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留学生都有一个痛并快乐着的动人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5 11: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2003年8月18日,对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一天,我告别了家人与好友,背着重重的行囊,登上了飞往加拿大的飞机,从此踏上了我的留学征程。 初到蒙特利尔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漫长飞行,飞机降落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稍做停留,我换乘飞往
可初来的兴奋很快就被生活的不适应、学习的压力所取代。蒙特利尔属于法语区,我这个“法盲”全然不知路边店铺的标识。连个英语招牌都没有,我分不清哪里是超市,哪里是车站,总之是分不清东西南北,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但热情好客的蒙特利尔人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顾虑,他们操着并不太流利的英语给我指路,耐心地给我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美食文化。我很快结交了一些老外朋友。我们交换各自国度传统的工艺品,有空时会坐在一起,聊聊各自家乡的逸闻趣事。我欣赏他们的开朗活泼,他们则深深地折服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教给他们中国书法,他们则教我学法语。蒙特利尔对我不再陌生,我渐渐地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再闯学习难关 生活中的困难还是比较容易解决,可是学习这个难题着实让我费了一番功夫!因为这里的大学从来没有教学大纲的限制,教授们讲课也都是按照自己拟订的教学重点进行,课程内容多半涉及教授们在各自领域的专长,加之用法语教学,每次课后我都如坠云里雾里一般。一位不太和气的教授见状,断言:照此下去,你考试肯定不会及格。我倔强的性格使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了这位教授:我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但绝不会比其他同学差。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图书馆,一有空便泡在专业网站上,搜寻各位教授最近发表在专业期刊的文章,细细研究。我很感谢我的同窗学友,一位来自法国的女孩。她每次都会将课程内容用英语给我作简要说明。我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在她那里找到答案。 我很有信心地参加了第一次期中考试,毫不犹豫地挥笔答卷,我想象着肯定能得高分。没想到几周之后成绩揭晓,一瓢凉水从头顶浇到脚跟,刚刚过关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下。我简直难以相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人和蔼的导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耐心地给我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原来国外的考试并不设置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可以得高分。所以,教授们特别注重营造课堂上的讨论气氛,甚至希望同学们对他们的观点给予反驳。而我因为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机械地按照课本回答问题,考试成绩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之后,我调整学习方法,课堂上无法参与讨论的课题,我就在课后和学友们探讨。这比在国内上研究生时讨论问题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各位学友来自不同的国度,贝宁的、法国的、加拿大的……大家操着不算流利的英语,争论异常激烈,时不时还会冒出些“方言”来。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受益匪浅。讨论与阅读相结合,我对问题的领悟逐渐深入。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我完全换了一套答题思路。成功了!我拿到了第一个优秀。从此,我的信心倍增。一年下来,所有的课程都顺利过关,几乎门门都是优! 异域思乡情浓 思乡是每个留学生最难过的一关,我也不例外。刚来蒙特利尔那阵儿,在学校忙碌了一天之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北京的家人打电话。即便电话卡已经堆积成了“小山”,思乡之情仍丝毫不减。对家人的思念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我,忙起来的时候可能还好一点儿,只要一闲下来,我便想家。平时如此,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如此。 去年在蒙特利尔大学学生学者迎春联谊会上,我终于见到了熟悉的国旗。兴奋,激动!久违了,五星红旗!久违了,我的祖国!看着喜气洋洋的春节晚会,吃着丰盛的美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这一切是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为我们精心安排的。他们惦记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留学生们,怕我们身在异乡会感到孤单。他们在各种年节将大家组织到一起,叙叙家常,并且安排一顿可口的家乡饭。“使馆就是你们的家,我们永远是欢迎你们的家人。”这是他们时常告诉我们的话语。这些话使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带给我们的温暖,原来我们并不是孤雁单飞。我们时刻都有祖国做依托。我的家离我并不遥远! 在中国驻加大使馆,临时代办给所有留学生的新年致辞是:“你们走得再远,也是家里的孩子。家人永远惦记着你们。”是呀!离家已经1年半了,我只要一闲下来就想飞回到父母、家人的身边。环视四周,大家和我一样,玩得开心极了,其实我们也是回到家了呀!不过,这里比大洋彼岸的家庭成员要多得多! 回想来加拿大的这一年半,辛苦是当然的,但应该说我是幸运的。我收获到了许多知识,许多友谊,许多帮助,许多,许多…… 望着脚下正在逐渐消融的积雪和枝头欢唱的鸟儿们,我的脚步越加轻盈。春天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