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的选择 说中国话嫁中国人(图)

2013年08月08日10:19  人民网    

  吸引外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微博]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来华留学奖学金的投入,不断调整奖学金的结构和重心,来华留学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从过去中国政府热情地“请进来”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出资将本国学子“送进来”,来华留学热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互动瓦解“围城”

  从“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赴美求学到现在,差不多已有160年了。这160年来,去美欧留学的潮流除了在建国之后有过大约20多年的间断外,一直在奔流向前。“留学报国”是几代中国青年的梦想与追求。

  但是,近10多年来,一个反向的留学潮初露苗头,到中国留学的美欧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在中国高校的校园中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的“洋学生”,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提出了要在4年内派遣10万名学生到中国学习的倡议。有中国学者借用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名言,来形容大洋两岸越来越渴望了解对方的青年学子的心态:被围在中国教育里面的人想出去,被围在中国教育外面的美国人想进来。

  “围城”在互动中瓦解。虽然相比之下,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现在还要远多于从外面走进来的,但“走进中国”的需求,100多年来首次出现了变化,单向的流动开始向双向转变。

  以往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远大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这样的表述常被用来说明中美相互认知的差距。不过,其背后的意味,并非只是对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也反映了地位不同造成的相互认知需求的不平衡。中国人需要更多了解美国,而美国人可能未必需要像中国人了解美国那样去了解中国。

  美国亿万富翁苏世民先生今年在清华[微博]大学[微博]设立了奖学金,每年资助全球200名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主要为美国学生。苏世民对设立此项奖学金的初衷,有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对此 ,美国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深有同感。美国学者汤姆·沃特金斯在最近一次访华之后,更是用“很危险”这个词来形容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美欧人士清晰地认识到,如果对中国的知识依然停留在过去而不变,终将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美国颇为走红的华裔“脱口秀”表演者黄西,则用了这样一个精彩段子来“影射”未来的变化:儿子有时候问我,“为什么我要学习两种语言?”我告诉在美国出生的儿子,“当你成为美国总统的时候,你需要用英文来签署法律文件,用中文跟你的债主谈判。”黄西讲这个段子的时候,正是美国媒体炒作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主之时。

  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交流反过来也会对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地位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有的时候,这种变化可能很细微而不易察觉,或者只不过是几个或几十个青年去国外留学,但它却会慢慢地改变交流双方的相互认知,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国家与世界的长远关系。

  提升就业竞争力

  受欧债危机影响,比利时青年人就业情况连续几年一直“惨淡”。比利时联邦政府经济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有将近2.8万名比利时大学毕业生在国外就业,比往年增加了70%。为此,比利时的瓦隆区政府推出了“奖学金”工程,即政府出资给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奖学金或者实习的机会,其中的“金砖奖学金”项目,办得有声有色。

  瓦隆区与弗拉芒区、布鲁塞尔区组成了比利时的三大行政区。瓦隆就业与培训总署的语言培训部主任穆莱德·莱比达尼对本报记者说,“金砖奖学金”是由瓦隆区政府专门拨出预算、为瓦隆区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毕业后1至3年但仍未找到工作的待业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奖学金”,让他们到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4个国家的对口专业岗位实习、生活。

  “奖学金”不仅包括入选学生在学习、实习期间的食宿生活费,还包括往返机票、签证等相关费用,真正“包干”到每个学生。负责该奖学金的教育官员告诉记者,品学兼优、又有志于学以致用、愿到国外“闯一闯”的毕业生,可以得到资助,时长3个月。    

  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比利时国内的工作岗位和实习机会非常“稀缺”,所以如果学生们能到金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充满生机的国家实习,这段经历也会将学生们带上就业的捷径。

  瓦隆区教育部门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瓦隆区政府重视“再培训”教育和人才“专业转型”的理念从未有过松动。他说,教育、人才和就业,一直是瓦隆区整体规划中的重点,政府下设的各个部门都有与此相关的各类预算和奖学金。

  “金砖奖学金”的创立,是瓦隆区劳工部部长安德烈·安东尼于2011年底提出。经过近1年的筹划准备,于去年8月启动。安德烈的考虑是,比利时是经济外向型国家,全国GDP中70%来自国际贸易,近年来与比利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关系越来越好,与金砖国家外贸往来越来越频繁,选送优秀青年人去金砖国家实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去年8月“金砖奖学金”启动以来,去中国实习的比利时学生人数最多。据介绍,已派出3批、共36名比利时学生前往中国,本月又将派出13名;其次是印度,而俄罗斯和巴西目前只派出7名比利时学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瓦隆区政府对奖学金的管理和落实工作非常细致。政府经过认真筛选,选定一家既了解中比两国国情、又拥有中国商务伙伴资源的比利时咨询公司,负责在中国城市为比利时学生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牵线搭桥”。该公司的总经理王海晨告诉记者,从筛选学生的申请简历到面试、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专长和个人期待帮他们设计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事无巨细,每一步公司都倾注了心血。

  比利时大学生福昂克斯,已经毕业两年,却一直未找到工作。今年27岁的他,是电子自动工程学专业的硕士。他成绩优异、拥有过硬专业技能和硕士学位,却一直无用武之地。“金砖奖学金”帮助他得到了在中国IT公司实习的机会。他说,相信这段实习经历会让他很快找到工作,在中国的经历,将是他职业生涯的开始。

  一位在北京实习归来的学生说:“我非常感激这段经历。这3个月的中国实习不仅让我看到、感受到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的真实面貌和活力,还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感到生活充满动力!”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领事部主任过琳说,如果中国大学毕业生也能来比利时短期实习,相信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说中国话 做中国菜 嫁中国人

  凯瑟琳·汤普森本科毕业于美国常春藤院校之一的耶鲁大学,她有着淡蓝色的眼睛和雪白的牙齿。因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这个典型美国女孩现在的生活,每天都与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息息相关。

  凯瑟琳原来主修艺术专业,这让她对非字母文字的中国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字真是太美了”,凯瑟琳说,她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发现自己无论是对于讲中文或者是写中文都非常着迷,从此和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夏天,凯瑟琳参加了普林斯顿夏季的中国留学项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学习中文。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都是从美国各大名校选拔而来。“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学习完成后,我游览了西安和成都。”

  2009年,她再次参加了美国教育部的奖学金项目,到中国参加中文高级班的学习,在北京的全球交流中心接受了中文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并且在一户中国人家居住。凯瑟琳深深迷恋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一次她又游历了承德、青岛、苏州、杭州和上海。

  学业结束后,凯瑟琳来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当中文老师,并结识了她现在的中国丈夫。2010年夏天,他们先在美国举行了西式婚礼,然后又回到中国的山西偏关举行了一场地道的中式传统婚礼。婚礼上,凯瑟琳穿着对襟唐装和绣花鞋,蓝色的眼睛在中国红的衬托下格外明亮。

  “2005年,当我再次来到中国时,也经历了所谓的文化冲击”,凯瑟琳说,那是她第一次独自一人前往外国。“那段学习的日子太难熬了,而且还要适应北京的文化,包括拥挤的人群和地铁,但最终这段经历坚定了我学习中文的决心。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我对中国的了解也渐渐加深。”

  凯瑟琳认为,自己在中国最棒的经历是有机会和中国人共同生活。“2009年,我住在一户退休的中国夫妇家。他们对我热情友好,我跟夫人一起喝茶、看电视、做饭、散步,跟先生探讨政治。周末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公园。”

  嫁给一位山西人后,凯瑟琳有更多的机会说中文,读中国小说,欣赏中国艺术和做中国菜。她说,“中国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中国发现了新的自己,包括思想、感情和性格,这些都将伴随我的一生。”

  凯瑟琳经常告诉她的美国朋友,中国的许多方面和他们听到的传闻并不一样,去中国要做好各种准备,懂中文当然最好,至少要怀着包容的心态和真正的兴趣,唯此才能领略中国人民的美好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收获知识和正能量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刚果共和国人,现在在国内的唯一的高校——恩古瓦比大学教书。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课程的同时,我还在文学与社会科学院教中文课,并担任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如果没有留学中国的宝贵经历,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工作成绩,更难想象会有机会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刚果共和国时带着学生同他近距离交流。

  我热爱中国,经常向学生们讲述我在中国的生活和经历,那些为我实现梦想增添动力的点点滴滴。在我心中,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山美、水美、人美。

  在国内拿到硕士学位后,我同其他很多非洲国家的幸运儿一起获得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2001年8月,我开始在浙江大学[微博]学习,近5年的时间里,我不但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和汉语资格证书,更收获了友谊、荣誉和梦想。

  记得初到浙江时,我中文不好,买东西的时候经常急得说不出话来,与同宿舍的尼泊尔女孩只能用英文交流。而现在,我的大一学生们汉语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了认识中国和重新认知自我的旅程。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景色、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深深触动了我。

  在学习和生活中,中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热情待我,当遇到困难时,就连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我身边的中国老师大都比较年轻,他们热情、无私的精神给了我坚持学习中文的勇气,我开始加倍努力,像身边的“榜样”一样勤劳、吃苦地工作。我的导师就像慈父一样亲切,而朋友们的陪伴也让我减少了思乡的忧愁。假期我会到朋友家做客,周末时我会和大家一起去西湖游玩。

  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我成熟了很多,让我在学成回国后可以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可以熟练使用中文是我的专长,扎实的专业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去感受、领悟、热爱另一种文化,并从中得到知识与正能量。

  我身边有好几位从中国学成返乡的朋友,现在奋斗在各行各业,也有一些朋友受雇于驻刚中资企业,施展他们的才能。对我来说,把从中国学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同刚果共和国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很重要,两个文化经过深度挖掘可以找出许多共同点,我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享,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留学中国给了我一个新的人生起点。我教中文已经有6年多了,我的学生们很喜欢学习中文,现在文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中文课,也有不少学生问我中国的情况,他们迫切想了解中国,想去中国看一看。越来越多的刚果人渴望去中国学习,我正积极帮助我的学生们提高汉语水平,相信他们在中国会有更多的感触,也会更成功。所有在刚果共和国的中国人都是我的亲人,感谢刚果共和国和中国这两个我深爱的国家。

  法国学生新乐园

  “现在学中文的法国学生越来越多,申请奖学金赴中国留学的人有增无减。”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教师张香筠对法国兴起的中国热,感觉非常强烈。

  法国政府的国际流动助学金专门资助有意出国学习但经济困难的学生。据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统计,2011年至2012年,有8000多名法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其中324名受该助学金支持。

  拉瓦锡奖学金是由法国外交部提供的专项奖学金,专门支持已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继续科研项目。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斯特凡内·格罗曾在1999至2000年获得该奖学金。“拉瓦锡奖学金使我在成都的学习和研究更有成效。”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他多次留学中国深造。获得拉瓦锡奖学金时,他正在四川大学做博士研究。

  斯特凡内是人类学专家,专门研究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2012年出版了关于独龙族的专著。他认为,法国现在有一些人对中国的理解浮于表面,也有片面的解读,这是他坚持多次前往中国实地研究调查的缘由。他说:“我希望法国人通过我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中国。”

  此外,中法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也促使更多的法国学生将目光投向东方。在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期间,中法签署多项教育合作协议,除了赴华法国留学生将在2020年达到1万人外,法国马赛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微博]合办首家中法合作高等院校更具里程碑意义。

  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部长热纳维耶芙·菲奥拉索表示,目前中法两国大学在工程师培养领域有非常密集的合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上海交大[微博]—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合作项目都是这一合作的发展重点。法国一家促进求学与就业的网站发表的文章“中国,法国学生的新乐园”认为,中国在国际商务、工业和新技术等学科领域均具优势。

  来华留学大[微博]事记

  1950至1951年初,33名东欧学生抵华,在清华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接受的首批外国留学生。

  1950至1978年的28年间,我国累计接受培养了1.28万余名留学生,几乎全部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这期间接受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都十分有限。

  1978年至80年代末,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持续增长,1989年的奖学金资助人数达到3871人,生源国逐步扩大,资助水平也不断提高。

  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5亿元人民币,来华留学生达32万人,学生生源扩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层次显著提高,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占87%,研究生以上的学生比例达57%。

  2012年,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设立的来华留学奖学金投入总规模已超过9000万元人民币。近几年,国有大型企业也捐资设立来华留学奖学金。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国政府奖学金为主导,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来华留学奖学金体系。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出资设立奖学金或者出台政策把学生向中国“送进来”。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访华期间宣布,4年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人员;加拿大总理哈珀2012年访华时提出,5年内中加两国双向留学生达到10万人;英国文化协会2013年5月宣布,计划3年内把其资助的赴华英国留学生人数,从目前的每年3500人增加到2016年的至少1.5万人。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预计达到50万人,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