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探秘游学

2013年07月11日07:55  荆楚网-湖北日报    
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韩亚空难中国乘客半数为学生

  美国当地时间7月6日,韩亚航空班机在旧金山发生坠机事故,失事客机上的140多名中国乘客有约半数是赴美游学的师生,其中2名参加夏令营的高中生不幸遇难,这让海外游学夏令营热再次引起关注。

  现象

  价格不菲报名火爆

  据新东方教育在线数据,目前运作的海外游学营约百余种。仅8月15日前,就有近60个项目在售,报价从29900元到48900元,费用均高于同类旅行社项目。

  上海一位中学生的家长[微博]刘俊说:“我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夏令营,到澳洲游学要39000元,比我们到旅行社报的欧洲三国游还贵。”

  湖南一家旅行社刘经理介绍,旅行社接待的游学业务,“年年都在大幅增长”。长沙麓山国际实验中学的学生家长曹女士说,每年暑假,学校和旅行社、留学[微博]机构等合作办“国际夏令营”,报名很火爆。

  安徽一家旅行社的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已经取消了去年近8万元的高价游学线路,但目前这些行程在两周左右的游学营,价格仍比同类旅游线路高出60%至80%。

  该业内人士称,“美国大学多数是免费参观,对学生游学项目也有很大优惠,即使是收费景点,对学生也有很大的优惠。但这属于商业机构定价,很难说合理或不合理,只能靠消费者理性对待,如果盲目地冲着‘游学’名号参加,也只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隐患

  游学热背后四大隐忧

  门槛

  承办资质门槛低

  游学,一种边学边玩的国际性文化体验模式。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开拓市场的是旅游公司,以“看名校”为噱头带学生旅游。之后留学中介、教育机构陆续进入市场,这些机构运用自己海外学校资源逐渐成为留学市场的主角。

  如今,一些小型游学网站堂而皇之地“招生”,卖的却是大型教育培训机构的游学线路。他们将招收的“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以赚取“返利”。一位北京市留学中介机构的市场经理说,“招生”是一家公司,最终和学生签协议、执行项目的往往是另一家公司。

  据悉,只要有承办出境资格的旅行社通常都会争抢教育机构的出国夏令营项目。上海某知名旅行社负责人说:“一些实力不强的机构甚至还需要我们联系国外的学校,负责他们的交流项目。”

  除旅行社从海外游学产业中攫取暴利,少数学校老师也免费出国游。“很多学校热衷于组织游学团,几乎成了教师福利。八九个孩子均摊一个带队老师的费用。”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

  成本

  恶挤成本逐利润

  游学热刚开始的几年,一个学生到英国、美国的费用,两周需要近4万元。现在市场参与者多,竞争激烈,很多机构靠优惠的价格吸引报名者。今年,去美国的项目(两周)在3.3万元-3.5万元,去英国的项目在2.8万元-3万元。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游学的成本,每人约2.7万元,一个学生的利润在5000元左右,利润大不如前了。

  在游学的成本中,机票和当地旅行社开价是大头。当地旅行社一般都是打包价,价格很难调整。国内主办方想要赚钱,只能从机票价格上控制成本。比如提前订票,购买相对便宜的航班。学生海外游学,一般住在学校或当地家庭,参观学校,游览免费景点,游学成本容易压缩到最低点。

  行程

  游学摇身变购物

  针对不少家长将游学视为“微留学”、“预留学”的心态,游学团往往都以“顶尖名校”、“青年华盛顿”、“梦幻六国”、“商业精英”为噱头,打出“国外大学招生秘闻”“颁发游学证书”等广告。

  然而,不少参与游学的学生和家长屡屡投诉活动“过度包装”、“货不对板”。号称“与国际学生一同上课”,事实上,夏令营多在暑假,学校早已人去楼空;所谓“名校教学体验”,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校园游览;甚至,还有不少机构设置了隐形消费陷阱……

  “真没想到女儿的游学摇身变为购物!”去年把女儿送到美国游学的龙女士说,导游将孩子们带到了第五大街、梅西百货购物,女儿买回皮包等各种物品。

  而所谓的“游学证书”,北京市某知名民办高中学生萧萧说,收到了联合国青年大会的证书和参观世界银行的证书。“证书像奖状一样,是游学组织者自己打印的,盖的是游学组织机构负责人的章,很失望。”

  安全

  监护责任堪忧虑

  “没听到过校方与学生家长签订夏令营活动期间、涉及学生活动安全全程监护的责任书。”此次旧金山坠机事故遇难女孩所在江山中学的家长此前投诉。

  安全责任书的缺失是许多游学项目的重大隐患之一。去年暑假,江苏南京某校初中生参加英国伦敦游学夏令营,遭同团队大学生殴打。事件发生后,家长试图诉诸法律,却发现此前双方连一纸安全协议都没有。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绝大多数游学项目主办机构都会为学生购买相关保险,但只有少数机构会与学生家长签订详细正规的安全协议,承诺对每一个环节全程监护。

  “联合国青年大会领袖成长游学营”的家长表示,游学计划由旅行社购买保险,带队的却是培训机构或院校老师,“几个机构捣糨糊,不清楚出了事要找谁”。

  对策

  看资质 定合同

  游学市场属于典型的“交叉地带”,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都尚未对游学市场作出明确的规范,对其监管涉及的政府主管部门也较多,如经营资质审查、广告及合同监管涉及工商部门;对旅行社的投诉处理涉及旅游部门等。

  “但不管是什么主体组织的游学,只要牵涉到中介出国,都要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可以说,合同是消费者对游学组织者、中介方、服务方最直接的约束。”安徽省工商局合同监管处处长卫琳说。

  她建议,在签订游学合同前,首先要审查对方的资质,是否能够办理或代理出国,是否通过将消费者“层层转包”而隐藏风险。“可以利用各种公开信息平台查询对方的资质、诚信度、投诉和失信处罚记录等,主动做好预防。”卫琳说。

  同时,在签订游学合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自制合同”,尽可能地使用主管部门提供的“范式合同”。卫琳告诉记者,消费者可以到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去咨询,看看自己签订的游学合同是否有霸王条款、核心条款缺失、权利义务失衡等问题,避免万一遇到问题导致“维权难”。

  美国国际教育发展协会今年4月公开发布了国际游学十大标准,其中建议,选择专业教育机构而非旅行社或者中介公司,家长要多从吃、住、行各方面来判断游学安全度。比如选择通过该国安全标准检查的食品、正规餐厅或学校食堂;寄宿家庭在各州或市政府进行过备案等。

  亲历

  “我再也不想出国了!”

  ——一位5年前游学者的述说

  “我再也不想出国了!”今年20岁的小墨(化名)和父母当初怎么也料想不到,5年前的一次游学经历会对小墨的人生轨迹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并让这个家庭用5年的时间在“出不出国”“高不高考[微博]”“留不留学”的问题上不断纠结、反复,甚至为此干扰了一个孩子原本正常的求学之路。

  2008年初三毕业时,小墨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愿参加的英国“游学夏令营”。15岁的小墨,出国后除了气候、饮食、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外,还有两件事让他对异国他乡留下负面印象。

  一是国外寄宿家庭“严厉的家规”。“在英国,我们前10天住寄宿家庭,后10天住大学宿舍,”小墨回忆说,“刚到的第一个晚上,我还很紧张,语言也不是很流畅,晚餐时男主人给我倒了一杯饮料,当我还在想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就已经用很严厉的语气教育我说,别人倒饮料给你时必须回答‘Thankyou’,我那时候本来就比较内向、怕生,不善言辞和交际,被这么教训更害怕了,只想赶紧离开。”

  此后的时间里,这个有桌球室、大花园、游泳池的寄宿家庭给小墨留下的“关键词”始终是厕所里“限制用水”的各种提示,淋浴间“一次淋浴不得超过3分钟”的规定。有一次,两位同住的同学“回家”的时间比离开时告诉“家长”的时间晚了些,还被拒绝开门和吃饭。

  二是学习氛围中的各种障碍。在小墨看来,即使是在仍正常上课的剑桥,“人也太少了”,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而各国同学之间相处也难以融洽。

  这些经历小墨并没有在回国后及时与父母交流,而父母也没有仔细询问他的感受。在随后的高中升学时父母为他选了一个高一主攻英语、高二出国学习、高三直接参加美国高考的“国际班”,这一“盲目”的选择很快遭到了小墨的“强烈反弹”。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让孩子转入普通班级重读高一。

  在这段“劝说-拒绝-劝说”最终“留级”的过程中,孩子的状态起伏不定,不但英语没有起色,反而耽误了国内高考的课程。

  而现在,逐渐长大了的小墨告诉记者,冷静地说,国外也有好的一方面,游学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外国人也并非像他当初认为的那样“冷漠”,而是文化差异使然,总的来说,游学不适合没有准备的人。

  “我很想告诉现在要去参加游学的同学,特别是他们的父母,每个孩子的性格、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不一样。对于比较怕生、内向的孩子,最好不要太小年纪出去。即使要去,也要提前做好受‘挫’的心理准备,或者在国内就有意识地锻炼独立。”小墨说。(本栏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