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文化差异“墙”看广阔蓝天
---上海学生赴香港浸会大学求学记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联系的进一步密切,尤其是2004年香港8所高校开始大规模招收内地学生,越来越多的上海学生到香港求学。记者近日走访了在香港浸会大学学习的一些
上海学生,这其中既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记者试图对他们在香港的学习、生活情况作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反映,为今年欲报考香港高校的上海学生“打前站”探营,并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建议。
求学故事
王燕:硕士“速成”心理压力很大
王燕(化名)大学毕业后,曾在某杂志社工作了3年,之后她明显感觉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加上单位领导、同事大都是从欧美留学归来的,这样的落差令她有出国再深造的想法。
2004年3月,王燕听说香港浸会大学在内地招收学生,抱着尝试的心态,她与学校取得联系,当时距招生截止日期只有15天,她手忙脚乱地做好材料,不久就被学校录取了。
一年前,王燕赴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念文学硕士。她的研究生课程只有一年,这点让她觉得很庆幸。比起内地研究生,她可以少花两年就能获得硕士学位。但另一方面,虽然学习时间少了,学习内容却并不少,一门课压缩了内地多门课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把内地三年功课在那里一年完成。为此,每天她都有“无数做不完的功课”,忙得焦头烂额。
在香港上课与内地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香港的大学教师也会把讲义放在网络上,学生只要自己下载打印就可以了,上课不用记笔记,可以专心听老师上课。王燕说,传理学硕士课程一学期只有八门课,除去毕业设计,实际只有七门课,可老师对每门课都讲得很深入,了解越多,就发现不明白的地方越多,反而让她感觉学无止境。她认为,国内很多高校学生每学期都要上很多门课,不少都是浅尝辄止。此外,浸会大学对过程控制很严格,把每个学生的成绩分成多块,例如上课占去多少分值,考试又占去多少分,然后还有论文等,学生对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否则就很难获得高分。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