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价值观不端 海归变海待成“个人悲哀”

2014年03月31日17:36  中国新闻网    收藏本文     

  近年来,“毕业却不就业,转身宅家啃老”现象多了起来。宁波小美(化名)家境优越,高考[微博]后赴瑞士留学[微博]花费100多万元。2011年回国后,小美找过工作,可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留学的投资回报比太低了。”这两年,她“专职”忙相亲,“找个好婆家,比一个月赚两三千块钱来得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不仅“海归”工作不好找,国内也出现大学生跟农民工抢饭碗现象,以至于“读书无用论”像牛皮癣一样,时不时就从哪里蹦达出来。

  在笔者看来,“留学投资回报比太低”也好,“读书无用论”也罢,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一些人在自以为是。人们都希望知识能在社会序列中赢得物质化的尊严,但改变命运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制度、性格、机遇等。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增加人生向上的机会,而非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留学投资回报比太低”“读书无用论”等恰恰是将高学历教育视为未来生活的预备,过于功利或过于自信地认为学历高低与物质占有量之间存在必然正相关。

  以小美为例,且不说小美在国外留学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单单从她这几年的经历来看,找工作不如意可谓意料之中。与一些成绩优异者出国深造不同,小美是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出国的,那么,她能在国外读什么样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她回国以后就业观念有问题。如果真有本领,不妨先从2000元左右的工作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何愁他人不识君?

  遗憾的是,小美不但没有端正就业观,就连价值观也很让人怀疑。“找个好婆家,比一个月赚两三千块钱来得重要”,一旦这种想法成为一些女性逃避社会竞争压力的借口,进而表现出不进取、不努力、不奋斗,就令人担忧了。

  几年前,中央二套《对话》栏目中,一位大四女生提问:“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是否有道理?”当时担任主持人的王利芬老师说:“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换个角度,如今不少“海归”成“海带”,其中固然有“时代悲哀”成分,但“个人的悲哀”,恐怕才是根本所在。(邓子庆)

(原标题:就业价值观不端 海归变“海待”成“个人悲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