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开学,AI(人工智能)成了中小学生冲刺完成作业的神器。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雇”来AI助手,在写作文、做题时“耍小聪明”;有些网店做起了“AI代写作业”的生意。对此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惰性思维,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专家建议,不必一刀切地杜绝学生接触人工智能,要引导他们掌握并合理利用这类科技手段,注意避免过度依赖。
流行 讲解详细 AI解题受孩子欢迎
将作业拍照上传到软件,不过几秒钟,答案便清晰呈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已经具备了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翻译、文案写作等多种能力,AI作业助手不仅适用于运算步骤相对规整的理科作业,在一些需要发散思维的文科作业中同样好用。
各大社交平台上,有中小学生扮起了AI学习博主,频频出镜秀技能。有人上小学就参加了ChatGPT冬令营,有人在作文、英语口语、手抄报、绘画等作业中请来AI辅助。
把题目扔给AI,借鉴一下答案,已经是不少中小学生的常规操作。“AI解题软件我们班同学几乎都会用,只要有手机、会拍照,就能拥有一本参考答案大全。”西城区初三学生刘梦梓(化名)说,数学是自己的薄弱学科,AI助手不仅能详细提供每个解题步骤,而且还能像家教一样,补充回答题目背后所考查的知识点。“平时碰到难题和错题,我都习惯用软件搜搜,省去了找老师答疑的时间,非常方便。”
吐槽 平时靠AI 一到考试就“现原形”
对于AI作业助手,家长的态度喜忧参半。“我支持孩子利用AI答疑,提高学习效率,但也担心孩子频繁使用AI搜题,养成惰性思维,久而久之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刘先生直言,AI给出的参考答案非常具体,孩子是参考思路还是直接抄答案,全靠自觉。
裴女士也很担忧,她说孩子平时作业完成得不错,但一到考试却总是发挥“失常”,分数不理想。和其他家长沟通才发现,孩子过于依赖AI帮忙,不爱主动思考,一没了帮手就抓瞎。
大兴区某小学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上交每周随笔,记录学习进度、实践活动及生活动态。班主任谭纯说:“如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没有创新、缺乏情感,或全篇几乎没有基本的语法错误,就可能有AI参与。”她认为,学生可以借助AI寻找参考资料,但如果一味照搬照抄,缺乏主动思考,就起不到练习效果。
调查 参差不齐 “AI代写”不太靠谱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用AI写过作业,体验评价良莠不齐。
上个学期期末,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小杨用AI软件完成了期末幻灯片制作,顺利地通过了汇报考核。“这堂课叫家庭疗法,我和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了期末论文。由于大家复习专业课考试时间紧,就想到了求助AI生成最终的汇报幻灯片。”她说,只需要把论文导入到软件,不到5分钟就能获得一个逻辑架构清晰的幻灯片,还可以调整页面风格、字体样式等内容,“不仅效率提高了,而且汇报过程也很顺利,没有人发现我们请了AI外援。”
小茹今年大四,在师范类大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她曾尝试使用AI软件为毕业论文搜索文字资料及数据,效果差强人意。“AI提供的内容,掺杂着一些权威性不足的链接、怪异网站和偏题的内容,并不靠谱。”她说,自己论文专业性比较强,最终还是没敢放手交给AI来写。
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在网上找“AI代写”。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搜索“AI作业代做”,有代做设计类的,有生成文章类的,还有接单写读后感、改论文的,种类丰富,报价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效果如何?有人评价“文科类还行,理科不太行”;有人感觉不好用,说就是“花钱买教训”。一位大学生吐槽,花了600元“雇” AI,拿到的作业简直就是初中水平。
针对种种AI滥用的现象,各校已经纷纷出招,“疏堵结合”探索AI工具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边界——一边发出“限令”,规范AI在作业中使用的范围、方式和比例;一边布置过程性作业和实践作业,让学生正确使用AI。
建议 积极拥抱 但不能过度依赖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桂笑冬说,因为没有专业的查重软件可以直接有效地鉴别AI代写的程度,目前会减少布置内容类的作业,增加现场作业,从源头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我支持学生了解和学习AI的语言和代码。”桂笑冬说,日常教学过程也会教学生使用AI生成动画、海报等,提高创新力。他表示,不必一刀切地杜绝学生使用AI,要引导他们掌握并合理利用这类科技手段。
桂笑冬提醒,AI软件在内容生成方面没有达到“点石成金”的程度,当使用者并未完全了解并掌握其底层逻辑时,不能完全靠AI来完成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拥抱科技、使用科技,但不要过于依赖科技。” 本报记者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