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独家:探秘海外名校“自主招生”真相(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1日 18:04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日前,国内各高校进入了自主招生季,“北约”、“华约”还有理工联盟出现了各自为营掐架招生的局面。那么,国外名校在招揽生源上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吗?他们在招生时一般采用什么形式?新浪教育频道邀请到了启德教育集团市场总监张杨和启德教育集团培训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朝予共同解答。

视频:探秘海外名校“自主招生”真相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主持人孟楠: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浪教育频道的访谈。今天很荣幸的为大家邀请到了两位来宾,分别是坐在我旁边的大家非常熟悉的,启德教育集团市场总监张杨,哈佛王子。

  张杨: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孟楠:这位是启德教育集团培训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朝予,欢迎您。

  今天来聊聊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自主招生。继上周末“卓越联盟”自主招生考试结束之后,北约、华约、卓约三个联盟的考试已经告一段落了,关于自主招生的三大联盟各自为营,提前招生,争夺生源的现象引起社会上热烈的评论。那么,“抢生源”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吗?二位怎么看待国内自主招生的情况,这三大联盟的考试?

访谈现场访谈现场
“哈佛王子”张杨启德教育集团市场总监张杨
启德教育集团培训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朝予启德教育集团培训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朝予

  郑朝予:我觉得中国在高考主流人才选拔上面有一个新的通道的产生,本身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我所理解的,中国以前的一考定终生了,就一次机会。一年6次、7次学生有高多的机会展示出来。我们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学校有产生分层,现在提北约、华会卓约,每一个不同的联盟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中国教育多元化的趋势,我从家长、学员、高校的层面来说我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孟楠:这比之前的“一考定终生”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郑朝予:对。

  主持人孟楠:问问哈佛王子,你也穿越了很多国家,跟很多国家高校的招生代表见面,您觉得海外的高校在争夺优秀生源的时候会这样做吗?

  张杨:我去过美国、澳洲等等国家,美国也有这样的联盟,美国的常春藤,澳洲有八大名校联盟,包括韩国也有,这种联盟产生有积极的意义,能提供新的选拔标准和通道,我唯一担心的是在这样一个,这一步走出去之后,是否有机制保证公平和透明,如果不能保证的话,让一些原本能进名校的孩子,反而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像美国常春藤联盟,在招生上是严格独立的,只不过标准有共同之处,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个孩子被一所常春藤学校录取,会被所有的常春藤学校录取。但是它是有一套非常严格和透明的招生的标准在里面,这个标准就包括七大核心人员,SAT、托福、社会经历等等有多少,有7个标准。这样会导致即使这个评判是由每个学校自己做的,依然有推广的普遍性。我很担心中国新的尝试,在整个体制没有健全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漏洞。

  主持人孟楠:你刚才提到的常春藤联盟,其实人家最开始是体育联盟,现在在招生标准上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在组织结构上面是非常松散的。

  张杨:是比较松散的。据我所知,他们有一些体育赛事,有学生组织会经常在一起交流。大家在招生上非常的独立。我去年采访斯坦福大学的招生办主任,第一个学校是耶鲁,之后是普林斯顿,再一个是斯坦福,他们虽然标准不同,但是非常愿意采纳另一学校的官员来进来。

  主持人孟楠:我理解美国常春藤联盟更像是一个精英俱乐部,在设定标准的时候,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但是跟我们国内的三大联盟是有很大差异的。

  张杨:是。

  主持人孟楠:朝予,我知道你负责启德培训事业部的工作,平时接触很多学生,那么中国的学生在两种不同考试制度当中,如何适应和调整自己是最科学的呢?毕竟招生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

  郑朝予:跟学生们聊,现在自主招生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09年以前,国家的政策是不高于5%,在整体招生比例当中。虽然说这个口最后放开,今年也就是20万人参加了考试,相对于1千万的高考生来讲比例是很小的。这个考试往综合化方面走,现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参加这个考试,因为所占的比例现在看起来太小了,高考还是主流。而且在提到自主招生的时候,敞开这个话题来讲。是人才多样化的趋势,原来只有高考一项。

  主持人孟楠:没错,只能考一次,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郑朝予:本来在自主考试之前,还有一个名校、中学校长推荐制,这些现象都使得我们人才的通路更加的多元化。本质和初衷都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从古到今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察举,一种是科举。察举更多是综合素质的考察,高考我们也讲到更多偏向于人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的考察,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仅通过这种考试,会使得人才选拔过于单一。我们发现教育部的官员意识到,要增加人才选拔的通路,让各种各样具备各优势的人都能展现出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会有名校校长推荐制,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

  所有的测试在大教育这个概念里面是最后的一个环节,完整的大教育概念是由目标、形式、内容和最后的测评体系。作为中国的学生也好、家长往往是结果导向论,往往只关注测试结果,测试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要看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人。本来这个国家的政策是好的,是希望增加人才的多样性,现在名校的自主招生还是升级版的高考。

  主持人孟楠:您说的非常好,虽然是打着素质教育和自主招生的旗号,三个联盟考试的本质是各自为战争抢优质生源。北约的考试一天考8个小时,一家老小跟着考生屁股后面定宾馆,安排食宿,一个人上战场,所有人跟着忙。我们也采访过参加考试的学生,考题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很多人都觉得挫败感很强。我们可以说是从素质角度来选拔人才,但另外一方面没有导向的考试选拔手段也不能达到实际的选拔人才目的。

  对于人才的渴求,不管是中国还是海外的院校都是他们追逐最终的目标。对优秀人才的界定,中国和海外的院校界定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张杨:可能在西方社会,更强调是综合性的人才,综合我经常说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哈佛,有7个,第一具备很高的学术能力,第二是交流能力,第三很强社会责任感,第四领袖潜质,第五是有很好的教育背景,第6是有很强的承受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最后是有很强的整合以及应对的能力。更重要是领袖和社会潜质,他们认为是未来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之间有很多考试,SAT等等,他们会把更多的比重在,能否成为这个行业内小领袖,或者成为社会责任感的小领袖。我感觉中国的定义更多是高智力,能不能在高考,或者说各种考试中考出惊人的分数。往往忽视了这个孩子,是否有一些特殊的天赋。比如说他就喜欢小动物,他可能是动物联盟的领袖,他就喜欢环境,他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或者说他喜欢武器,他是军事家。这种人才会被慢慢边缘。中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高智力,要么是绝对高技能。比如说中央音乐学院,从小就学音乐。在美国最好的学校,他追求是全面发展,孕育天赋。

  美国相对来说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人才的细分化和天赋的细分化。第二社会责任和领袖潜质的强调。第三点是在不同之间取共同之点,你必须也具备很高的SAT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