惩戒之名行体罚之实,《规则》划出了7个禁区,第一条是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教育部在一般惩戒中,没有明确可以用戒尺打手心这种方式,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熊丙奇认为,关于教师该怎样去实施惩戒,其实还应该有进一步的细则,便于教师去操作,不能只有一个原则性的说法。
细则
教育部出台《规则》的目的,是解决一线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突出问题。
早在2019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时,有媒体曾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68.2%的受访者坦言现在中小学老师不敢严管学生的情况普遍。
自古严师出高徒,为什么现在的老师都温和了呢?主要原因在于,惩戒学生的界限并不清晰,管教的尺度很容易滑向体罚。
因为不同的家长对于惩戒的“感受”不同,老师眼里的惩戒可能是家长眼中的体罚,甚至是变相体罚。没有明晰的惩戒界限,掰扯就容易变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直接导致的现状,就是面对熊孩子,教师首选告知家长。《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流失问题研究》调查发现,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首选告知家长进行处理的比例为51.7%。
教师佛系的态度,主要是怕惹麻烦。《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调查与思考》指出,教师严厉惩戒学生最担心的因素,分别是学生有偏激行为、家长有过激行为、管理部门因素、社会舆论等。
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如今《规则》的出台,如同有了一个清晰的惩戒尺度,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面对熊孩子不用再楚弓遗影。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认为,老师被迫放弃管教之责,是学校教育最大的悲剧。批评、罚站也需要出台明文规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中学校教育的窘迫环境。
熊丙奇认为,颁布《规则》是落实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关键一步,而要让《规则》落地,还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根据《规则》,修订完善本校的教育惩戒细则。
把教育惩戒规定得太细,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熊丙奇指出,在当前这样的办学环境中,不做出明确的细化规定,是很难实施教育惩戒的。
观念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有言道,小树得砍,小孩得管。教不严,师之惰。
如何定义惩戒?《规则》指出,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简而言之,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鲜为人道的是,西方社会讲究人权,对学生的惩戒却是学校的日常规范。陈志文发现,截至目前,美国仍有19个州在法律层面明确支持和允许对学生体罚。
实际上,体罚在不少国家都被允许。美国允许体罚的州,教师可用板子体罚学生。通常犯错误的学生一次被打屁股至少是三下,情节严重的也可以打上十多下。
韩国可对小学生、初中生使用直径1厘米、长度不超过50厘米的木棍;对高中生,木棍直径可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超过60厘米。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部。
当然,手中有戒尺,心中有分寸。惩戒的前提,是对学生做正确的价值引导。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可以相互结合,在惩戒中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帮扶,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陈志文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化本来就是去天性、有效管控自己的过程,一个人是否优秀也在于此,而不是放纵自己的天性与欲望。
倘若熊孩子越来越多,这些人长大了,也必然会是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