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人民时评: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2024年06月20日 08:03 人民日报

  办学有规律,教师有主业。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教师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

  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明显减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今年一季度,江苏宿迁各类“进校园”事项同比下降85%以上,当地一名小学教师道出非教育教学负担减轻带来的正向变化。在宿迁,过去,一些学校各类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宣传推广活动等多而杂,如今,这些活动的总量、时长被严格限定,教师得以更加专注于教书育人、呵护学生成长。

  为教师减负,就是为教育增效。前不久,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本地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着力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办学有规律,教师有主业。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教师俯下身来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部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被布置摊派给中小学校和教师,干扰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妨碍正常教学秩序。此次专项整治工作,聚焦社会事务进校园这一学校和教师反映突出的问题,其目的正在于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哪些任务确需教师参与,哪些应坚决杜绝?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首先要破解“把关难”。福建厦门市教育局提出,在各类城市创优评先工作中,不得安排教师进行校园外绿化清理、上街执勤、整治环境等与教师职责无关的工作;云南省教育厅印发2024年进中小学校省级事项清单,各部门申报的115项事项被合并减少至8项……目前,各地落实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明确进校园活动准入标准,同时,建立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为教师减负,既要规范入口,也要规范过程。给教师带来无谓负担的,既包括各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的问题,也包括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问题,如滥用应用程序、打卡、接龙、做题、拍照等。不妨考虑将进校园活动与学科教学、班团队会、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机融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活动质量,增强育人实效。

  让减负“看得见、摸得着”,一方面,要立足“减负”看“减负”,注重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另一方面,要跳出“减负”看“减负”,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办学管理机制,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激励教师肯干能干做出成绩。

  “我想安安静静地教书”“最让我专注的就是上课,最让我感到满足的就是学生的进步”……教师们朴素心声的背后,有对教书育人的热情,有对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的期待。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方能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培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学生。

  来源:人民日报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