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经济压力。王燕坦言,一年学费要8.4万港元,加上生活开销,一年至少要花费15到16万港元,所以她尤其需要拼命学习。
花晖:能学到最好最实用的技巧
2003年,还是本科生的花晖就已经作为交流生来到浸会大学,毕业后刚好有机会申请读自费研究生,所以顺理成章继续在港深造。赴港前,花晖在上海交大念广播电视新闻系,现在研究生念的是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制作。花晖说:“这里能学到最好、最实用的技巧。”
香港的电影产业很发达,学校能聘请到很多国际知名导演、演员来授课,这种近距离接触,花晖表示以前很难想象。
电影电视专业学生最重视实践,理论反而学得比较少。花晖的硕士课程并不需要做太多的研究,最忙碌的还是拍片。据花晖透露,在香港拍片,学校可以免费提供设备,其他剧本、演员、资金都要自己去物色,这个开销不小,也很能考验个人能力。花晖和他的同学往往自己写剧本或是找剧本,演员尽量找香港演艺学院等表演院校那些还没有成名的演员,他们既不要出场费,同时又可以借此机会在电影里出镜。
花晖说,他还有一定的机会去打工,拍片子。前几天,他还刚刚帮忙拍摄公交车上播放的公益片,他分到一万港元。还有人常常询问他是否愿意出售自己的作品,用在网络上收费点播,不过由于版权问题,他最后还是没同意。他表示,打工机会其实不算少,真要有活就接,一年下来就能赚回学费、生活费,但是他始终觉得去香港主要还是为了学习,所以兼职干得并不多。
甘穗琳:赴浸会大学“一夜长大”
从2004年起,香港8所大学开始大规模招生内地本科生,他们基本都是刚刚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了香港,有很多人来自上海,甘穗琳就是其中一个。与在上海高校读书的同龄小姑娘一样,甘穗琳也还颇有点稚气未脱的感觉,但看起来很柔弱的她让人感觉很独立。其实她也是来了香港以后“一夜长大”的。
甘穗琳原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在内地考一个不错的高校并不成问题,可是母亲希望她能有更好的发展,可觉得到欧洲、美国地理太遥远,有些舍不得,而香港毕竟属于同一大中华文化圈,当时考虑可能适应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且空间、心理距离总是近一些,所以最后她就去了浸会大学。
可是真的去了以后,才觉得香港与内地的差异远不如她所想象的。与内地高校不同,香港的大学没有班主任,没有辅导员,所有的入学手续,缴纳各种费用,采购各种生活用品都需要自己完成。尤其初到香港时,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诸事不顺,甘穗琳觉得很迷惘、很失落,当时就只能给家里打电话,可是为了不让父母太担心,只能拣好的事情讲。也正是这种事事都要自己努力,完全不同于内地的环境磨砺了她,如今甘穗琳身上已全然没有了上海小姑娘的娇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