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1986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社主要负责人走进办公室,一眼看到早就摆在桌上的本报。这就是那篇“留学生的稿子”?怎么这么大一篇东西!
前一天的编前会上,他曾问起第二天版面的主要安排。值班副总编辑等人有意使他规避“风险”,准备独揽“责任”,于是轻描淡写地说:“有一篇留学生的稿件。”
留学生稿件,相当于回答是“爱国主义”稿件。
此刻,这位负责人掂着手里的报纸,找来相关人员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就在这时,电话铃响了。他拿起电话。
电话是共青团中央书记处负责宣传的书记打来的:“你们今天发表了一篇很好的稿件!标题好,内容好,主题好,写得好……”总之是一连串的“好”。
这位主要负责人小心翼翼地问:“哦,稿子好啊?”
当报社同事上班的时候,北京的反应已经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发现,报社门口有读者贴了一幅标语:“中国青年报万岁!”
这篇被读者喊出“万岁”的稿件,就是发表在当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上的“观念性报道”《第五代》。为了突出强化报道的重要性,夜班编辑特意采用了毛笔书写的大字标题,版面还采用了当时十分少见的“留白”,文章占了大半个一版,又转到二版半个版。
时隔22年,作者张建伟重新谈起这篇报道时仍然坚信,《第五代》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主要是在那些年,由于对留学生政策的紧缩和观念的束缚,许多留学生及其家属都觉得似乎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儿,灰溜溜的。那些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写在政策条文里,它是在实际的运行中被留学生及其家属们“感到”的。而在这时,只有《中国青年报》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说出了他们被压抑多年的心声。
在这之前,国内某权威新闻单位曾预测:我国留学生学成后将有80%滞留不归。
某著名华裔学者提出警告:中国在美留学生,倘能回来10%,不必大惊小怪;倘能回来20%,可以举杯庆贺了!
一些留学生派出单位发现派出者拖期一年未归,惊呼“花了钱、赔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