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青国际李锰:如何做个国际高中交换生?

2014年10月20日15:00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浪教育[微博]讯 随着我国低龄化留学[微博]趋势愈加明显,属于“00后”的留学时代已然来临。中小学准留学生们该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10月19日上午,新浪教育频道主办的“中小学生国际教育嘉年华”大型活动在北京郎园艺文中心揭开序幕,多国驻华使馆官员及留学专家来到现场,与数千名家长[微博]和孩子共同分享留学经验与建议。本次嘉年华活动还特设海外文化课堂,内容涵盖国外餐桌礼仪、西式甜品烘焙、行李打包技巧及身体戏剧,通过动手制作、创意展示及专家解读等方式来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从而使更多家长意识到增强孩子“软实力”的重要性。以下为嘉宾在家长训练营上的讲座实录:

  嘉宾:李锰 世青国际学校主任

  微博账号@李锰

嘉年华演讲嘉宾:李锰3嘉年华演讲嘉宾:李锰

  各位家长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交换生这个话题,实际上刚才演讲的外交官先生已经帮我介绍了一些关于交换生的讯息。

  我来自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之所以会接触到交换生这个项目,最早是源自我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学校在建校初期,生源比较单一,就是在北京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子女。时至今日我们的学校还是有65%的同学是外国国籍学生。

  我们的学校在2004年前后开始接收北京本地的中国籍学生入校。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本地同学,尽管经过了相对严格的入学测试,但无论是英语应用能力,还是对于国际教育的理解。并没有达到我们国际课程项目的需求,如何帮助这些同学适应国际教育的学习方法当时算个难题,所以我们学校在2005年的时候引进了国际交换生的项目。随后就有和我们有互动的国内公立学校,发现我们引进了一个特色的项目,这在当年还是一个很"特色"的活动。所以他们也积极参与,把他们最优秀的中学生选拔出来参加我们的交换生计划。

  实际上北京地区的中学生对交换生是相当熟悉的。因为北京地区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靠校内选拔和组织。这里,我列了一些常见的称谓,一般会出现在学校内部的通知或者一些讲座海报上。

  当下更多的称谓是用一个主办者的名字来定位交换生项目。比如说著名的“STS”、“YFU” 、包括爱优生-它的英文名字叫AYUSA。他们都是交换生的主办者。然而,这些所有的称谓都指向了同一个活动就是“国际高中交换生计划”。

  这里我列了一个数据,您可以对照了解一下。相信您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交换生的发展。您也可以看看今天我们的讲座,绝大多数的嘉宾和专家都是来谈低龄留学项目的。所以相对于当下低龄留学生的热潮来看,交换生的人数不是很大。但从这么多年的数据来看,我们的交换生队伍还是在不断的壮大、成长...。。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什么是交换生? 交换生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就是它是一个单纯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跟今天众多的嘉宾或专家要谈的低龄留学项目是两个范畴的内容,这个活动也是世界上参与者最多,历史最悠久的青少年交流项目。

  包括刚才演讲的那位美国外交官也在中学阶段做过瑞典的交换学生。现在,很多中学生一提起交换生总认为是去美国。错了!实际上交换生是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并不是只有去美国。

  美国之所以会引人注目,是因为美国是接待交换生最多的国家。美国每年接待的国际交换生超过3万人,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派遣交换生最多的国家呢?您可能会认为是中国,我们中国现在是赴美低龄留学的第一大生源国,但并不是派遣交换生最多的国家。派遣交换生最多的国家是德国,它每年派出的交换生超过1万人,单单去美国一个国家的德国交换生一般就在6000到7000规模。

  说它历史悠久,您可以从这个图片中看到潘基文先生。他在很多文章和论述中都提到当年的美国中学交换生经历,对他最终走上外[微博]交官生涯的启蒙作用。

  交换生因为一些特殊的属性而跟留学生不太一样。首先,交换生只有两个选项,一个是一学年的项目,另外一个是一学期。中国申请人选择的基本都是一学年的项目。故,这个项目在中国也被称为 “海外学年计划”。

  另外,参与交换生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我身边有两个朋友的孩子,一个是小学四年级,到英国读boarding school,另一个是五年级去读了一个美国的走读私立学校。他们的年龄留学没问题,但是不能参加交换生项目。交换生项目最低年龄限制是14岁半,如果选择去美国做交换生,需要注册的时候年满15周岁,因为这是一个高中项目。

  另外,谁在主办交换生项目?很遗憾,我们中国还没有真正的交换生主办者,中国的学校和机构更多的定位只是项目合作伙伴。交换生主办者多数来自于美国,还有很多更老牌的机构来自于欧洲。比如说STS来自于瑞典的,YFU来自于德国。对于交换生主办者的监督是美国国务院依据1984年的《交流访问者法案》来进行的,被称为“中美政府中学交换生”还勉强可以,但是有些机构宣传为美国国务院主办就是明显错误的。交换生项目是纯民间文化活动,并不是美国政府主办的。

  今天时间比较短,我只重点谈一下交换生项目最核心的地方,也就是homesaty家庭。区别于留学生住宿模式:如果我是一个低龄留学生,不管到欧洲还是北美求学,可以读boarding school、可以自己租房子或者住校外公寓,也可以住亲戚朋友家。

  但如果我是一个交换生,那只有一种选择,就是住一个寄宿家庭。而且这个家庭不是你来选择的,而是由交换生主办者给你安置的。

  这些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志愿者家庭。也就是没有任何报酬。最早我接待第一批来中国做交换生的欧洲学生,当时有向北京的接待家庭支付了一些生活费用,实际也很少。但这个事儿后来被很多国外的合作伙伴投诉了,他们认为这种操作方式违反了交换生安置的大原则,接待交换生的家庭必须是完全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者家庭。

  另外,就是这些家庭的地理位置,我们用一些行业常见的论述来说 “会安排同学们到远离大都市的安全社区里” 。实际上我个人的工作心得,稍微非主流一些:就是多数交换生他们会到乡村里交流生活的。尤其到美国做交换生,99%会到乡村居住。而去欧洲的交换生大多数是到城市,我的交换生有去巴黎的、维也纳、爱丁堡的。。欧洲交换生有机会在真正的大都市生活。

  现在去欧洲交流,接待家庭也开始往乡村转移了。包括我今年接待了北京101中学的一位女生,很优秀,她申请的国家是挪威。我前面两位去挪威的交换生安置的区域都是在挪威首都。我跟女孩说:你有可能还去奥斯陆。但收到她的安置信息以后,发现这个女孩又被安排到了乡村。她在奥斯陆下飞机后,要转两趟火车后还需要她接待爸爸开车40分钟才能到达她生活的小乡镇,这个镇只有200多户人家,当然自然风光会很美。跟小孩介绍的时候,稍微有点忐忑。因为当时承诺她有可能进到大都市里面的。但这女生很愉快:“我就是觉得北京太压抑了,人太多,太拥挤,就是想去地广人稀的地方生活...。。”。

  如果您期待孩子成为交换生,那他有很大概率是到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生活。这种地方的最大优势那肯定是安全,另外一个优势这些地方拥有真正的本土文化。你到纽约、波士顿可能感受不到真正的本土文化,当地生活的外国人比本地人还多。交换生到乡村里去体验,才有机会真正了解外国人的思考方式、他们的风俗、生活习惯,这就是交换生安置的主要思路。

  第三,更是我个人的非主流观点,不代表行业声音。那就是,一个学生跟一个接待家庭他们是不是可以很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更多的其实就是俩字儿-- “缘分”。您看右下角的图片:她是我学校的一个小孩叫婷婷,这张照片是她在美国做交换生的时候,家里万圣节的合影。旁边这张照片是她又去美国读大学的时候,还是这个家庭的全家福,您可以看到她家里的小弟弟小妹妹都长大了。

  当婷婷被安置到这个家庭之后,她中国妈妈第一时间找到我,而且比较气愤:“我们家孩子是去交流学习的没有问题,但不是去给美国人当保姆的..。。”。当时我也比较紧张,因为我觉得来自于中国富有家庭的独生女儿,并没有生活经验去照顾小baby,肯定会有各种状况。

  当我跟婷婷沟通的时候,我说咱是不是要换一个新的家庭?她说:“我不换,接待妈妈从来没要求我做过任何家务,都是我自愿的。在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的过程中,获得了从来没有的快乐和幸福感”。为了更好的照顾弟弟妹妹,婷婷还在学校参加了一个社团,这个社团就是“学习怎么去照顾一个小宝宝”。这就是有缘分的交换生跟接待家庭的实际例子。

  婷婷两年以后又回到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她还像这个家庭的成员一样,是家里的大姐姐。这就是我们交换生所追求的一个东西,我们叫“终身的友谊”。若干年以后你再返回当初的接待家庭,这个家庭还会带给你温暖,你不是过客,他们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在异国他乡最坚强的后盾。

  那么有没有没缘分的? 有呀,怎么没有。而且数字还不少呢。我个人接待的交换生大概有20%中途调换过家庭。很多同学被迫要求调换家庭,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这个时候我一般会跟境外的接待机构吵架,因为我的学生都是最棒的,我肯定认为是他们职员的服务有问题,他们的接待家庭有问题。

  直到我接待了照片左上角个这个小女孩,她是瑞士人,来中国做交换生。我为她在北京调换过3个家庭,这个小女孩很优秀,会7国语言,有8个兄弟姐妹。来北京前一句中文不会,三个月后我们可以用中文对话了。当时我认为这样的孩子适应能力应该是最强的,但是,她在前面两个家庭都无法跟中国的小姐妹融合在一起,发生很多冲突和纠纷,被迫要调换家庭。第三个家庭给她安排了在北京长期生活的一个美国大家庭,可能因为是文化冲突最小,生活习惯相似的家庭。这个孩子在最后这个接待家庭生活的特别愉快,顺利完成了她的交换生学业。

  这个也是交换生最有意思的地方,会有一些你无法预见和解释的东西,更多的就是我说的,只是一种“缘分”,如果你和第一个家庭不能融合在一起,你可能调换新的家庭。你有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家庭里找到这种缘分和作为交换生的快乐。

  再简单谈一下交换生的接待学校:

  交换生可以选择的学校主要是公立学校,不管去欧洲还是美国。但如果美国的接待家庭周边并没有拿到州政府审批资质的公立学校,或者家庭离公立学校距离很远,美国交换生有可能被安排进入私立学校。交换生比较特殊的是他会享受美国公民的学费标准,如果美国学生付5000美元,那我们的交换生也付5000美元。然而,如果我是F1的低龄留学生读同样的私立学校,付的学费可能是1万5到2万美元。

  这页是中国的前辈交换生们写过的一些书,实际上没有列全,还有很多。好几本儿书我都认真的读过,更多的是日记的形式,他们把每天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写成书出版。您可以在这些书里看到这些共同的关键词。比如说“磨砺”、“独立”、“尊重”...。。当然很多同学还会用另外一个词-就是"艰辛"。

  交换生的“艰辛” 并不是来自于物质生活上的。美国的家庭他们是志愿者家庭,多是中产阶级。真正贫穷的人,他们也不会做志愿服务家庭了。而在欧洲的志愿家庭往往都是富有阶层。孩子们所谓的艰辛或者痛苦,更多是来自于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冲击。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们根本不是什么交换生,我们都是忍者”.。。

  就像我刚才介绍的,多数的交换生都是到本土化乡镇里去,你有可能是这个区域里唯一说中文的人,有的同学是当地唯一的亚洲人。我一个北京的男孩去到美国华盛顿州的边境小镇,他是到过这个镇子的第一个外国人,都不是生活过的。您可以想象这种文化冲击,周围所有人都跟你有文化冲突,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思维逻辑都跟你不一样。成年人都会心怀恐惧,所以作为一个交换生需要有真正强大的内心才能够坚持下来。

  中国交换生的发展也有一个相对漫长的演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给交换生最早的定位就是 “世界名校的跳板” ,作为交换生经过一年热身进入到顶尖大学里学习。包括我学校有交流背景的毕业生被很多媒体追捧过,他同时被多所世界顶尖名校录取。现在看来,很多老一代交换生并不是学业上最顶尖的,他们之所以获得世界名校的青睐,很大的原因是他们有海外交流体验,他们更熟悉西方的教育系统,他们的语言能力更强。

  我图片上这两个男生是我最早的交换生,现在都在美国生活发展,他们也是实现了老一代家长当年的期待:就是通过一个跨文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我的孩子,把他们高中阶段就送到美国、欧洲去生活体验,随后进入到有名气的大学,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毕业以后可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发展,未来都会有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

  这两个男生,他们都是89年出生的,而我们现在的交换生已经是00后了,他们那一代人都是高中二年级结束以后参加交换生项目的。当时,中国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低龄留学生的出现,交换生确实作为一个国际名校的跳板真实的存在。

  而现在,我们已经有3万多人到美国高中留学了。他们可能八年级,九年级就去了。包括我朋友的孩子,他们小学就去了。你交换生待1年,人家待4年、5年。所以,交换生还作为名校跳板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

  也正是由于低龄留学的迅猛发展,我们现在欣喜的看到我们的交换生项目开始真正的回归到它的本来面目,它就是一个单纯的由民间主办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

  这个活动它会赋予孩子更多的是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颗强大的内心,现在很多的家长还在思考我们是不是要加入低龄留学大[微博]军? 除了这3万多美高党,国内还有1000所提供国际课程的学校呢,高考[微博]序列学生每年有多少人目标要出国读大学您知道吗?

  我们原来看到这是一条人很少的道路,是一条光芒大道。那您会发现,现在这条路已经挤满了人,跟我们的高考差不多了,也是一个千军万马的状态。现在所谓热门的专业和岗位可能在若干年后会被计算机技术替代掉,金灿灿的洋文凭可能今后不一定还好使。

  那么,我们相信跨文化教育是培养子女的最佳方式之后,是不是还要进入到这个留学大军里?还是,我们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比如说参加交换生计划,培养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在若干年以后我们才会看到这个孩子跟其他同龄人的区别。他们的幸福感、精神状态、能力、思维方式都会是不一样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有一个新浪微博,就是实名认证的李锰。如果家长们有兴趣探讨交换生的细节内容,可以给我的微博发私信,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国际教育嘉年华嘉年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