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留日学生:上帝只会给你过得去的坎(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15:52   中国新闻网
记者采访臧子芸
记者采访臧子芸

  《日本新华侨报》近日刊发了一系列对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采访,在采访中留日学子们讲述了自己在留学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即将就读东京外国语大学的臧子芸在采访中表示在国外积极主动与人沟通就会发现留学生活不像想象的那样艰苦,“上帝只会给你过得去的坎”。

  文章摘录如下:

  人物介绍:臧子芸。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日语系。2008年10月来日本就读于东京TCC日本语学校。2009年4月成为东京学艺大学研究生,2010年1月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合格。

  记者:您好,首先,请您做一个自我介绍。

  臧子芸:好的,我叫臧子芸,来自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日语系。现在即将进入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专业是日本语教育。

  记者:能说说为什么来日本留学的呢?

  臧子芸: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是教外国人中文,觉得学了日语不去留学有点可惜,也希望生活有个转变吧。而且我觉得女孩子在结婚成家之后就没有时间了,所以想在这之前出过走走看看。

  记者: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那您有了出国的想法,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呢?

  臧子芸:因为我是日语系毕业,一开始也没想到去找中介,所以我就在网上搜索各种语言学校的信息。后来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推荐了TCC日本语学校,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没想到这个电话号码就是TCC校长藤城女士的电话号码,而且正好藤城校长就在上海,于是我们就约在上海的一家酒店里见面。结果一聊就聊了两三个小时,藤城校长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我就决定去TCC日本语学校了。然后就是大家都有的程序,办材料等着签证,一切都比较顺利。

  记者:您在TCC日本语学校里学了多长时间?

  臧子芸:半年。

  记者:也就是说您2008年10月份入学,2009年的4月份就上研究生了?这半年时间您为了申请研究生做了哪些工作?

  臧子芸:很多日语系的同学都是在学校的时候就联系研究生了,不过我当时不知道自己读什么专业比较好,比较迷茫,所以当时到了日本以后我才开始联系研究生的。

  一开始也“海投”了很多教授,比如横浜国立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神户大学等等。但是只有神户大学的老师给我回信。我后来总结了一下原因:我写的信毫无特色可言。所以在给神户大学老师写信的时候,我稍作修改,总算得到了神户大学一个老师的“内诺”。不过我还是想呆在东京,所以我也去报了东京学艺大学的研究生考试,因为这所学校是不需要联系导师的。

  学艺大学的报名很早,11月份就开始了。也就等于我刚到日本过了一个月就要报名,再过一个星期就要参加考试。所以当时很匆忙,连题目都是临时定的,藤城校长帮我定了“日本语教育”的科目,然后就去参加学艺大学的研究生考试了。结果下来很快,3个月就下来了。

  记者:那么说,您学习“日本语教育”专业,是藤城校长推荐的了?

  臧子芸:也不完全是,主要是当时校长给了我很多资料,我在题目里选的。藤城校长对我帮助很大,我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也给很多教授发了信,都是藤城校长帮我修改的。除了这些,去学艺大学考试之前还帮我做了一次模拟面试,还告诉我该穿什么类的衣服去面试等等,也多亏了校长告诉我,要不然我估计我会穿着牛仔裤去面试的。

  报名了之后就是笔试面试了。学艺大学的报名材料上说是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但当天我去参加考试的时候,老师却说直接面试了。于是有人就问,不是有笔试么?老师说,哦,你们想笔试啊。就当场在黑板上写了个题目,然后叫我们一边写,一边出去面试。

  记者:呵呵,确实比较有意思,那面试都是什么内容呢?

  臧子芸:面试一共只有5分钟,面试官是加藤老师和斋藤老师,也就是两个问题:1,你为啥要学日本语教育?2,想研究日本语教育的什么方面?问题不是很深入,但明确学习的目的是很重要的。感觉加藤老师很慈眉善目,斋藤老师就很恐怖了,不停地追问,以至于我一度以为这个学校没希望了,不过2009年1月份我收到了东京学艺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记者:您作为东京学艺大学的研究生,主要是做什么呢?和院生一样上课么?

  臧子芸:我的导师就是那天慈眉善目的加藤老师。跟着这位老师真是相当自由,上半年根本没他学部的课,据说那半年他经常绕着地球到处飞。除了某些事必须找加藤老师签字以外,我几乎和他就不见面。再加上我是学部研究生,加藤老师也不让我们上院生的课,所以我只能选修学部的课。感觉上了研究生很自由,想去听课就听,不想听也没事,也没有语言学校出勤率的问题。不过,要看的书很多,很多书借不到就只能去买,这些钱是不能心疼的。

  记者:那作为东京学艺大学的研究生,为什么最终去考了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大学院生呢?

  臧子芸:本来我是打算考东京学艺大学,然后再找一所做保险。当时比较看好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大学。我给早稻田大学的“日本语教育学”老师写信,但是没有回信。而东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当天就给我回复了,这让我受宠若惊,就没有继续给一桥大学的老师写信。其实,我个人心里对一桥大学有一种恐惧感,据说面试很恐怖,长达30分钟。而且一桥大学的主页上说,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教授只带一个到两个院生,所以感觉竞争很激烈,怕自己没有这个实力。

  东京外国语大学的这位老师很热情,当天就回信说如果我想见面,可以马上安排时间。于是在7月的某一天,我就来到了东外大。像这种考试之前的单独会面,其实就是闲聊家常,比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啦;如果两个学校都合格了,你去哪里啦;会不会继续读博士啦之类的。和研究生的面试感觉一样,什么都不用细说,但是目标必须明确。那天谈完之后,老师还亲自带着我去入试科复印往年考题,让我非常感动。

  但接下来就是让我很头痛的两件事情了。第一件事情,就是东京学艺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大学的考试日期撞车,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所以逼得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东京学艺大学,备考东京外国语大学。我还给东外大的老师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死活都要进东外大的决心。

  第二件事情,就是东外大的学习计划书,需要4000-6000字。因为从来没写过这么长的计划书,根本不知道怎么写。一开始凑了几千个字,过去被老师打回来了,叫我重新写,还给我的计划书上打了很多批注。比如:起一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参考文献的格式不对;这句话意思不明白之类的。几经修改之后,研究计划书最终完成的时候和第一次写好的计划书根本是天差地别。而且第一次是怎么写都写不出,最后成型的时候,字数已经超6000,还要想办法删掉一些。

  记者:这么说你对写研究计划书很有经验了?

  臧子芸:很有经验不敢说,算是有点心得吧。

  记者: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么?

  臧子芸:我觉得研究计划书主要有几个方面。

  1、研究计划书的结构,一般是:研究理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对未来的展望。

  2、研究理由结合一下实际情况,简单说明一下即可。

  3、研究内容是重点:列举先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有自己的假说,要提出并举例。

  4、研究方法,必须写清楚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5、未来的展望,这个随意。我觉得没必要为了讨好老师刻意说自己想读博士,我就说我要回国。

  记者:我想问问您在日本打工的情况,您到日本大概多久开始打工的?

  臧子芸:我打工很快,我到日本三个星期就拿到了入管局的“资格外许可”,拿到以后打电话找工作,一个星期就找到了一份便利店的工作。不过我打工不多,一个月也就10万不到,我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所以打工并不多。

  记者:您觉得到日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臧子芸:最大感受就是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在出国之前,我也担心自己在家里没做过事情,离开了父母能不能一个人在日本生活,也担心自己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院。但是当踏上日本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些担心抛到了脑后,只考虑自己如何解决自己的困难。也许是自己运气好,我到现在一切也都比较顺利。所以我现在经常告诉自己,上帝只会给你过得去的坎。

  另外,有很多朋友到了日本以后,说日本人对外国人不是很友好,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交流的问题。因为语言的问题,两个人没有办法顺利沟通,那就会产生误解。我刚刚打工的时候,店里的一些日本人对我很冷漠,但是熟悉了之后也觉得对方是很开朗的人。我想就像我们刚来日本因为不了解日本社会,会觉得在日本的生活很艰难,听了一些负面消息,我们会以为留学生过的都是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一样,因为我们不了解日本。那日本人会不会也因为不了解外国人而抱着同样的心态呢?所以我觉得学会主动去和日本人沟通,是决定了你在日本留学能否一番风顺的前提条件,这也算是我在日本最大的收获吧。

  记者:现在很多国内日语系的学生会有很多担心,觉得自己到了日本没有专业考大学院会比较困难,您觉得会么?

  臧子芸:我觉得只要积极准备,对于日语系的学生来说,专业不是问题。

  记者: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您马上就要进入东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了,在即将开始的新的生活里,您有什么样的抱负呢?

  臧子芸:我想在两年里顺利拿到东京外国语“日本语教育”专业的硕士文凭,然后在日本工作个一两年。作为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漂泊也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要回国发展的。

  记者:谢谢您今天接受采访。(葛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