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教育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建强一批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范类专业,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1
小学科学教师
为何成“重点培养对象”?
小学科学教育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奠基作用。
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成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单独开设的必修课。
历经4年多的实践,小学科学教育迎来跨越式发展,但这门课程“能不能上好”仍不容乐观。
《半月谈》调查发现,科学课在许多学校不受重视,师资问题较为突出:
■ 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科学教师,由数学老师兼任;
■ 有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与教学科目不匹配;
■ 有的小学科学老师教学能力不足,长期以视频教学取代;
■ 有的科学教师被安排承担课间巡查、午睡巡查等杂务,正常教学工作受到影响……
解决上述问题,亟需加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通知》表示,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小学科学教师后备人才,推动科学教育及相关专业师范毕业生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支撑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建强科学教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
鼓励高水平师范院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设科学教育专业。
持续加强现有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及时总结、交流人才培养经验,推动相关院校扩大科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队伍。
2
加大相关专业科学教师人才培养力度
推动师范院校面向小学科学教师补充需求,扩大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教育技术学等师范类专业以及主修理工科的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鼓励相关工科专业参与小学科学教师培养。
强化小学科学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实训,着力培养理工科专业背景、能胜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
3
优化小学科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院校要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加强小学科学教育及教师人才培养研究,聚焦高质量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目标,优化科学教育等相关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
着眼科技与教育发展趋势,立足科学教育的综合性,强化学科横向联系,鼓励学生辅修其他理工科专业或核心课程模块(微专业),拓宽专业基础。
加强理工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着重提升师范生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实践能力。
4
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
深化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供需对接,发挥一线小学教师、科技辅导员等对师范生培养的指导作用,聚焦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与科学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协同创新。
支持师范院校与理工科大学开放课程、学分互认、互派教师,鼓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下辖单位相关专家到师范院校兼职,加强师范院校间协同,合作培养小学科学教师。
支持师范院校与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植物园及其他科普教育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会科普资源、科技创新第一现场开展教研,优化教师培养,全面提升面向小学教师培养的相关专业师范生创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下一步,各地要将专职小学科学教师配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督导评价。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专题调研省域内小学科学教师配置情况,加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需求测算,结合师范生公费教育、“优师计划”“特岗计划”等,加大小学科学教师定向补充力度,并形成《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工作方案(2022—2025年)》。
部属师范大学要结合各地需求加大科学教育及相关专业师范生培养力度。
2
小学科学课程
这样走向“标准化”!
除教师配备问题外,小学科学课程质量也取决于教材的顶层设计。
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标准化依据。
课程目标方面
科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实现的目标有:
课程内容方面
科学课程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
学生必做探究活动
探究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实验、记录、测量、制作、调查等。
下面78项探究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