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举办 聚焦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2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举办 聚焦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2年12月04日 17:19 新浪教育综合

  12月2日-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合肥市第一中学成功举办“2022年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就“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以下为论坛嘉宾分享干货: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项贤明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与主旨报告中表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中,普通高中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本次会议正是落实推动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具体行动。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强调,普通高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几个方面:第一,在根本方向上,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在教学原则上,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钥匙能打开所有学生的锁。我们的教学应该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性格禀赋。第三,在育人方式上,要注重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更注重教学管理创新。我们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让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成为常态,更加注重知行合一。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陆云泉指出,首先,要创造让敢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我们要继续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的人,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的人,敢想又敢为。第二,要在青少年儿童心中扎下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种子。高中阶段是青年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都要形成统一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识。第三,新时代普通高中的教育迈入了内涵式发展的阶段,国家对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普通高中要面向未来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建成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顾问、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姚炜指出,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从“基本普及”到“普及”,再到二十大报告中最新提出的“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源于教育体制改革不断释放出的创新活力。中国需要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只有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才能进一步引领义务教育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时代强烈的需要,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的要求,尤其是高中教育,要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志向、兴趣及天赋,转化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需要上来,最终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未来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而是要系统化地对教育、科技及人才工作的布局和各项工作统筹考虑,是一种三方面相互关联、协同配合与系统集成的全面改革,这就需要教育系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及自我提高。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汪华余提到,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合肥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民生之首,加大经费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公平发展、均衡发展、提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在人才培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强调,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向各个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我们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充足的知识储备,理工科平均水平完全可以比肩世界发达国家。但极其优秀、特别拔尖的学生又特别的少,这也是中国教育均值高、方差小的独特现象。归根到底是我们的学生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充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打通壁垒、双向发力并且紧密连贯,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合力。高中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黄金时期,需要在课程设计、教育模式、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成长的支持。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思路、方法和认知层面的启发,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些对拔尖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提出,高中教育是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在高中阶段,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所以高中阶段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要培养创新人才,有的时候也讲到要培养技术人才。我认为,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杰出人才是创新人才中最少数的,是经过长期努力工作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为国家和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这种杰出人才不仅仅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经过他们优秀品质和自己的努力奋斗出来的。而创新人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中教育不能仅仅只是着眼于一些有天赋、学习优秀的人才,而是面向全体的,要因材施教、多样化办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名誉校长、人大附中名誉校长刘彭芝作题为《在广大和贯通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旨报告。刘会长精准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教育工作论述中关于 “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三个关键词的内在逻辑。第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用传统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人都能享受适合的教育,人人都能把潜能和才华充分地发挥出来;第二,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第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是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主渠道。同时,她还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出了思考与建议。第一,超常儿童是客观存在的,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早期培养势在必行。第二,国家应尽快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立法进程。第三,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舆论环境,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第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后,刘会长表示,我们倡导的创新是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要使创新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势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作题为《科学教育:从理念到行动》的主旨报告。他提到,实施科学教育之路漫长,要推动建立校内和校外(如政府、家庭、科研场馆等)结合,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全覆盖,具备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10-20年的时间尺度上,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然后再经过15年的时间,他们中的少部分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科技精英,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引领作用。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Kavli理论科学研究所荣誉所长、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王恩哥作题为《物理与人类未来》的主旨报告。王恩哥院士以科学的起源、物理学的建立为开端,介绍了物理学在科技进步中扮演的角色,着重阐释了基础科学在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畅谈了对未来科技发展动态的一些思考。

  合肥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安徽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高中物理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合肥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封安保作题为《全面施教,广育英才——合肥一中教育高质量与人才高品质办学实践》的主旨报告,从“全面施教,广育英才 ”的教育理念出发,首先解释了这一教育理念对120年前李经方先生提出的“扶助清寒,嘉勉英才”的理念继承,随后分别从“全面施教”和“广育英才”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了这一教育理念对“教育的高质量”、“人才的高品质”的关注。封校长表示,高中教育要跨界赋新,不断探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才高品质培养的新空间,具体来说有关键的两点内容,第一,要规避“内卷”,学校要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和困惑,做出自己的抉择,最终找到自己的生活和专业道路:第二,葆有“裕度”,保证学生学业成长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最终获取终身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封校长提出了合肥一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以及人才高品质培养的追求, 即“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与“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期许。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褚宏启作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旨演讲。褚校长从创新能力为什么重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针对特殊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英才教育)三个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刻地阐述。他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格,需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与活动,尊重和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杜绝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与学的方式;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实践和空间,被动学习、被动成长,难以形成自己真正的兴趣;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提出个人看法与见解;培养自信心——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推进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杨振峰做题为《普通高中的时代使命》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对于顶尖高中的使命来说,有三个“双”。具体包括, “双培养”就是培养合格人才与拔尖人才,“双引领”就是引领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双贡献”就是既要育优生,也要出名师。他对于顶尖人才的理解就是人性、血性、韧性和灵性,任何拔尖创新人才都要符合人类的精神,包括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都是要有人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关注的就是人性的培养。第二,血性,就是骨气和志气的表现。我们发现很多的高中学校中优秀学生往往身上缺少了一种血性,一不小心,他们就成了一切都按部就班的乖乖学生。第三,韧性,就是要能够受得了挫折、经得起挑战,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第四,灵性,灵性表现在方方面面,是以智力为支撑,以知识储备为基础,在很多特定的情境下能够灵光一现。在高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每所高中都有自己的使命,每所高中都需要把自己的使命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来思考,才能成就学生更好的发展,真正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国务院参事、国家督学、北京市第八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全国先进工作者、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王俊成作题为《本真致美  培育英才》的主旨报告。他提到,北京八中超常儿童培养重点是通过四项基础培养工程。第一,以丰富的综合实践社会考察与实践为特色的德育工程——立志趣,少儿班和素质班的社会考察与实践活动价值目标指向明确,过程性生成丰富,就是让学生感知家国、涵养志趣、丰富素养、锤炼品格。第二,以独特的自然体育课为特色的健悦身心工程——立乐趣,少儿班学生智商超常,但体质并不超常。所以少儿班的课程设置不能简单重复的上体育课,八中就开创了自然体育课。每周用半天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如爬山、骑行、划船、游泳等。炼身体、炼品德、炼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也充分的实践和达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第三,以统筹整合、增润精致为特色的课程工程——立兴趣,少儿班课程以统筹整合为主并增润精致,注重做减法并乘法。所有的文化课是普通教育的二分之一,减少重复性练习。乘法则表现在学科内知识点的整合、学科间的相互整合、支撑,知识与实践的整合运用。第四,以优质高效、自主探究为特色的教学改革工程——立情趣,少儿班教学的原则是优质高效,一是不同学段相同知识点统一整合,二是按照学科知识递进层次进行螺旋上升式的渐进教学,三是用压缩跨越和留白等方式,注重学科间的统筹协调和链接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国家督学、浙江镇海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导师、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吴国平作题为《关于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以镇海中学为例》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要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必须厘清和践行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价值定位。所谓价值定位,特指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所彰显的整体特征和功能指向,包括基础性、预备性、高品质性,基础性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预备性就是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高品质性就是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要找准历史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普通高中要在时代关切中寻找自己的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普通高中要在国际视野中寻找自己的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普通高中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自己的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普通高中要在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历史方位。第三,要注重实践探索,凝练独特的学校精神,构建源于自己学校的实践体系。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教育学博士邵志豪作题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旨演讲。邵校长从高质量发展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三个层面展开,为我们带来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他强调,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发展导向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发展导向强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领域或兴趣,使其个性充分发展,激发创造力。通过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人”,获得个性深入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奠定走向自由个性的基础。通过个性发展使学生成“才”,最大限度的发掘潜能,实现完全形式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学员、成都七中(成都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成都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易国栋作题为《改变从课程实施的理念和质量开始》的主旨演讲。易校长分别从课程与课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新时期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七中课程理念更新和质量提升的“四强三变”、“双新”背景下的七中新战略四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他表示,公平、优质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的课程实施要指向强责任、强思辨、强主体、强实践,课程观转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成都七中当下的重要任务。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双新”实施,建设学科高地,改变从课程实施的理念和质量开始。

  12月3日下午,由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成尚荣主持了高端对话的环节。

  参与对话的6位嘉宾分别针对以下这三个问题展开了研讨与交流。第一,即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党的二十大后,我们的认识有什么新视角和新提升。第二,普通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怎么准确定位,包括指导思想定位、基础观的调整、主要任务的确定等;第三,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有什么新作为新突破?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代蕊华教授表示,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里就隐含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大学里谈的比较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才开始关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时已晚,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里早发现、早培养。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同时又起到链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高中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有着长期办重点高中的经验,也有着办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的做法,对于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同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以及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各自为政。当然这些问题是有诸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讲,首先,应试教育可能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同质化倾向,千校一面;第三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在新的历史时期,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进一步强化社会适应,进一步强化社会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校长、北京丽泽国际学校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有毅认为,无论从国家战略还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学校的教育都毫无疑问地被赋予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而拔尖创新人才则是站在科技生产力的前沿。具有创新特质的领军人才,他们能够以别人做的不一样和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这样的方式,在特定的领域做出引领性和突破性的贡献。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创新优势集聚的中流砥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这也是世界人才竞争的焦点。普通高中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决定了普通高中必须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教育、科技、人才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是辩证的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应该要回避过去粗放式的方式,而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确实需要开辟新的领域、新的赛道来发展新的动能和新的优势。

  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领航工程名校长、教育部教学研究指导专委会委员、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庆群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了一体化部署,教育的支撑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得到明确。尤其是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句话对教育人是很有号召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关乎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世界科技竞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新时代新课题,应该有一些新作为。从实践层面,铁一中多年来探索中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多位毕业的知名校友成长历程进行了关注,从这些优秀的校友身上发现了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坚毅持久的热情。这些对我们在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就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合肥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封安保表示,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谓高品质的人才,一定是时代需要的人才,符合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就是时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从事高中阶段教育,坚持高中多样化办学,是因为高中阶段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我们都是从事教育的一员,在其中深深感受到要坚定教育自信,也需要增强我们的历史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识变、应变和求变。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也需要孩子有特长的发展。所以,在对某些方面确有专长的学生,我们就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指导,相对灵活的教学方管理方式来进行有侧重的培养。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新课标高中数学(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葛军表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大的话题下,应该是要培养人人具有创新的意识。基础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观,创新意识不是简单出现了一些特别优秀的一些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有把整个民族创新平台要高水平的建立起来的意识。创新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或者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教育行为中就已经体现,只不过当下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系统的进行推进。关于创新意识,第一是不断的增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要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内看外看,如此就是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理性的思考。第三是质疑。每个孩子每一个问题都是问题,不能说有结果的不是问题,没结果的才是问题,那这样的理解又走向了新的误区。第四是引导孩子。就是老师要带领孩子进行探究。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学生必然就会具有了一种学习的活力,由此就已经埋下了创新意识的种子,从而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福州第一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府特约督学、福建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福建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辉森表示,我们从实现基本均衡的有质量发展进入优质均衡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有高度的国家责任感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二者的关系上有三点看法,第一个就是从逻辑上,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缺失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难以称得上高质量的保障。第二,从当前的任务上看,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来指导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基础性公平,更加重视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公平,实现全面、优质、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第三,从实施策略上,要以科学的人才培养办法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因材施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命题,学校应该要通过高水平因材施教,挖掘个体的潜能,为每位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此来促进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尚可主持了高端报告与学术总结环节。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吴为山作题为《为时代造像》的高端报告。吴为山老师从他创作的中华人物塑像系列谈起,阐释了他对于雕塑与文化的理解,并以其立于世界多个国家的重要作品为例,阐述他作品中的中国故事,将他为时代造像的一颗丹心娓娓道来。吴馆长在报告中还提到他在这些年做的三件事情,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作系列中华历史人物塑像和红色题材作品以立时代丰碑;提出写意雕塑理论以建立中国当代雕塑体系;通过国际巡展、立像、演讲等方式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科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创始主任爱德华·莫泽(Edvard Moser)作题为《我的科学之路:从童年到少年,从学生时代到今天》的高端报告。爱德华·莫泽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他在过去数十年中作出的一系列脑机理前沿研究。莫泽教授谈了最初他基于“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身在何方的?我们怎么找到由此至彼的路线?我们是怎么把这些信息储存下来,让我们重返故地的时候能立刻找到路?”这些问题的思考,三十多年后,爱德华·莫泽团队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个关键成分——一种神经细胞,被命名为“网格细胞”(grid cells)。它们组成了一个坐标系,允许生物进行精确定位和寻路。这些“网格细胞”为大脑提供了相当于纬度和经度的“坐标”,它们与位置细胞一起形成了大脑的内在导航系统,让生物准确感知自己的位置。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之一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作题为《分辨率极限探秘之旅》的高端报告。斯特凡•W•赫尔教授介绍了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并展示了超高分辨率视野下精彩纷呈的细胞精细结构与过程。超分辨显微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技术,突破光学衍射极限,把传统成像分辨率提高了10-20倍,成为研究细胞结构的利器。赫尔教授重点介绍了他在获奖后的最新研究工作,特别是新发明的MINFLUX超分辨成像技术,巧妙地利用了照明光斑的强度调制下荧光探针发光强度的变化,对荧光探针进行高精度定位,实现了1纳米的空间分辨能力,该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人员将有可能在生物样本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组成、结构及构象变化等,因此将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格致教育集团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张志敏做学术总结。张会长表示,本次研讨会前瞻引领,是思想共享的“盛宴”;创新实践,是高中标杆的“秀场”,踔厉奋发,是深化改革的“号角”。同时他还谈了三点启示,分别是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保障;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升华境界、创新实践是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注点,张校长认为应该有教育资源的重构、教育空间的再造、教育样态的创生、教育评价的增值以及教育技术的赋能。本次会议聚焦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命题,是长期的。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来说,我们有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相信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最后,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尚可做了会议总结,祝贺合肥一中建校 120 周年华诞的同时,会议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丰饶的基础和实现路径;研讨会以“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邀请了6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24位教育界大咖演讲,通过领导讲话、专家主旨报告、高端报告、高端对话、公开课展示等多样形式,是一场交流分享、探讨争鸣的盛会,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启示、新的借鉴。

中小学校长论坛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