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近些年,选择来牛津就读的中国学生数量也有显著增加,从1996-1997学年的89人,到如今2007-2008学年已有的745人(其中研究生占60%,本科生占40%)。目前中国是牛津大学第二大海外生源地,仅次于美国。仅在过去一年中,来自中国的本科入学申请数量就增长了18%。如果没有牛津大学的中国奖学金基金会、牛津大学裘槎奖学金(Oxford Croucher)和王宽诚奖学金等助学基金的存在,将有很多人无法承受牛津大学高昂的学费。
牛津大学与中国有多项合作研究项目,涵盖历史、艺术、建筑、语言和科学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牛津大学在医疗领域与中国有着范围最广的合作。20多年来,牛津大学临床试验研究中心(CTSU)与中国的各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密切而广泛的联系,针对心脏病、心绞痛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进行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研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CTSU)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嘉道理慈善项目(Kadoorie Project)中展开合作,该项目在遍及中国的各地控制中心对50万病人提供检查并进行长期的监控,以期确定相关病因。牛津大学还通过李嘉诚全球卫生计划在中国建立了卓越的研究网络,该计划致力于:资助一项由牛津专家授课、在中国广东汕头大学举办的全球卫生培训计划;建立亚洲科研机构与牛津大学之间的合作研究平台;为牛津大学全球公共卫生专业(理学硕士Msc)学生提供奖学金,使他们得以获得出色的能力和知识与疾病斗争。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教学实行导师制。导师制是牛津和剑桥的特色,该体制让本科生得以通过一到两个人的小班形式,拥有同世界顶级学者至少每周一次的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11月1日晚,牛津大学中国校友将相聚在北京的国际俱乐部校友会上,在彭定康校长的亲自主持下,重温曾在牛津大学度过的美好时光和学业成果,同时加深牛津与中国的合作。
彭定康校长表示:“今天,我和我来自牛津大学的同事们—他们当中不乏中国艺术与历史方面的专家—来到北京与校友们欢聚一堂,畅谈牛津与中国,展望未来崭新的合作。牛津大学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604年,当时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了第一本汉语书籍。进入21世纪,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