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亲讲述儿女留学故事:有些感动从未有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3日 17:38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留学美国仅半年,一对龙凤胎儿女就像换了人似的,孩子们的成长让在成都忙生意的刘成先生感到欣慰,“有些话他们从前从未跟我说过,有些感动我从未感受过。”刘先生的儿女1992年出生,两人性格迥异,姐姐刘敏(化名)沉着冷静,弟弟刘鹏(化名)朝气蓬勃。“两个人的成绩都没下过全班前10名。”去年9月,姐弟俩双双赴美国波士顿读高中。才半年左右时间,姐弟俩身上就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儿子的变化

  乐意与人沟通自信自理能力增强

  在父亲看来,虽然姐弟俩都很招人喜爱,但相比女儿,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稍多一些。刘成说:“过去我与他妈妈问他问题时,儿子从来都是简短作答,同时问几个问题时,基本只挑最后一个回答。”现在的刘鹏变化很大。“他很乐意跟我们沟通,有时批评他,他不当面争执,过后再解释,给大家一个缓和期,看得出来,儿子的确是长大了。”刘先生每次打电话到美国寄宿家庭了解情况,监护人都忍不住要表扬一下这个懂事的男孩。

  同时,儿子比以前更有自信心了。这学期期末,从美国归来看望父母的刘鹏显得自信而有风采,“有一天我们全家19人聚在一起。他用英文演讲了一段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YES,WE CAN!”其自信不输奥巴马,获得了全家一致的掌声!

  刘成说,刘鹏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自律自理能力增强了。有一次,住波士顿的刘鹏和同学约好去纽约玩。两个孩子畅游华尔街,参观自由女神像等地,花了200美金。事后,刘先生跟在美国工作的老友在电话中说起这事,老友非常惊讶:“耍了那么多地方只花了200美金?”这让刘先生非常高兴,一直以来他心中的好孩子就应该这样,有创新思维,自律自理能力强。“我感到很欣慰,美国的教育理念确实改变了这个孩子。”

  女儿的变化

  更加通情达理富有爱心宽以待人

  在美国念书一个月,刘敏的成绩便追上了其他同学。“除了一门功课是B,其他全是A。”刘敏就读的芳邦中学每个月都会从美国寄一份当月评估给中国的家长,对刘敏的评价很高:道德完美得不可思议。对此,刘先生很是自豪。他说,在美国寄宿的家庭中,有一个跟刘敏同龄的女孩儿,还有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平日里比较孤僻,少与人交流有时候还会发点脾气,刘敏通过和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维护网络等实际行动赢得了老人喜爱,老人也开朗了许多。

  最值得一提的是女儿变得更宽容。有一次,刘成让刘敏去弟弟的寄宿家庭留宿一晚,帮自己探探风。刘敏去了过后跟爸爸汇报:“弟弟很听话。”刘成有些诧异,真的吗?没想到刘敏给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回答:“爸爸,真正爱一个人是要去接受他,而不是试着去改变,您觉得呢?”女儿陪伴了自己18年,从未说过这么富有哲理的话,父亲为之动容,于是,在给孩子们的第一封书信中写道:“我赞同,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而不应企图去改变他,我也为‘YES,WECAN!’的自信所感染。我们一家人,就像几棵缠绕在一起的树,也许有一天一棵老树倒下了,但我们的根,还在一起。”

  父亲的感悟

  选择美国高中让孩子全面发展

  在国内,两个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为什么还要选择到美国读书?刘成说,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机制和思想惯性作用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多于平等交流,长期下去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刘先生看来,中国和美国教育各有优缺点,在小学、初中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但大量的时间被用于机械记忆,而美国的高中以上教育更能发挥创造性。为了说明两种教育体制的差异,刘成以计算机C语言为例,中国学生重理论,多是规定动作,而美国等国家的学生则不一定记得住概念,但动手创新能力很强,做测试时往往只给一个项目,让学生自主去完成。

  因此,送两个孩子出国留学是根据不同教育时间段的考虑,更多的是想让孩子能在不同的环境中独立成长,发展得更全面。但留学必须首先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刘成认为高中留学是最合适的时间:“其一,高中是一个黄金分割点,去得早了,和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无异,没有中国魂;去得晚了,无法融入西方社会。其二,如果直接去美国念大学,可能英语不过硬,听起课来会吃力。其三,百所世界名校中,美国所占最多,我希望孩子们学有所成。”孩子去了美国之后,刘先生更是觉得当初自己的决定很正确。

  专家看样本

  好的环境让孩子绽放闪光点

  好的教育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刘先生来说,两个孩子本来都是那种传统中国长辈眼中的乖孩子,学习好,不捣乱。但是,是否仅仅这样就可以了呢?孩子目前所处的环境完全顺应了孩子的天性吗?从这两个孩子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此,中国的中学生因为巨大的高考压力,除了学习,很难再腾出精力来做别的,儿子跟刘先生交流少是一个恶性循环使然——平时各忙各的,缺少交流,需要交流的时候自然无话可说。孩子去了美国以后,虽然在地理上父母和孩子离得远了,可是心却贴得更近了。这是因为美国的高中课程压力比中国高中小得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身边的人,所以姐姐可以照顾老人可以思考什么是爱,弟弟可以四处游历愿意与人交流,这些都是顺应孩子天性的事情,本来就是好孩子,有了更好的环境,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自然就绽放出来了。

  记者看样本

  教育孩子也要打破思维定势

  跟刘先生交流很轻松,因为他非常健谈,他一直坚持引导孩子自己拿主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平和、理性、宽容的成长环境。但感觉得出来,他有一套自我生活哲学,别人很难改变他的想法。也许是意识到这不太利于孩子的成长,他决定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到美国换换教育环境,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此路不通彼路通,在教育孩子上也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作逆向思考。在此意义上说,刘先生送孩子出国留学选择是理性的,具有示范意义。(记者:张佳雨 张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