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16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桂娟 方栋)“高学历”、飙英文、甚至“海龟”背景,一名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河岸边游荡数日的“精神异常”流浪女,吸引猎奇目光无数,谜一样的身世为网民以及媒体“津津乐道”。当地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这几天媒体的电话无数,让他们苦不堪言。
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副书记梁新爱面对记者的问题,显得小心谨慎。她反复强调,救助站帮助过很多临时有困难的市民,身世曲折坎坷的还有很多,这名流浪女只是其中一位。
“这几天电话不断。对这个事情,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是她未来的治疗和如何生活,还是去挖掘她的过去,”她略显激动地说,“如何宣传这个事情,我要和站长再商量。”
近日,郑州市有媒体报道,在市内的金水河畔发现有流浪女子徘徊数日,衣服很脏但较为时尚,面对市民的救助来者不拒,要吃宫保鸡丁、全家桶,会说英语但喜怒无常。
随后不久,五花八门的报道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诸如“流浪美少女”“面容姣好”等词语一再被当做新闻标题,对其身份的猜测也是千奇百怪。先是“留学[微博]新加坡”“曾在北京某电视台工作”,而后又是“清华[微博]高材生”“工作压力大被辞退”“家族有精神病史”等等,不胜枚举。
猜测中,前后生存状况的巨大反差在引起人们好奇心的同时,也不知不觉让关注逾越了底线。不管所报是否属实,流浪女子的个人感情情况、生活经历甚至姓名、家庭状况等个人隐私都被暴露在网络的聚光灯下。
“看能不能通过晚报帮她找到家。”这是当初报料人的初衷,但之后某些媒体对当事人生活细节的“穷追猛打”,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别骚扰我。”流浪女子的这句话,针对的不仅是围观的好事者,更是将她的诸多个人信息曝光于公众面前的媒体。一位普普通通的流浪女,再正常不过的政府救助,却成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猎奇之旅。
面对舆论的探照灯,接收该女子的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表示,出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会透露她的个人信息。“治疗完成后,她还是要重新步入社会的。”医院一位王姓工作人员说。
在这个事件中,媒体的角色,应当是唤起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而不应该成为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的导火索。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梁新爱呼吁,社会应当多关注这名女子下一步的治疗情况和今后的生活问题,而不应该对流浪女子为何沦落至此等问题“穷追猛打”。
16日,记者从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了解到,该女子经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确切的诊断结果,有待医院专家进一步会诊。院方表示,将会针对她的病情做出最人性化的治疗方案,而费用将会由救助站代表郑州市政府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