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眼里的美国大学:国外学生很注重锻炼

2013年08月21日14:20  今日早报    

  在国内不一定急着读AP课程

  王炘乐的理科很好,在申请阶段的空档,自学了AP课程,一共考了6门。

  “其实修AP是不是必要,还是因人而异。好处就是AP可以抵换美国大学学分,很多基础课就不用修了,而且可以省钱,也有机会早毕业。但是,短时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掌握大学水平的知识,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以后的学习反而有副作用。一上来就学难课,GPA(绩点)可能会比较难看,另外就是和同届人上的课不大一样就没课友。”王炘乐说,他发现一些美国同学的高中都不提供AP课程。

  对于暑期课程,罗志远和王佳晟都建议,量力而行。

  王佳晟之前去哈佛读了两个月的暑期课程,修的两门课程是宏观经济和机构管理。这段经历,在申请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给大学招生官留下了“能胜任那边的环境”的好印象。“但现在觉得,读这个暑期课程真的很贵,用这些钱做些公益也很有意义。”

  罗志远在高二暑假,去西北大学[微博]读暑期课程。暑期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强度也很大,一年的物理课程,浓缩在两个月内,要完成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内容的学习,有三个期中考[微博]和三个期末考。“费用很贵,但这两个月,让我对大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并和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开阔眼界。”

  学会在课堂外学习

  美国的大学,校外活动很多。

  “你完全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罗志远说,可以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也可以让活动占大头。罗志远给自己的安排是,一学期选5门课,然后把其他时间放在活动上。

  在西北大学,社团很丰富,他是学校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也参加了物理学会、生物伦理学社。

  在大学,他的兴趣也得以延续。他从小学习声乐,在大学继续学歌剧,在国际晚宴上演唱歌剧,在密歇根湖上玩帆船,在美国大学乒乓球联赛上和队友们挥洒汗水,获得美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地区赛第三名。

  在大学一年,他看了15场歌剧、交响乐和音乐会,观察指挥家们如何指挥乐团。他在读音乐史课程时,写下《论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指挥艺术》作为期末论文,得到了该校音乐学院老校长的赞赏。

  罗志远说,美国大学教会他最多的是,在课堂外学习。“大学是一个发现自我的地方,需要你去不断寻找,不断尝试。”

  王佳晟在高中时就是个活跃分子。在大学,她是生活学院楼学术主席,有寝室活动牵头组织,和当地同学交流机会很多。她参加了校园里炙手可热的Design For America(美国设计)社团,比如会做校园安全的设计,请来专家评审做互动。她还是德睿公益基金会的市场部副部长,在美国和国内(暑期)都组织了公益活动。作为杭外魁地奇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她还成为了国际魁地奇协会世界杯人力资源助理,主要负责网络研讨会志愿者训练,并如愿参加了位于福罗里达州的魁地奇世界杯。

  方扬悠在杭高读书时,是校鲁迅文学社社长,在大学,她继续了她的爱好,在工程学院的期刊The Spectra担任编辑,在校中文杂志V柯担任编辑和撰稿人。热爱组织沟通的她还在国际学生学生会中担任项目协调人。

  她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每周在当地的一所初中Jackson P. Burley Middle School做义工。她的工作是辅导一位八年级的男生Wyatt。Wyatt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点自闭和内向,方扬悠辅导他数学,陪他玩,教他整理课桌。“他变开朗了很多,后来跟我说,他以后要当一个了不起的兽医。”

  方扬悠还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微积分学得很好,老师推荐她到家教中心,给工程学院的学生辅导微积分。“1小时10美元报酬,最重要的是很有成就感。”

  国外学生很注重锻炼

  几乎每个人都有热爱的一项运动

  尽管高中学业很紧张,但王炘乐每天总会抽时间去踢球。“足球可以减压,调节心情,还可以激发创造力,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这样,也有更好的心态面对学习。”他还把足球写进了申请大学的材料中,做裁判时的人际交往技巧,球队组织的管理技巧,都融入了材料之中,这份特别的材料,让他显得与众不同。在足球中,他感知了拼搏精神、领袖才能。

  美国的大学很让他这个运动狂人欣喜。“虽然踢球人不多,场地少,而且半年是冬天,室外没场地,室内抢不到。”但还是可以打篮球,课余时间就去放松,“美国大学很注重运动,运动的气氛也很浓郁,健身器械很齐全,比国内多。我住得离体育馆很近,一般晚上没作业就会约同学去健身或者打球。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学分要求,纯粹是兴趣爱好。”他说,美国同学不一定都是运动牛人,但是至少都会喜欢一项运动。他发现自己一年下来,“壮了很多”。

  方扬悠在大学也感受到了这种运动氛围,她参加了击剑社团。“交很少的钱,可以使用全套击剑装备,而且有专业的人教。非常有意思。”

  关于留学[微博]申请前的准备

  “国内的学生在理工科的优势巨大。但是现在有个不好的趋势,一些同学高中不好好上,只顾忙活出国,导致理科的基础也不是很扎实。”王炘乐说,他觉得,在高中的基础课,一定要好好上,课外稍微拓展,增加视野和广度,但是不要死做题,“思路最重要”。在这方面他很有感触。“大教室里第一排的一般都是美国学生,他们经常会提问,中国学生一般在后面就只抄笔记,这个就是习惯问题,独立思考、质疑权威的习惯,还有胆子。”在这方面,都是可以改进的。

  罗志远则建议,在初中、高中就多做一些活动很重要。

  “有些同学为了准备中考,可能在初三会把兴趣爱好丢掉。这其实很可惜。中考过了,这些都可以重新捡起来,保持一个连贯就可以了。”罗志远举例说,比如学钢琴,不要光上上钢琴课,埋头练习,在学校搞个小型的音乐会或者在班里有一个钢琴表演,都是很好的活动。

  罗志远一直对课外活动有很大的热情。2010年,他和一位美国朋友合开了一家英语培训公司,教初高中生英语。他说,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比较特别,一直很希望能和同龄人分享。初高中时,他因为英语出色,免上英语课,自己找材料自学,还参加了各种英语演讲比赛。

  方扬悠在去年出国前,学了法语和茶道。“多学点东西,总有机会用上。”今年,她转机时被滞留在法国,“法语就派上了用场”。而她去年读书时就带了全套的茶道装备。她在寝室里给美国姑娘们泡了玫瑰花茶和龙井茶。“她们习惯喝袋泡茶,很好奇,你们怎么吃花吃叶子!”尤其学点传统文化,在交流时绝对超有用。

  关于语言和交流

  “语言交流基本没有问题。需要适应的是不同地方的口音。”方扬悠的建议是,多看看美剧,看看新闻。

  王炘乐说,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总的来说就是要“敢说敢扯,思想开放(be open-minded),胆子大。”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当时因为宿舍订满了不得已才住到公寓。一开始觉得一定要融入,不然白出来学了,其实be yourself(做你自己)就好了,有时候文化差异非常大,不能奢望一定就会处得很好,但是有机会还是要积极交流,至少要充分了解美国文化吧。也是会有谈得来的美国朋友的。”(金丹丹)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