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35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的42名学生远赴美国、加拿大游学。近日,孩子们完成半年的交流学习陆续回到北京。老师们说,孩子的变化让他们吃惊;孩子们自己说,半年的游学获益匪浅。今天下午,他们将用一场演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两场演出的差距
四年前,35中启动初高中六年一贯制课改项目,用初三第二学期的复习时间上高一第一学期的课程,空出高一第二学期让学生们到美国和加拿大游学半年。
去年12月,首批实验班的游学生出发赴美。42名游学生分别进入美国和加拿大42所不同的学校,寄宿在当地志愿者家庭,全面感受北美教育。
“孩子们回来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成长了很多,脸上笑容多了,自信了,有思想了,更主动了。”说起学生们游学归来的变化,副校长王红军的眼睛里满是惊喜。
“在学生出国之前,我们曾经开过一个行前晚会,当时老师们都觉得组织一场晚会太累了。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意见,全都等着老师安排。实验班的孩子学业成绩都不错,但是很多孩子从小被家长(微博)安排惯了,自我管理能力差,主动性不强。这次游学回来,孩子们说想办一台汇报演出,我给他们定了个主题就出差了。没想到我出差回来的时候,孩子们交给我一份22页的舞台脚本,第一页上写着‘朝着有梦想的方向仰望’,而演出的节目他们都已经排练好了,连灯光、音响都没用老师帮忙。”时隔半年两场演出的不同情景,让王红军感触良多。这半年,孩子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打招呼都得从头学
语言困难必然是孩子们要过的第一关,出了国才发现,连一句问候语都得从头学起。
翟成成被安排到美国新泽西州,她说刚到美国的时候周围全是陌生人,英语又不顺溜,常常闹笑话。“在国内学的英语,读音和美式英语很不一样,所以有时候就会误会。例如有一次人家跟我说‘How are you’(你好),我听成了‘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于是我用英语回答‘我16岁了’,把对方听得莫名其妙。还有一次我寄宿的住家主人要打扫帐篷,让我去帮她拿梯子。我当时不知道‘ladder’是‘梯子’的意思,于是想当然地猜测,既然是打扫,肯定是要扫帚,所以就给她拿了一把扫帚。”
很多孩子表示,去了国外才发现,国内的英语课本太不实用了。就拿打招呼来说,从小到大学的都是“How are you?Fine,thank you”。但其实在国外根本没人这样问答。路上见面一般都是互相问一句“How are you doing”,其实这句话几乎不用回答,就相当于见面互相说个“嗨!”
从爱荷华州回来的王捷峰说,第一次遇到别人见面问候“What’s up”的时候,他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应答,因为在国内学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在国外是用来打招呼的!
说到语言就不得不说说吃饭点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遇到过这个头疼的问题。在密苏里州游学的陆尧佳说:“菜谱看不懂啊,每次到餐馆都要问,有没有带图片的菜单?但很多餐馆的菜单都没有图片。”孩子们各有应对高招,有的直接点套餐,有的“看哪个名字长就点哪个”。
被迫学习西班牙语
翟成成就读的是新泽西东奥兰治STEM学校,学校里90%以上的学生都是黑人,而且很多人的母语都是西班牙语。“我寄宿的家庭所在的地区住的都是西班牙裔的居民,所有人都用西班牙语交谈。第一次问路,我说英语,对方竟然不明白,连吃饭点菜也是西班牙菜谱。”
身处这样的氛围,翟成成决定选修西班牙语。学校给学生提供西班牙语和法语教学,翟成成就成了西语班的插班生。
从最初的一句也不懂,到后来的随班听课,翟成成一点点地进步,终于在一次阶段测验中赶上了大家的步伐。“我的寄宿家庭有朋友说西班牙语,所以我有练习的机会。”翟成成觉得自己很幸运。这次回国的汇报演出,她用西班牙语写了致词。
在拉拉队里找到自信 陆尧佳在密苏里州克林顿中学度过了半年学习生活。在下午的汇报演出中,她要表演街舞,这是她在克林顿中学拉拉队训练中学到的内容,但陆尧佳说,训练带给她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跳舞,而是找到“自信”。
“在国内的时候,我从来没参加过唱歌、跳舞这样的活动,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在学校的篮球比赛场上看到她们的女生拉拉队,真的很羡慕,觉得能成为拉拉队员是很美好的事。于是我报名参加了拉拉队集训。我想尝试一些自己没有试过的事情。”
拉拉队集训时间是一周,每天要练习三个小时。刚开始参加训练的时候,陆尧佳有些不好意思,生怕自己动作做得不好。但她很快发现,美国女生都表现得非常自信。拉拉队里有个很胖的女孩,但她似乎丝毫不为此苦恼,总是充满自信地做每个动作,那表情就好像她是全校最美的女生。看到陆尧佳有点拘谨,拉拉队员们都鼓励她:“你长得这么漂亮,身材又这么好,为什么不自信呢?”在大家的感染下,慢慢的陆尧佳也找到了自信的感觉,“跳舞真的让我很开心,学会那些舞蹈动作,很有成就感。”
在“乡下”学“打柜子”
在爱荷华州学习的王捷峰开玩笑说,自己是在“农村”待了半年。“真的是农村啊,到处都是玉米地,走在路上基本上都碰不到人,不过玉米真好吃,人也都特别友善。也许是因为人太少了,所以感觉人和人之间非常亲近。”
爱荷华州是美国的农业区,王捷峰说,他居住的地区最大的超市也就跟北京他家楼下的超市一样大。因为实在是地广人稀,出门就得开车,如果走路去买东西,至少要走15分钟。
因为没有汽车,王捷峰的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那里几乎没有人骑车,所以我的自行车也走机动车道。但是所有的机动车都对我非常照顾,看见我远远的就开始让路,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几乎都是借逆行道行驶,生怕碰到我。”
王捷峰就读的学校是爱荷华州规模最大的高中,但全部学生也只有1200人。而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中国人。
在美国的半年,王捷峰尝试了许多新鲜事儿,去老挝语教堂、吃美国拉面,在学校选课的时候,他还选了一门“木工”。“上木工课的时候,老师教大家用电锯锯开木材,用刨子刨平木板等各种技能,我们用半个学期每人打了一个木柜子。”王捷峰现在还存着自己做的柜子的照片:像模像样的一只床头柜,朴实的木纹,柜门边缘还有简单的凹槽花式。“柜子做完就放在学校了,如果自己想带回家也可以,但是要交25美元。”
中国学生都是“天才”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出国游学的孩子们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因为在国外,他们在理科学习上的表现总是让老外们吃惊。
“上物理课、化学课真的很‘拉风’。”很多孩子都这么说。在加拿大学习的孙艺珈说,有一次化学课,老师发了一份作业,让大家配平化学方程式。一页纸上十几道题,孙艺珈一会儿就做完了。她做完的时候,旁边的同学还在跟第一题“较劲”呢。孙艺珈实在看不下去了,说:“我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吧。”
王捷峰说,一开始他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寄宿家庭的主人看见了总是很惊讶地问:“你真的不用计算器吗?”他们很难相信那些数字可以凭心算解决。一次家庭聚会的时候,住家主人把这当作一项特异功能,请王捷峰现场表演。一位客人出了一道两位数的乘法题,王捷峰很快给出了答案,客人惊讶的找出计算器验算了一遍,发现答案正确之后,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学习真的是“自己的事”
从小到大,学生们听到老师无数次地说“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到了国外,这些孩子才真正明白,学习真的是“自己的事”。
“一次课80分钟,半个小时讲作业,20分钟讲课,剩下的时间自学、看书、讨论或者玩玩手机,没有人会管你。”王捷峰这样描述他看到的美国课堂,最让他意外的是,美国学校没有人来“收作业”。
“前半学期我一直觉得奇怪,怎么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收,也没见大家集中交作业。我也没在意,觉得作业不重要,考试才重要,没人收就不交了。没想到在美国考(微博)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5%,作业成绩占80%。我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老师就问我,为什么考试很优秀却不交作业?我大吃一惊,问‘往哪交啊?’老师也很惊讶,回答‘你放到我桌上就可以了啊’。我赶紧把能找到的作业都交了,后半学期又拼命补了一些才保住了分数。”
考试发公式表、计算器
“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这句话在国内上学的时候,学生们都听熟了。在国外游学,让他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平时作业和做课题所占成绩权重大,这几乎是所有美国学校的成绩统计方式。
“第一次考三角函数,考试的时候居然发了一个公式表,这还考什么啊?”翟成成对这样的考试方式感到意外。“考化学,墙上就贴着化学元素周期表,理科考试都允许用计算器。”陆尧佳最初也对这样的考试有点不理解。“我们有一次考化学,考卷发完老师还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让大家把不会的题目互相问问。”王捷峰觉得这样的考试“很雷人”。
“他们认为社会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公式都记在脑子里,只要会用工具查就可以了。”翟成成说,“而且跟考试相比,他们更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做课题在各个学校都很受重视。有的学校平时一个测验只占20多分,但一个课题却可以得300分,也就是说不做课题研究,是根本没法及格的。我在期末做了一个课题,研究‘黄金分割’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学校非常支持,为了保证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凡是与这个课题相关的科目的期末报告都给我免了,不仅免了数学、物理,连历史报告都免了。我感觉美国中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学校会为此提供各种便利。”
生涯课直接开到医院
说到“帮助学生寻找发展方向”,很多游学的同学深有体会。
陆尧佳说:“美国中学一直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让大家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好像是学校的最大任务。”陆尧佳所在的克林顿中学为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甚至包括家政课、食品和营养课。“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就是想做家庭主妇,学校同样为这样的学生提供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克林顿中学从九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教育”。学校会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例如护士、快递员、售货员等等,然后帮学生联系相关单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他们亲自到职场去实习、体验,以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一职业。
王捷峰所在的学校会在学生十年级时用一整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特别的考试,考试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一天的考试结束后,会给学生生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告知学生他在每个领域中的位置。例如:你的英语阅读水平击败了25%的同龄人,你的数学水平击败了91%的同龄人。这让孩子很容易明确自己的特长和“短板”。
翟成成说,她所在的学校每十周会开设一次职业生涯课,请各个领域的从业人员到学校来做讲座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课程安排整整一天,学生在一天中最多可以选择听三个讲座。除了职业生涯讲座,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旅行”,但每次旅行的目的地几乎都与职业教育有关,有一次大巴车直接把孩子们拉到一间放映室,里面在直播医院的一场开颅手术,学校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让有医学潜质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
体育健将在学校吃香
运动与学习同样重要,这是游学归来的孩子们的一致感受。
“每个赛季结束,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庆典,庆典上很正式地介绍每一位队员,那些出色的队员总是有很多‘粉丝’。”王捷峰说,在美国高中,他真切感受到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几所中学之间的比赛,城市报纸会进行报道。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很弱,收官战被打成21比0,但是主力球员在学校仍然受追捧,很多女生想挤进拉拉队。学校足球队一个墨西哥裔学生成了‘射手王’,现在已经直接被名校录取了,记者每天追着他采访,问他到底要去哪所大学。”
美国高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选修项目,此次游学的学生中有一名男生选修了3门体育课,结果半年内瘦了40斤,回来的时候同学们都认不出他了。
孩子们总结说:衡量一个学生,不仅看成绩,还要看他参加社团的情况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与美国高中相比,目前北京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是太表面化了。
为交流特别设的节日
“交流能力是所有美国中学都非常注重的一面,我就读的学校还特别为此设立了一个节日。”陆尧佳说,每年的4月19日是克林顿中学的“温暖拥抱节”。这一天每个学生都会在胸前挂一只毛线球,看到认识的朋友就拥抱一下,并彼此交换一段毛线,缠在自己的线球上。一天下来,每个人的毛线球都变得色彩缤纷。而线球色彩最丰富的孩子,也会最有成就感,因为那表明他有很多朋友。
交流并非只在学生之间进行,老师和校长每天也在努力跟学生交流。克林顿中学的校长每到中午吃饭的时间,就端着盘子在餐厅里转,跟同学一桌吃饭,一起聊天。大家吃完了校长还留下来打扫食堂,帮着收椅子。甚至有漂亮女生走过的时候,校长还会吹口哨。陆尧佳说,校长的行动本身就在向学生示范如何交流。
学业成绩只排第三位
孩子们的感受和经历诠释了他们半年来变化的原因。35中副校长王红军曾经考察过部分学生游学的学校,她说考察之后感觉北美中学的教育目标最重要的不是学业成绩,而是身心健康。
例如加拿大一所中学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跑步三公里,此外每天要参加体育运动,选课中提供各种运动,学生每天保证八小时睡眠;他们培养目标中第二重要的仍然不是学业,而是交往和沟通能力。中国学生到国外选课通常会有一个通病,就是只选学科类课程,很少选艺术类和体育类课程。有的校长就跟中国孩子谈话,提醒他们,这样选课不对,因为“没有和其他同学游戏、交流的时间”;与前两项相比,学业成绩只能排在第三。
半年前的行前会上,35中校长朱建民送给每位学生一本游学日记,扉页上写了一段赠言:人生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经历决定阅历,阅历决定眼界;眼界有多大,人生的目标就有多大;目标有多大,你的作为就会有多大。希望你们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理性地接受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视角看世界,学会面对压力与挑战,学会理解责任与感恩。
正如朱校长所期望的,这份特殊的经历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记者:李莉 程宁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