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更方便 专科生可申请加拿大本科院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7:36 新京报 | |||||||||
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签署《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的合作协议》 日前,教育部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签署了《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的合作协议》,这是我国在中、北美洲国家中签署的第一份互认学历、学位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对于我国与北美洲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互认学历、学位的进程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
虽然签署了互认学历学位协议,但因留加门槛过高,加拿大学校还是很难成为中国学生追捧的对象。 影响 国内自考、成考学历将被认可 加拿大一直是我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国家之一。中智出国咨询中心加拿大部资深顾问WendySun表示,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签署为学生留学加拿大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协议签署后,留学生在魁北克省学习所取得的学历回国后将得到认可,学分换算将逐渐形成统一标准。而且,以前在原则上并不认可的自考、成考学历,在通过加拿大相关机构的评估之后将逐渐得到认可。 另外,协议的签署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如学生在国内读完三年专科后留学,加拿大的一些学校可以承认其两年学分,这可以节省学生在国外学习的时间,大幅降低留学成本。 中国与加拿大签署的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极有可能是中美之间互认学历、学位的“信号灯”,也许美国将成为下一个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签署对象。 据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资深顾问王敬说,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几乎与美国完全相同,而美国的签证政策也正在逐渐放宽,并且官方也表示出对中国学生的欢迎态度。此外,向来看重GRE和托福成绩的美国如今也开始承认雅思成绩,目前美国有300多所大学均承认雅思成绩。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难度将大大降低,在美国为招收中国学生做出了一系列留学政策的改变之后,中美签署互认学历、学位证书将是早晚的事情。 预测 美国将是下一个协议签署对象 中国与加拿大签署的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极有可能是中美之间互认学历、学位的“信号灯”,也许美国将成为下一个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的签署对象。 据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资深顾问王敬说,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几乎与美国完全相同,而美国的签证政策也正在逐渐放宽,并且官方也表示出对中国学生的欢迎态度。此外,向来看重GRE和托福成绩的美国如今也开始承认雅思成绩,目前美国有300多所大学均承认雅思成绩。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难度将大大降低,在美国为招收中国学生做出了一系列留学政策的改变之后,中美签署互认学历、学位证书将是早晚的事情。 支招 赴加高中生可有两种选择 ●WendySun 中智出国咨询中心加拿大部资深顾问 以往高中生要进入加拿大大学学习,往往有两种途径,一是先进入college,也就是社区学院学习,此后再申请本科;二是就读加拿大的十二年级,即相当于高中预科。这两种途径对于学生来说都会有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生申请本科学习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高二申请入读加拿大十二年级,另外则是在参加国内高考后申请赴加留学,提供高中毕业证书、历年成绩和高考成绩,而且最好能有国内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而本科毕业生在申请研究生阶段学习时则应注意除了必备的学位、学历证明外,还要有相关的语言成绩,每一级加拿大学校中排名在前六位的大学对于语言成绩都有较高的要求,托福最好在580分以上,雅思成绩则要求达到7分。 趋势 留学移民更方便 ●王仲达 原中国驻加拿大、法国教育参赞 加拿大魁北克省与中国签署互认学历、学位协议,将为加拿大其他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省与中国签署该协议。对于留学加拿大而言,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中国学生不会再因为学历、学位问题遭遇高留学门槛。 另外,加拿大的移民政策也是吸引留学生的一大优势。加拿大从去年开始逐渐放宽签证政策,目前中国学生的签证通过率已经达到60%,而在有移民传统的加拿大,为了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该国将留学生作为移民的一个主要来源。 -名校评估 申请加学校并非易事 ●王敬嘉华世达国际教育交流有限公司顾问 申请加拿大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由于此前火爆一时的赴加读预科的高中生现在逐渐开始申请学校了,无形中给国内学生申请加拿大学校增加了难度。 多伦多大学 加拿大最古老及最大的大学之一。 学费:1万至1.6万加元/年 成功指数:★★☆☆☆ 皇后大学 拥有加拿大一流的商学院和医学院。 学费:1万至1.6万加元/年 成功指数:★★☆☆☆ 阿尔伯塔大学 地球科技与地球环境工程、鱼类研究等学科最为著名。 学费:10440加元/年 成功指数:★★★☆☆ 麦克马斯特大学: 麦大商学院常年居于世界百强MBA院校之列。 学费:13500加元/年 成功指数:★★★☆☆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姚瑶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贵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